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的音乐特征与演奏要领

2015-11-03吴锦芬

艺海 2015年7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音乐特征

吴锦芬

[摘要]《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10是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之一,这个作品没有标明送给任何人,是他晚年的内心独白。贝多芬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充分运用力度的对比与变化来表达思想情感,运用得如此明确、突出而有个性,是无人能比拟的。他毕生敬仰巴赫,尤其在晚年更加明显,突出的表现是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作品110超凡脱俗,旋律优美动听,各声部旋律线条的清晰,深邃且富有哲理,充满幻想与悲情,让人无限遐想。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 音乐特征 演奏要领

《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10是贝多芬晚年五首钢琴奏鸣曲之一,这个作品没有标明送给任何人,是他晚年的内心独白,作品篇幅较长,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四三拍子,中速;第二乐章是很快的快板,四二拍子;第三乐章是一个附有序奏和交替出现的悲歌和赋格及尾声组成。

一、聆听贝多芬作品110的心灵感受

(一)幻想性

1、优美纯净的旋律在空中回响

当音乐响起,一种神圣和崇高感油然而生。这是用四部和声写成的引子动机,音乐平静、和谐,紧接着是很有表情且不受拍子约束的让人无限遐想的颤音,进而引人非常抒情优美、温文尔雅的主题音乐。主题在降A大调上,以中等的速度在左手半分解和弦音型平稳衬托下吟唱着,三十二分音符高高低低快速流动的华彩乐段,使人愉快,充满幻想。终于在左手八度和弦作反向渐强至高点时,第二主题出来了,它清丽高贵,在E大调上奏出,音区高,加上非常连贯的弱奏,温馨、纤细、清澈透亮,有种远距离的空间感,仿佛眼前出现了一尊超凡脱俗的圣女温柔诗意般地咏唱。接下来对呈示部的总结具有即兴性、戏剧性,主调和复调互相交融,节奏音型变化多端,强弱对比鲜明,此时音乐显得更有生命力。

2、略带忧伤的低音旋律波澜起伏

四小节的引子动机是在f小调上拉开序幕的,展开部将第一主题开头的动机反复转调八次,与之相呼应的左手低音旋律呈音阶式上行下行起伏,左手的陈述是高低两个不同音区的音阶模进,与高音区不断转调的旋律形成对置。上下声部运动方向虽然不同,但他们之间却彼此紧密联系。左手陈述的音区较低,而且你一句我一句不停地上下起伏,同时波浪式呼应的音区一次次在下降,使人感受到作曲家深沉的内心思绪波澜起伏。右手动机旋律却在高音区进行,让人有种患得患失的幻觉感。赫姆霍茨曾在他的《音感》一书中记载过:f小调——悲痛、忧郁。展开部第40-62小节,伤感的动机加上八次的反复、转调,体现了贝多芬在追求美好的爱情过程中,感到疑惑、渺茫,内心纠结不安,痛苦的现实与美好的向往之间的矛盾是那么残酷,他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反复思考,他再次陷入幻想,这时主题再现,旋律依然优美动听。在这个乐章的结尾,庄重严肃的引子动机再次出现,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二)谐谑性

1、谐谑性特征鲜明

第二乐章是很快的快板,有些像谐谑曲。在这里,贝多芬给我们带来了强大的幽默。这个乐章用的是四二拍子,曲式结构是加尾声的ABA三部曲式。主题动机强弱对比明显,前四小节p,后四小节f,并且被反复强调四次(包括再现时的重复弹奏)。接下来的八个小节中,在弱拍的位置上连续用了三次sf,形成切分节奏,打破原来二拍子的强弱律动规律,形成特征鲜明的动感节奏。随后出现的是与之性格完全相反的第二主题,轻轻地歌唱,音乐情绪转换突然。进入中段,贝多芬孩子般的玩起键盘游戏,这里没有第一部分的音乐材料,完全是新的独特性旋律,变化音特别多,富有天真浪漫的童趣。左右手快速来回穿梭,双手交叉到极致时来个强奏ff,之后在最高音上采用sf,马上回到p,这样的力度有规律地变化,加上左手在弱位置上俏皮地蹦跳着,使音乐更富生气。游戏过后,四个八分音符在三个不同音区的八度上反复弹奏,稍作片刻休息后,谐谑的主题动机再次响起。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重复,只是第一主题动机的反复弹奏时,弱奏的四小节作了渐慢处理,使音乐更显诙谐幽默。

2、力度对比强烈

强烈的力度对比,把贝多芬无所畏惧的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力度是音乐的四大要素之一,贝多芬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充分运用力度的对比与变化来表达思想情感,运用得如此明确、突出而有个性是无人能比拟的。”如果你听了《命运交响曲》,就能更加理解贝多芬的力度震撼力,那著名主题动机“命运在敲响”具有的力度给人的强烈心理震动,使封建黑暗势力都震惊、恐惧,这说明贝多芬力度的威慑力。

