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是故”当训为“于是”
2020-05-30沈丽萍
沈丽萍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有《(礼记)二则》,其中一则为选自《礼记·学记》的《虽有嘉肴》。课文很短,具体如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几乎所有的注释、译文都将上文中的“是故”解释为“所以”“因此”之类的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汉语大词典》收有“是故”这个词条,解释是:“连词。因此;所以。《论语,先进》:‘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将“是故”解释为“所以”是否正确?笔者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故”前后文关系分析
第一句运用了类比论证,以不食佳肴不知美味,推导出不学习就不了解“至道”之妙,从反面论证“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句并列陈述“学”与“教”的作用分别是“知不足”和“知困”。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指明“知不足”和“知困”可能导致的结果是“自反”和“自强”。第四句得出结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第五句,以《尚书》中的话“学学半”证实“教学相长”的观点,属于引证。
第二、三句之间的承接关系自然而紧密,第四句的总结水到渠成。第五句以引证来强化,是对第四句的补充,增强了说服力。可以说,第二句领起了后面的第三、四、五句,得出了“教学相长”的结论。
下面我们着重分析第一句与第二、三、四句的关系。
第一句只说了“学”的重要性,而且是从正面讲“学”能让人接近“正道”,与第二句的“学然后知不足”已经发生了话题的微妙转换:“学然后知不足”与“学然后知至道之善”其实是两个话题,而且都没有涉及“教”。第一句用很生活化的比喻强调“学”的重要性,目的是劝人学道。这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命题,后文并未顺此思路展开讨论。
第二句先说“学”,然后再引入新的论题“教”。从逻辑结构上看,第一句与第二句有承接关系,即第二句顺着第一句的话题(“学”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教”的作用),产生新的话题(“学”与“教”的作用)。第二、三、四句集中讨论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主题。这三句完整自足,与第一句可以剥离开来,独自成篇;汉儒将其放一起,当然也可以,但是“是故”不能解释为“因此”,因为前后句没有因果关系。如果将第一句与后面三句看作是两个话题,“是故”宜解释为发语词;如果看作是两个有关联的话题,“是故”可理解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先秦诸子散文,特别是经长时间传播、写定路径复杂的文章,不能完全按照今天我们习惯的议论文模式去分析评判。即使是有了明确指示主题的《学记》,也未必就是一篇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议论文。因此,不必拘泥于选文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上下文之间未必有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
二、“是故”的几种解释
1.作为发语词,相当于“夫”
“是故”用于一段话的开始,一般是发表议论时起引领下文作用的词,即发语词,其作用相当于句首语气词“夫”“而今”。如: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系辞上》)
刘师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下‘是故是缘上事之词,上‘是故则发语之词也。”意为第一处“是故”作为句子的开头,是要发表议论,是发语词。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乃”“于是”
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以指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空间方位上的衔接,也可以指动作发生的先后,还可以指逻辑事理的先后顺序。“是故”作承接连词,相当于“乃”“于是”等。如:
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国语·晋语三》)
公孙枝说:“不如让晋惠公回国,来同晋国结盟。让晋君回国而把他的嫡子作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留在秦国,秦国就可以无害。”于是就送回晋惠公而让他的儿子圉作人质。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在“是”字条下收录“是故”一词,释义如下:
是故,犹“乃”也,“于是”也。僖公二十八年《左氏传》:“公说,乃拘宛春于卫。”
《晋语》作“是故拘宛春于卫。”凡《晋语》之“是故”,其义多犹“于是”。
是故,犹“是乃”也。《札记》:“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孔丛子》:“夫与之市者,将以我无用之货取其有用之物,是故所以弱之之术也。”
《韩子,说林》下篇:“荆人执蹶融曰:‘汝卜来吉乎?曰:‘吉。荆人曰:‘今将以汝衅鼓,其何也?曰:‘是故所以吉也。”东方朔《客难》:“是故非子之所能备。”是故,并“是乃”训。
《经词衍释》认为“是故”可作承接连词用,相当于“乃”“于是”;只表示前后关系的承接(时间、空间、动作、逻辑事理),而不表示上下文的因果关系。
3.表因果关系,意思同“所以”“因此”
“是故”表示前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如:
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国语·齐语》)
意为:从小就熟习这些,他的心思安于这些,看不到其他东西使之改变意向,所以他父兄的教育不必严格而自然成功,那些子弟的学习不须费力而自然就会了。所以说士的儿子总是士。
“是故”表示前后句子有因果关系的情况可能最常见。限于篇幅,不再列举。
综上,本文开篇讨论的《虽有嘉肴》里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之间用“是故”连接,只是表示由第一个话题切入第二个话题,表示前后两事之相衔接而已。两句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因而这里的“是故”应译作“于是”,不应译为“所以”“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