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之我见

2020-05-30陈道君

学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方法

陈道君

摘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具体途径有:满足学生的社交和尊重需要,激发写作的积极性;通过集体活动,提高语言表达技巧;个别辅导,心理强化;长效积累,有序训练;比较分析,互相修改。

关键词:作文与修改;尊重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方法

作文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作文修改又是作文中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平心而论,无论写作还是修改对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工程。在我看来,作文好比是建造房子,学生既是房子的主人又是设计者和建造者,教师好比是质检部门和房管部门;修改好比是给房子装修,学生既是主人又是施工者,教师则成了装修公司的设计和监理。这个比方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实际情况远比这更复杂,因为一个老师要同时负责一百多所“房子”的建造评估和装修指导以及最后审核,而且每所房子的户型设计和装修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最要命的是每次工期很短但次数绝对频繁。因此,在作文的写作与修改方面,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了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对此颇有感触,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一些体会,拿来和同行们一起交流学习。

一、利用需要,正本清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把人们价值体系中不同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把前面四种需要都当作缺失需要,他认为这几种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寻求满足这些需要的动机就越强。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和前四种低级需要不同,不是依靠别人得到满足,而是依靠自己实现。高级需要的满足,并不意味着动机的停止,而是动机作用的进一步提高。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参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特别是有效借助需要产生的动力,来推动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在作文批改的时候,我发现有时学生作文整体水平较好,有时整体水平较差。例如某学期,我让学生写的第一篇作文是《寒假那点事》,学生畅所欲言,意犹未尽,让我读来耳目一新。而第二单元有关黄河的作文学生们则写得枯燥乏味,有的干脆抄点范文算是交差。我认真反思了一下,认为这与学生的社交需要有一定关系。学生在寒假期间遇到了一些新奇的事,就会产生一种向他人倾诉的愿望,而作文《寒假那点事》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社交需要,因此,学生的作文整体水平就高,自然这样的作文内容也近乎不要修改。而对于黄河,我认为,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生活相对封闭、对历史的认识不足、对黄河现状的了解不够等多种原因,即便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了一些资料,可是黄河在他们心中还是很模糊的,更谈不上感情充沛,你让他们写发自肺腑的作文,只是一厢情愿罢了,这样的作文,再修改也是虚情假意。为此,在第六单元写作关于马的作文时,我就改了路子,让学生写他们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现在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没见过马,你却让他们说马、论马、描绘马,能写好吗?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一个小动物,就是满足他们倾吐内心特殊经历和独特情感的需要。

在作文讲评课上,以前我总是对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大讲特讲,唯恐漏掉什么,但我发现课堂上学生兴趣不高,反映不积极,教学效果甚微。可是据我长期观察,学生对作文还是有“兴趣的。首先學生对自己作文的分数第一关注,拿到作文,第一要看的就是分数,然后全班互相打听谁的分数最高。其次关注的是文后的评语,不仅关心自己的,还特别“关心”周围同学的。下课时发的作文,上课后学生还安静不下来,仍在议论这些事,其间有兴高采烈的,有愤愤不平的,有面带愁容的,也有故作平静的……总之,看起来每次作文学生都很关注。可等到我一评讲,学生为什么反而兴趣索然了呢?写得不成功的学生可能情绪沮丧,可写得成功的学生似乎情绪也不高,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学生关注作文分数和评语其实是一种心理需要——尊重需要在起作用: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班级中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尊重,都希望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而分数和评语恰恰能有力度的证明这一点,因而学生最为关注。而我的讲评则与这种需要关系不密切,满足不了学生得到尊重的愿望,因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我为什么不利用讲评课把这种尊重需要放大呢?让满足与缺失之间拉开更大的距离呢?我尝试让作文得分较高的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让其他学生聆听,并在朗读完成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提好评也可以提批评意见。这个策略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朗读者通过当堂朗读极大地满足了尊重需要,依照马斯洛的观点,他们将为继续获得下一次的尊重需要努力,乃至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迈进;而未能当堂朗诵的同学写作文的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依照马斯洛的观点,他们寻求满足这些需要的动机就越强,在今后的写作中就会更加努力。当然,他们的这种心理活动一直伴随在他们的听和评的学习活动中,这会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而且当他们中的某些人的评论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支持时(有时是热烈的掌声),同样会使这些人产生尊重需要被满足后的感受,收到积极的效果。我还将一些同学的作文投给学校文学社、报社,每一篇文章的发表或获奖就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这正是尊重需要诱发的写作动机。