休止符的运用,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也是贝多芬在音乐里体现力度的特殊表现手段。休止符——无声的内心力量,经常是贝多芬意志力储备的空间,这种情感表现在第二乐章里尤为突出,如第36小节ff,37、38休止两小节,休止孕育后的两个开玩笑似的具有爆发力的和弦强奏,也足以让黑暗统治者心惊肉跳了。在尾声中,和弦、休止符交替出现五次,力量一直持续,直至左手分解和弦以渐慢的方式从低到高走远,力度才松懈,情绪进入低潮。这就是贝多芬力的体现。

(三)悲情性

1、悲叹之歌的两次出现

第三乐章是一个附有序奏和交替出现的悲歌和赋格及尾声组成。慢板的序奏,是以降b小调喧叙调轻轻拉开序幕的,它简单、不安、不谐和,速度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是很自由的喧叙,具有即兴性。随后,以最初的速度,唱出了“悲叹之歌”,音乐写尽了人间的悲哀与苦难。“悲叹之歌”两次出现,都在小调上,首先在降a小调上,接着是第一赋格段,之后出现的第二次悲歌是在g小调上,这时旋律用了很多休止符及二音小连线,音乐断断续续抽泣着。两段悲歌的左手伴奏都以浓厚和弦织体,以柱式的音型在12/16拍子上缓慢进行,你进行葬礼般沉重地托着高音悲怆的旋律,音调更加凄切,而且深沉丰富的和声所产生的沉重感,使得悲剧性描绘进一步深化。

2、悲剧性赋格的两次插入

贝多芬毕生敬仰巴赫,尤其在晚年更加明显,突出的表现是在他的晚期作品中,对位织体的篇幅和重要性越来越大。例如《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10第三柔版与赋格乐章,这个乐章包括四个部分:(序奏)悲歌一赋格一悲歌一赋格(尾声),两个主调悲歌之间插入了两次赋格,在贝多芬的掌握下,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两个赋格中,各声部旋律此起彼伏,主题、对题、答题互相交织,增强了乐曲的紧张度与悲剧性。虽然各声部的交流与悲歌中的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完全不同,但一样催人泪下。

第一个赋格主题在低声部第一次出现,旋律极其优美。当主题被转调在高声部出现时,对题以八分音符均匀稳重地进行,随后原调主题再次出现,这时是在高声部,而答题在中声部,它伴随主题同时出现,对题在低音部,此时乐曲成为三声部,且各声部旋律此起彼伏。接下来的主题发展,调性自由,当主题以八度和声音程的形式出现在低音时,音乐更加紧张,在强有力度的的推动下达到高潮。

第一赋格过后是第二悲歌,第二悲歌比第一悲歌更让人不安、心酸、音调凄美、催人泪下。第二悲歌结束后,第二个赋格出现了。我从音乐中感觉到贝多芬已经不能与朋友交流,他晚年经常走进教堂,开始与他心中的“神”进行心灵的沟通,只有在上帝面前,贝多芬的内心情感才可以得到自由的宣泄。因此,第二赋格的创作显得更加自由,贝多芬总是最大潜力地挖掘赋格主题乐思。第二赋格的主题是前一段赋格主题的音型倒置,而且这个倒置的段落已比原来第一赋格篇幅减短了很多,第一赋格用了88小节,第二赋格仅用了38小节。这里篇幅的缩短并不是对前面第一赋格篇幅较长的否定,反而是对第一赋格的进一步肯定,是第一赋格的变化再发展。这个第二“赋格作为音乐的动力和起点,把全曲推向最高潮”。

赋格曲具有相互追逐的特殊演绎,使贝多芬晚期的赋格运用,更完满地表达他晚年的内心思绪。同时也更加说明“贝多芬的晚期音乐已从戏剧性的情感表现上升到哲学的思考”。

3、尾声的内在动力使人热血涌动

当音乐离开赋格形式,并在一股巨大力量的推动下,贝多芬不可抑制的情感终于在尾声中得以爆发。尾声篇幅很大,它与较短的第二赋格的连接,使音乐结构趋向平衡。在尾声中,“交响性”得以更充分的展现,右手强劲有力的八度和弦上行旋律不断压倒左手富有动力的下行十六分音符旋律,这时反向进行产生了强有力的内在张力,再加上踏板加到这些和弦性的音响中,急促的音型所积聚的力量产生空前的动力,如海浪般汹涌澎湃,气势壮观,全曲在凯旋的气氛中结束。贝多芬已战胜、超越自我。

二、怎样解决演奏过程中的技术障碍

(一)积累丰富的触键手法是创造音响的灵感之源

在贝多芬这部作品中,有好多技术难题,一切都建立在手臂放松的前提下解决。不同的奏法、不同的触键产生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情感。

