土家族母语《迎客歌》研究
2020-06-01肖慧陈东
肖慧 陈东
【摘要】土家族母语民歌是土家族民歌的核心部分。本文从母语特点和音乐特点进行阐释,再从音地关系的角度深入研究,认为一种音乐的产生与当地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且呈现出“地理环境→人→音乐”的过程。
【关键词】土家族母语;迎客歌;音乐特征;音地关系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024-02
【本文著录格式】肖慧,陈东.土家族母语《迎客歌》研究——基于音地关系的视角[J].北方音乐,2020,04(07):24-25.
土家族民歌分为西南官话民歌和母语民歌两大类。土家族迎客歌属于土家族母语民歌,分析它的方法是结合母语特点研究母语民歌的特点。深入研究的方向则是音地关系。马达指出“文化地理学强调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深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①因此,从音地关系去分析土家族母语民歌的特点,是一个合理的切入点。
一、土家族母语的特点
语言与音乐是相生相伴的,主要体现在共时性、民族性、地域性,闻一多先生也指出“声音是音乐的萌芽,也是孕而未化的语言。”②当一个声音还没有被定义的时候,若在音调有变化,都可以算一种原始的音乐。若一个声音被人用做表达方式,而没有形成一个语系,或许就是最初演化的语言。因此,分析土家族民歌,首先要对土家族母语进行分析。
土家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如今的土家族母语是通过战争,迁徙,文化传播,朝代更替种种因素相互作用,在时间的催化下,不断演变形成的。土家族母语归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析土家族母语可以从声,韵,调三个方面看手。
(一)声
“声”即从声母的方面描述,土家族语也有清浊之分。从物理的角度分析、声带不震动,送气的就是清辅音,发声时声带震动,不送气的是浊辅音。与藏缅语言的声母相似,都有清与独的区别,土家族迎客歌歌词中的“兹”与“子”发音不长,且都为浊,类似于|z|的发音,可以说,土家族母语的清浊是一个特征。还有一个特征则是语流音变,声母的音变主要体现在脱落和替换。如迎客歌中的“比兹卡”,土家族人的读法是“bif zix kar、bif jix kar、bif zix sar”(1)。这样的声母特点必然影响歌曲演唱时的咬字吐字。
(二)韵
土家族的韵母有着古代土家族鼻化韻尾的遗存的特征,展现为如今丰富的鼻化元音及口元音。土家语对鼻化元音的发声要求是这样的:发一个元音时,让气息从口腔和鼻腔同时流出、便成为鼻化元音。在土家族迎客歌中,一些歌词也显现出此特征,比如“嗯”,读音为|en|,拥有丰富的鼻化元音及口元音。语言学中普通话对元音的发声要求则是;发声时闭塞鼻腔通路,气流从口腔泄出的元音。土家族韵母的音变,主要有“同化、替换、增加、减少,弱化和异化几种”③。不同的发声,演唱出的歌曲感觉自然也不一样。
(三)调
同一首诗,被不同的音调朗诵出来,会有截然不同的感觉,那么各个民族语言的大相经庭,很大程度上是受音调的影响。根据《土家语拼音方案》中的命名,土家母语有4种声调,分别是高平调,中升调,低降调,高降调,它们在国际音标中对应的调值分别为55、35、21、53。但是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音调也会有差异。土家族迎客歌中“毕(bif)”的调值就为35,而且前一个音短促,后者音稍长,类似于装饰音中的后附点节奏型。且它们在调中的旋律音程关系多为小三度。这样的特点也影响着土家族的音乐特点
二、土家语《迎客歌》的音乐特点
因土家族母语特征的影响,土家族母语民歌也具备着一种原汁原味,拥有远古的文化气息的特点。土家族母语迎客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调结构,节奏动律,表演情态三大方面。
(一)三度二音列的音调结构
音调结构是在特定的音阶调式基础上形成的旋律框架。音调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腔的结构关系特点中。在沈洽教授的《音腔论》中就曾对音腔提出明确的定义:“音腔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是一种包含有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分的音过程的特定样式。”④
在音高变化方面,土家族迎客歌的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re,最低音为小字一组的sol,音与音之间跨度小,最多出现的音程度数为三度,二度和四度。骨干音为小字一组的la和小字二组的do。在排列组合方式上,是最简单三度二音列。其中小字二组的降mi,调值为35,类似于经过音。在力度变化方面强弱不一,比如在土家族迎客歌的第一句中,强力度主要体现在“岔差”和“丢”几个字里,强力度主要是在每一句的末端。在音色方面,土家族迎客歌选择的也是舒缓且愉悦的音色。
(二)短长型的节奏动律
节奏的定义是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型和重音是节奏动律的两个因素。土家族迎客歌中节奏呈现出短长型的特点,有均衡的音点、尾端的连音线和附点节奏型。迎客歌中出现的节奏型类似于十六八,二八和两拍后附点。后附点多在句末,以便延长尾音。土家族迎客歌的重音主要是在每一句的中间或者末尾。因此,土家族迎客歌呈现的主要是短长型的节奏动律。土家族人演唱是相对自由的,没有固定的要求。节奏的长短和感觉是由演唱者的心情和环境决定的,也就是说,表演情态影响着歌曲演唱。