无论是社交需要的因势利导,还是尊重需要的满足与激励,表现在作文上就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样的作文贴近生活、自然,富有个性和意义!一篇作文,如果是细枝末节出现问题我们可以修改,但如果连主体都是豆腐渣,这样的作文还有“装潢”的必要吗?

二、集体活动,扮靓语言

在作文批改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作文语言干瘪无色,枯涩乏味。如一位同学在《妈妈的爱》中这样写到:妈妈说:“你回来了?”我说:“我回来了。”妈妈又问:“你这次考试怎么样?”我说:“考的不好。”妈妈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很显然,学生在表现妈妈对自己学习的关心和鼓励,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修饰性语言,句子之间缺少变化,因而使整个对话显得呆板,没有生气,也不能突出妈妈的形象。这种时候,如果采取单独指导的方式,对这位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大部分同学都需要类似的指导,因此我决定在课上把它作为一个例子来分析,这样效率会更高。在作文课上,我把它作为例子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讨论,应该怎么修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反映很热烈。在大家的建议下,我在屏幕上及时做了改动:我刚进家门,妈妈就接过书包,关切地说:“你终于回来了!”我低声答道:“嗯,我回来了。”妈妈又急切地问:“你这次考试怎么样?”我装作换鞋,不敢看她的脸,用低得不能再低的声音回答:“考的不好。”沉默了一会儿,妈妈突然慷慨地说道:“没关系,孩子,咱继续努力!走,先吃饭去!”我刚才分明看到妈妈的身子颤抖了一下,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样,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全体学生都受到了语言表达技巧的指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例如,有一堂作文课上,为了讲解语言的生动性,我煞费口舌,却引不起学生的丝毫兴趣,当我不经意瞥向窗外的一刹那,我捕捉到一个好的教学资源。我灵机一动,指着窗外马路边的一行柳树说:“谁能用一句话生动地描述春风与柳树的情态?”(时值清明前后,柳树青翠欲滴,春风和煦。)学生纷纷举目而望,继而大家你言我语,有说“春风化柳”的,有说“春风拂柳”的,有说“春风曳柳”的,我对以上同学的发言进行了肯定,接着话锋一转,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前人用过的,问他们能不能另辟蹊径。我继续鼓励大家发言,果然有一位同学想到了“春风闹柳”,还有一位竟然想到了“春风恋柳”,全班雷动。我也和同学们共同参与了活动,我说了一句“春风惹柳”,同学先是愕然,然后报以热烈的掌声。然后我说能否把这句话改为“柳惹春风”呢?同学有的赞同,说这样写出了柳的情态;有的反对,理由是自然中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样写有违常理。不亦乐乎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了什么语言才是生动的语言,什么语言才是鲜活的语言,什么语言才是值得玩味的语言!这样的活动好比让学生们掌握了装潢房子的用色技巧,让他们装修出的房子色彩亮丽。