1、快速音型跑动

如第一乐章连接部三十二分音符与第三乐章尾声左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怎样才能均匀流畅?两个地方的触键方式一样吗?前者表现的是幻想性的音乐形象,因此,在触键上不用键入到底,如果弹得太深,既影响速度又不够轻盈。每个音抓在指尖的同时,手臂一定要随着音乐流动的方向荡起来,使音乐轻盈流畅。后者,六个十六分音符给一个拍点,拍点抓住,与右手和弦同时下键,下键快、到底,不用连奏,但手腕要放松地转动起来,手指随着高潮的升腾快速跑动,加上踏板产生丰满、浑厚的音响,为高潮顶点的来临营造气势。当然,为了使手指跑动均匀、灵活、清晰,在练习过程中,可先抛开音乐形象,抽出来当手指练习,虽然是轻盈的音流,也先用慢速、有力度、变节奏等方法进行练习,对待较不灵活的4指要多关注并多补给点力度,每个音的发音过程都经过耳朵的辨别才能清晰。慢速能清晰,快速弹奏未必能流畅,还要注意手指的发力点。如第一乐章的三十二分音符,可直接感受手指的重量贴着键掉下去;而第三乐章尾声左手十六分音符要快速有力均匀,发力点就在指根处,加上掌关节的支撑,使手指弹奏积极、快速、均匀。

2、和弦的弹奏

第二乐章带跳音记号的断奏和弦与第三乐章悲歌的左手伴奏和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触键。前者手掌斩钉截铁,手指将块状和弦整齐地“拧紧”到底,右脚点上节奏踏板,左脚尖踩地支撑,身体放松,气沉丹田,腰、背传送的所有力量集中于手指,并在瞬间得以爆发,把贝多芬倔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后者舒缓沉重的三连音和弦持续不停地衬托着右手悲伤的旋律,手指不离键,通过手腕带动手指,靠内力传送力量,触键柔和,音色暗淡,反映贝多芬因耳疾远离朋友时的孤独,现实生活一片灰暗。他哭诉,找不到人生活着的意义而痛苦。第二悲歌高音部虽然有几处旋律是二音连线,第一个音下键带点棱角,第二个音轻轻提起,这时旋律带点棱角有触痛的感觉,但左手和弦伴奏始终充满内在张力,保持均衡不要带任何音头,也就是每个和弦不要随意出重音,用内心听觉来感受和声,控制力度,缓缓的犹如葬礼般沉重的节奏衬托出的旋律会更具悲剧色彩。

3、旋律的连奏

说到连奏,一般都是指音与音之间在弹奏上的连贯性,手指慢下键,重心传递,两音缝隙尽量小。句子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旋律的走向如何,气息的运用。除了这些,在弹奏第三乐章如泣如诉的悲歌旋律时,手指触键更加细腻,右手手指往键的深处“挖”进去,“刺”到心痛的感觉(都说手指通心),慢下键,虽然是轻轻的音,但却让你使出很大的心力在控制着它,才能把贝多芬所经历的男人痛苦表现出来。但是,第一乐章的主题抒情优美、歌唱连贯,如果也用这种触键,恐怕就“太咬文嚼字”了,反而会影响音乐的舒展和流畅了,并且在情感上会给人造作之感。还有一些远距离的音,就需要靠手臂的带动,内心的听觉来感受它的连贯了,如在作品第一乐章中的25、26小节附点音符前的两个倚音组成的三个音的连贯弹奏,手臂放松,手指抓住琴键,手腕、手臂从左到右甩过去,重心放在被装饰的音上。这里演奏较难,低音在音阶上作长长颤音下行,每一个颤音在渐强的过程中都要弹得又连又密又快又有厚度,手臂要非常放松,每换一个颤音都要感觉重心在转移,这样才能颤得均匀通畅。

(二)在第三乐章中各声部旋律线条的清晰是演奏赋格的关键

全曲最难演奏的就是赋格部分了,这部分演奏的好坏往往成为“走江湖”与“专业”演奏的标志。赋格(英Fugue),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它最集中地体现了复调音乐的思维和特征。在复调对位音乐处理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把握好声部的层次感,不同声部的存在、各自的运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应该从整体到局部都精心设计,把三个声部都交代清晰了。贝多芬的创作与他的个性一样极具自由,因此,演奏他的赋格要使各旋律线条清晰且富有层次,各声部的清晰,不仅在速度、节奏、力度的整体把握上,还可在奏法的改变、触键方法的控制、音色的想象等方面细心对待。

