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能力训练结合针灸疗法在偏瘫病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6-01秦少福李志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步态患侧偏瘫

张 璇,秦少福,李志峰

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新发脑卒中病例,其中75%幸存者存在不同程度偏瘫,对病人生存质量有严重影响[1-2]。下肢功能低下是脑卒中偏瘫病人日常生活中常见且明显的功能障碍,也是引起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寻找有效提高偏瘫病人康复效果,改善下肢功能的方法,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在偏瘫病人康复治疗中,利用运动控制原理的重心转移能力训练对提高下肢能力有积极作用,针灸作为中医学传统治疗手段,可应用于偏瘫康复治疗中。本研究探讨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训练结合针灸在偏瘫病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康复分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病人118例,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纳入标准:年龄20~65岁;病程2周至6个月;首发脑卒中;符合脑卒中后偏瘫诊断标准[3];单侧肢体瘫痪;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生命体征稳定;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妊娠、肿瘤、结核或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既往有股骨头坏死、膝关节风湿病、骨折等影响下肢功能活动或疼痛的疾病;精神疾病病人;病历资料不全者;过敏体质或不能耐受针刺者;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118例病人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一般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训练结合针灸治疗。

1.2.1 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训练 在常规重心转移训练基础上,健侧下肢膝关节屈曲,踝关节平放于一高度为10 cm的训练凳上,健侧足底完全踩实。患侧膝关节伸直,足尖指向正前方。治疗师坐在患侧,用膝关节控制患侧膝,并用双手控制躯干和骨盆的对线排列,避免躯干前屈和髋关节屈曲,以减轻踝关节负担。以口令指示病人将重心移向患侧,保持数秒后再回到中立位。在配合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训练时间。病人站立位,在上述基础上,嘱病人将上肢主动向各个方向伸展、躯干向各个方向倾斜和旋转。在此基础上嘱病人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握手,患侧拇指在上,做Bobath握手,手部举起与眼同高,上肢带动躯干由中立位平移向患侧约30°,重心也同时由中立位移向患侧,屈髋屈膝,保持10 s,再回到中立位。每日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训练时间为15 min。

1.2.2 针灸疗法 参考王启才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4]中风病治疗方案。选穴:主穴为患侧髀关、血海、箕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悬钟、照海、申脉。配穴为气虚络瘀证加气海、关元、足三里;风痰阻络证加风池、丰隆;肝肾阴虚证加太溪、肝俞、肾俞。操作方法:病人取适当体位,局部穴位用碘伏消毒,取华佗牌无菌毫针1~3寸刺入,臀部及大腿部肌肉丰厚处可直刺1~2寸,小腿及脚部皮肤浅薄处斜刺或平刺0.1~0.5寸,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以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感为度,每隔10 min运针1次。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以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评分[5]、Berg平衡量表(BBS)[6]评分对病人下肢运动、平衡功能予以评估,FMA评分下肢部分共17项,每项以0~2计分,满分34分,分值越高,提示下肢运动功能越好,BBS共14个条目,以0~4计分,满分56分,分值越高,提示平衡功能越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膝关节伸、屈膝肌峰力矩予以测定,采用瑞士CON-TREX反馈式生物力学等速测试训练系统,峰力矩与肌力呈正相关性。采用意大利BTS SMART-D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病人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予以测定。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 两组下肢运动、平衡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下肢运动、平衡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FMA下肢部分、BBS评分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下肢部分、BBS评分比较(±s) 单位: 分

2.2 两组膝关节伸、屈膝肌峰力矩比较 两组治疗前膝关节伸、屈膝肌峰力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膝关节伸、屈膝肌峰力矩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伸、屈膝肌峰力矩比较(±s) 单位:N·m

2.3 两组三维步态分析比较 两组治疗前步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比较(±s)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8%、1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6,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单位:例(%)

3 讨 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致死率,是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偏瘫是脑卒中主要后遗症,可造成病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正常工作、生活[7]。偏瘫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肌力减退、自主运动控制能力减弱及活动受限等,其中下肢功能与运动障碍密切相关,因此,在偏瘫病人康复治疗中,改善病人下肢功能至关重要[8-9]。早期进行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对促进偏瘫病人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10]。

重心转移训练是康复训练重要项目之一,对病人的重心平稳及双下肢负重能力具有提高作用,但传统的重心转移训练方式,病人可能出现患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自身认知、感觉偏差等情况,难以较好配合治疗师完成训练,且部分病人在训练过程中,甚至会将重心完全放在健侧肢体上,并对治疗师发出的口头指令,不能进行有效反馈。本研究采用改良位重心转移训练,针对传统重心转移能力训练容易产生代偿的问题,结合了Bobath疗法,按照科学的优化运动技巧进行再学习,利用治疗师的辅助和口头指令,帮助病人将重心转移到患侧,明显提高了患肢的负重能力和运动功能。

中医学将中风后偏瘫归于“筋病”范畴,《易经》中有“筋乃人身之经络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记载。《素问》有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提出筋作为连接全身关节的中心点,对机体各关节主动、被动运动均有控制作用。若机体存在筋伤,则会造成部分肢体出现相应的运动障碍。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功效,可改善筋伤部位气血运行状态,从而促进筋伤恢复[11]。现代研究发现针灸能够提高神经兴奋性,提高肌群肌力,协调肌群间运动,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12]。

目前国内关于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训练结合针灸疗法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在偏瘫康复治疗中将两者结合,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FMA下肢部分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该治疗方法对提高病人下肢功能有确切效果。偏瘫病人肌力下降是造成运动障碍主要因素之一[13],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伸、屈膝肌峰力矩大于对照组,提示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训练结合针灸疗法能有效提高下肢肌力,从而增强运动功能。有报道指出,偏瘫病人健患侧下肢控制能力对平衡稳定性有重要影响[14],而病人平衡功能则与步态参数相关[15]。因此,在偏瘫康复治疗中,可通过提高下肢功能,使病人平衡功能及步态参数得到改善。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及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等三维步态分析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结合针灸对改善病人平衡功能及步态有确切效果。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治疗期间骨质疏松、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08%,优于对照组,可能与病人下肢功能增强后,活动量增加,血液循环改善有关。

综上所述,在偏瘫病人康复治疗中,应用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训练结合针灸疗法,可显著改善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促进肌力及步态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确切。

猜你喜欢

步态患侧偏瘫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步态识人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