(三)表演情态
在他们的歌曲中,往往给以轻松自然,淳朴大方,热情且富有情感的意味。土家族迎客歌表演伴随着丰富的肢体语言,歌唱形式为领唱与齐唱,在他们的表演中,似乎可以身临其境,让人感受到原生态的气息。
以上三个方面分析了土家族《迎客歌》的基本特点。接下来,就从音地关系的角度对土家族《迎客歌》进行研究。
三、土家族母语迎客歌的音地关系
地理环境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狭义的说,“地”只是一个自然环境。广义的说,“地”是包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一起的一个文化空间。因地理环境的复杂性,音地关系要多面立体地分析。
(一)音调结构与音地关系
土家人多生活在武陵山区,其海拔在100到1000之间,至西向东递减,方向为西南向东北,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山脉的特点是连绵不断,一部分山体的侧沿是陡峭的,更多的是一些云贵高原的平缓余脉。因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音乐的变化总体上在一个框内,即框内旋法。这与第二部分中写到的三度二音列的音调结构有关,跨度小,平且缓。平,即音高变化小,旋律音程跨度小。缓,即慢,一个音会用附点的节奏型演唱。然而,有这样的地形不足以形成相应的音乐,人应当作为其核心载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又受客观物质的影响。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⑤”即一个音就是音,它没有任何的情感,但它经过人的思考,则会引起人内心的一些情感变化。因此,可以知道,在音地关系中,音乐的形成应该呈现这样一种过程,地形地貌在时间的作用下,逐渐影响人的思维,由人能动地表达音乐,通过大脑中潜意识的思维,让地形地貌间接影响音乐。
音调结构的形成是地理影响人,人用音乐去描绘自然、生活的循环过程。
(二)节奏动律与音地关系
短长型的节奏动律主要来自语言习惯中音的延长,就如“卡蒙”和“嘎捏”节奏型都为一拍后附点。产生这种节奏动律的内在原因则是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湘西土家族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区,这意味着当地人要在上半年忙碌着耕种,下半年则会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有着前忙后闲的时间规律和先做后娱的性情。并且,当地地形为西陡东缓,植被为前密后疏。结合此三点,他们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土家人生活节奏先紧促后舒缓的特点。这个特点与短长型的节奏十分相似。人作为核心,由环境影响人生活和思维的节奏特性,人又把特性放入音乐中,让音乐呈现相应的画面。
(三)表演情态与音地关系
笔者曾多次领略到土家母语山歌的传承人田禹顺老先生演唱《迎客歌》的魅力,在他的演唱中,肢体语言丰富,情态夸张。当然后中的歌词写到树上的喜鹊欢叫着,好酒好菜还热气腾腾,人们放鞭炮热热闹闹地来迎接客人,它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多方面描写,而土家人所特有的表达方式与他们所处环境有关。群山环绕,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那里的人们,每天都接受着万物的滋润,或植物,茂林巨木,奇株异果;或动物,物种繁多,珍稀罕见;或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沛;或民俗,风情质朴,人情温暖;或地形,依山傍水,山水相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园生活,一派祥和。
本文是围绕地理与音乐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音乐的影响因素有宗教,历史,文化,习惯,民族风俗,地理环境。我们用音乐与地理环境影响因素结合在一起,认识音乐最初的形态,并研究其产生的过程,从而认识到地理环境是通过人来影响音乐,为土家族母语音乐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分析方法和探究视角。
注释:
(1)土家族母语拼音方案:彭秀模,叶德书,土家拼音方案,[J]吉首:吉首大学出版社1984.(01),书中说明了当韵母i接声母z、c、s、r时,读作[ì].
参考文献
[1]马达,张姗姗.文化地理学视域下潮剧与广东潮汕文化区的音地关系研究[J].艺术百家,2016.
[2]闻一多.转引自王钰.语言与音乐之关系略说[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4).
[3]转引自陈东.田野中的艺术呈现[M].吉林大学出版社.
[4]沈洽.音腔论[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0(5):130.
[5]嵇康.声无哀乐论.
作者简介:肖慧(2000—),女,汉族,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音乐;陈东(1975—)男,土家族,吉首大学民族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