1、改变奏法,结合不同触键

如第一赋格主题有时在高声部,有时在中声部,有时在低声部,这里主题第一次出现在低声部时很抒情连贯,当主题在中声部53小节-57小节出现时,我们可以把它处理成带保持音的非连奏,音符时值保持饱满,有律动感,象小提琴的换弓,附点四分音符靠在琴弦上时值饱满“上”“下”“上”“下”,均匀地每一个音换一次弓法,更加体现音乐的动力感效果。其它两个声部可继续连奏,高声部触键可多用点指尖,让音色明亮一点,低声部多用一点指肚触键,使音色圆润些。这样三条旋律既清晰又有层次。一般不把这些长音如附点四分音符改变成跳音,但这里标有弱奏又是非连奏很容易弹成跳音,因此要注意时值的饱满。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赋格创作手法有点巴赫赋格的痕迹,巴赫赋格主要是为古钢琴而作,在演奏上用stacato的断奏法来模仿击弦古钢琴的音色效果,是否可以在贝多芬作品110第三乐章赋格对题或答题的时值较短的这些八分音符上用这种(stacato)奏法来制造不同音色,从而获得清晰的声部层次感,我们不妨尝试看看。

2、通过触键,改变音色

在第三乐章的第一次赋格中,当主题出现在该乐段低音声部时,低音声部由原来的三连音变为更集中的附点四分音符,而且单音变成八度双音齐奏,加上很强的力度,使音乐达到高潮。左手力量从后背经过肩、臂、掌到指,像是打开钢琴的共鸣箱产生了浑厚的音响,而高音声部指尖可勾一点,发出尖锐一点的音色,中声部连贯柔和,不同的触键、不同的音色造成了一种立体效果。此时,三种不同声部的交织,特别是浑厚的低音犹如教堂里发出的管风琴般辉煌的音响,就像上帝赐给的力量不可阻挡。但随着音乐的进行到第二赋格进来时情感却非常细腻,要小心谨慎待之,生怕粗鲁的触键产生的音响会破坏此时虔诚的心。如第二赋格的开始音乐进来力度要控制再控制,要用心来倾听发自心灵的呼声。此时不能因太情感太细腻而使速度自由,要保持在6/8拍的律动下匀速进行。音乐发展到尾声时,调性变化、织体改变,主题音调在低音转为八度,音乐较急促,就不是开始时主题、对题、答题交织出现那样精心雕琢,而是变得粗犷豪爽。

3、合理的气息运用

在结束赋格与高潮来临之间,音区高高低低来回变化,这时的三声部出现卡农效果,先是在高音声部出现,然后在中声部模仿,接着是低音声部,最后双手合奏构成一句,第二句倒置的主题出现在中声部,而高音区与低音区继续卡农手法,而且高低呼应是前面卡农的倒影。每次模仿时,力度渐强,速度上有点渐快,节奏更加紧凑,情绪愈加激烈,把该赋格推向高潮,并为全曲的高潮来临作铺垫。这个片段的气息运用很重要,大句中有小句,在大句上换气的同时应注意小句的气口。如果在每个小句上作大的呼吸,会破坏整条旋律的横向流动;如果一气呵成,又会显得气喘吁吁。所以这里小句的每次模仿给个气口,加上每次模仿都有所渐强,这样就会使声部层次更清晰。

4、踏板的合理运用

贝多芬在他的作品中创造性地使用踏板,使钢琴发挥交响性的作用,有时一个踏板持续五个小节,如第三乐章第一赋格与第二悲歌、第二悲歌与第二赋格之间的和弦连接,前者长踏板的运用起到一种情感的酝酿作用;后者的长踏板使音量堆积更多,产生宏钟般的音响,直至贝多芬痛苦、迷茫的心被唤醒。但第三乐章的两个赋格都没有踏板记号,完全不用会显得太干涩,有的因指法问题旋律连贯不了,要借助踏板,线条才能清晰,中声部很多八分音符用一指弹,同一指法弹奏不同的音是很难连贯的,再加上这里的低音声部八度从弱渐强到强再到很强,也要借助踏板才能把这个渐强烘托出来。但主题、对题、答题互相交织时,为了连贯,又为了烘托气氛,还要达到各声部有层次、清晰,踏板的运用是要慎重的。要通过耳朵听辨声部的清晰来控制它,在横向上要求旋律线条清晰的同时,还要注意纵向上产生的和声音响效果。我们要预先设计好踏板,才不会因随意的踩放把旋律、和声搅糊,破坏音乐表达的准确性以至前功尽弃。

这种错综复杂的结构如果单靠手指完成,那会使音乐表现陷入苍白无力的境地,因此,我们还要在演奏中感受赋格这种复调对位的均衡性,领会赋格的哲学韵味,感受音乐的内涵,真诚地演奏它!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作品中存在的奥秘,共同解读贝多芬给我们留下的人生思考。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音乐特征
米亚斯科夫斯基钢琴奏鸣曲的半音化思维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
肖邦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