三、个别辅导,心理强化

国家教委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指出:强化是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和增强学生的某一行为变化向更好方向发展的行为方式。针对作文教学,我在批改上坚持一对一的辅导,每次每班七到八人,一学期基本上全班轮流一次。每次我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去,一对一地多角度地帮他分析作文里的成绩和问题,学生听得很认真,而且经过谈话的学生的下次作文大多很有改观。我认为这就是强化作用的结果。在谈话时,学生会产生这样的认识:我的作文老师肯定认真地读过了,老师对我很重视,下次我一定好好地写,不然就对不起老师的教诲。我曾作过对比,一起叫来三名学生,在辅导时我进行观察,发现他们的态度敷衍,精神不集中,效果极其不好,可见不能同时辅导多名学生。但一次个别辅导的学生也不能太多,一者老师的精力有限,二者学生感觉被辅导的人多,自己没有被老师重视,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我觉得一次个别辅导五至六人效果最佳,但在实施时还要考虑到班级总人数和本学期作文次数,确保每人每学期不少于一次。个别辅导绝不可以急躁,分析要细之又细,要让学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尤其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特别关注和殷切期望。

个别辅导类似于质检部门的突击检查,虽然次数不多,范围不广,但针对性很强,每次检查都极其仔细,使房子的建筑者或装修者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减少了因监督不力造成的偷工减料等不良行为。

四、长效积累,有序训练

作文大的方面讲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小的方面如修辞、选词、炼字,这些知识都需要从平时积累中掌握,然后才谈得上运用。在平时教学中,我让学生积累大量优美的词语、成语、诗句以及精彩的片段,然后通过各种练习锻炼他们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比如,我会让他们运用古诗文和排比的修辞写一段话,或者规定在一段话中至少用上四个成语,或者利用几个刚掌握的词语组成一段有意义的文字,或者出个上联让他们对下联,等等。这样日积月累,熟能生巧,学生在作文时自然会有所表现。例如有一位同学写作文《春》时,就化用诗句组成排比,这样开头:“春是裁出细叶的二月风,是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是潮急舟横的西涧水,是千朵万朵的满蹊花。”还有一位学生在写《我心目中的英雄》时这样开头:“你是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青年才俊;你是身负使命,只身舌战群儒的能臣良相;你是城头抚琴,空城智退曹兵的翩翩儒将;你是六出祁山,但求死而后已的忠贞楷模!”还有一位同学写了类似的开头:“隆中的茅庐见证过你的妙计,赤壁的大火见证过你的奇谋,南越的孟获见证过你的宽容,五丈原的灯火见证过你的赤诚!”排比句运用,不仅言简意赅气势磅礴地概述了诸葛亮的一生,还總领全文,定下了全文的思路。

实践证明,这些文字游戏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熟练运用文字确实比较管用,而且对写作与修改两个方面都能发挥明显的作用。这种做法有点像对工人的技能培训,每一个人都要先从初级工做起,一砖一瓦,一钉一锤,脚踏实地,把基本功练扎实,才能转成熟练工。

五、比较分析,互相修改

学生在修改时,常常觉得无从下笔,教师也不能一个一个单独指导。不妨将个别改前的文章和经过老师指导后修改的文章用多媒体窗口并排比较,分析演示给学生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改,这样改有什么好处,教师再谈谈自己为什么这么指导。最后询问同学在自己的修改过程中有哪些困惑,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解决。通过这样直观的活动,学生才能知晓作文修改是怎么一回事,才能对照着学习修改自己的文章。这如同户主在装修之前,先去各处转转,查查资料,看看别人家的房子是怎么装修的,打听打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心里有个大概,回头再看自己的房子,就基本上有了自己的计划。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看自己的文章,有点像家长看自己的孩子,不管怎么看都挑不出什么毛病,这时候他就特别需要别人的帮助,发现自己的问题。在修改课上,教师将学生写好的作文发下去,要求以小组(前后四人)为单位,相互传阅完毕后,由组长牵头,一篇一篇的分析讨论,被评者悉心聆听,也可辩解或发言。讨论结束后,各人再完成自己作文的修改,最后统一上交。这项活动如同在房屋装修过程中,工友们集思广益,互查互纠,指出问题并协商解决的办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多出“精品房”,少出“毛坯房”“问题房”,不出“危房”。其次,要给学生培训“装潢”的知识,同时加强训练和指导,让他们学会自己动手装饰他们的“小房子”。

(作者单位:安徽省砀山县民族学校)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方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无人驾驶智能车障碍检测方法探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