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真实情境 提升核心素养

2020-05-30丁忠书

学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综合性学习核心素养

丁忠书

摘要: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角色扮演、联系生活、感官刺激、辩论活动等为情境创设了可行路径。在此过程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真实情境;核心素养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18051)阶段性成果。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何谓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按照杜威的观点,情境是指与个体当前活动产生关联或交互作用的环境。真实情境应该是选材于学生日常生活片断,或者再现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能唤起情感上共鸣的个人情境或社会情境。语文综合性学习,关键就是要将学习者置于一定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参与或训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真实情境呢?

一、通过角色扮演,创设任务情境

真实情境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强调主动建构,强调兴趣培养。通过角色扮演创设生活真实情境,由于选材贴近现实生活,故能引导学生入景入境。但其任务并不是单一的欣赏,而是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思考解决问题的妥善方式,并将讨论的思维火花定格为凝练、富有美感的语言。

以《以和为贵》(八下)为例。执教者以“国和天下平”“家和万事兴”“人和气象新”三个板块贯穿课堂,在其中第三个环节,设计了一道微寫作题。执教者首先邀请学生观看班级两位同学表演的小品情景剧《同学之间》,该剧撷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摩擦。为了唤起共鸣,设置问题:当你遇到小品中的这种情况时,你应当如何化解?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适时引导并将讨论结果化为微写作的素材及依据。此时教师出示微写作具体要求:

日常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可能会出现观点争锋,言语不和,甚至恶语伤人现象。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制定几条“班级议事规则”。

要求:写出四条,每条七个字,富有节奏,朗朗上口。

微写作的情境、任务、指向都非常具体而明确,活动自然流畅,水到渠成,目标成功达成。现举两例:

谦虚礼让言温和,戒骄戒躁少争执。和谐相处互包容,观点不一共商议。

举止行动讲文明,和睦相处要谦让。同学交流懂聆听,友善相处气象新。

语文源于生活,学生将语言学习植入生活的土壤,写出自己对“和”的理解与认知,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二、具体联系生活,搭建活动情境

杜威认为,“要懂得经验或经验的情境的意义,我们必须想到校外出现的情境,想到日常生活中使人感兴趣和从事活动的那些作业”。因此,不妨在综合性学习中将“校外情境”引入校内,将广阔世界纳入一室,从而见微知著,举一反三。

例如教学《我的语文生活》(七下)时,执教者把全班分为“看招牌——只因在街头多看了你一眼”“对对联——众里寻他千百度”“听广告——请君为我倾耳听”三个大组。根据活动项目,走向街头巷尾,走向名胜古迹,探寻的脚步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课堂上,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制作的视频等。“看招牌”小组探究了“肥西老母鸡”易名“老乡鸡”招牌的原因及其妙处,“对对联”小组探究了合肥李鸿章府和包公祠的对联。这种将触角伸向课堂之外的“从生活中学习”“从做中学”,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学写对联或广告词环节,由学生的一幅画引出中科大樱花的视频,该视频由班级“广告组”同学自行拍摄、剪辑而成。一些同学写到:

来樱花的世界,赏世界的樱花。

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那里,静静等待;

你看,或者不看,美就在那里,悄然绽放。

语文课程的特点,重在熏陶和浸染。“真实情境”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三、真实感官刺激,再现体验情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以真实的感官刺激,努力营造一种富有行真、情切、意远、理蕴、主动的氛围,再现课堂体验情境,定会让学生“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和行为方式”。

教学《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七下)时,执教者在第三个环节“怀敬老心践真孝行”,设计了两个小环节:

1.照相机记录孝行:播放在家庭中孝亲、敬老、爱幼的点点滴滴。

2.感恩卡表孝心:在感恩卡上写一首感恩父母的小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在这两个环节中,执教者努力让学生还原生活细节,植入真情实感。比如,第一个环节,学生自主展示活动前用镜头记录下的“孝亲敬老”的图片,或播放学生自己制作的“孝敬”主题微视频。朴素的生活场景,恰当的剪辑,辅以动人的音乐,学生对亲人的浓浓的爱喷涌而出。积极的情感与情境相伴随,必然孕育出芳馨的果实。语言、情感、思维达到契合,学生流畅地完成第二个小环节“感恩卡表孝心”。呈现学生当堂写的一首小诗:

妈妈的手

幼时,妈妈的手是一根魔法棒,

它拨响了一串风铃曲,

我第一次哈哈笑了。

儿时,妈妈的手是一把戒尺,

它敲打在我的手背上,

因为我第一次睡着吃饭。

现在,妈妈的手是一枚指南针,

它召唤我爬上了一个个坡,

引导我跨过了一道道坎。

多年后,妈妈的手是一幅最美的画,

瘦骨嶙峋,老茧重生。

真实情境再现,使学生真挚的情感在课堂上被唤醒,“孝亲敬老”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润物无声式的渗透,同时,进一步奠定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

四、开展辩论活动,构建探究情境

杜威认为,“情境应该具有引起思维的性质,当然就是说它应该提出一件既非常规、又非任意的事去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活动,就是在真实情境中“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针对不同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可设计丰富的论题:

1.《少年正是读书时》(七上):

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孰优孰劣?

2.《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七下):

你是否赞同将父母送进养老院?

3.《身边的文化遗产》(八上):

校运动会开幕式,某班级方阵扛着农具入场,农具需要保护和传承吗?如何保护和传承呢?

这些辩论题,学生要根据具体问题,通过对比、比较,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生发自己的见解,逐步形成辩证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一辩题,有同学认为,“农具”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蕴含着厚重而又丰富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之根,当然需要保护,但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扛着农具入场,又与时代“格格不入”,建立农具博物馆或打造乡村旅游文化,才是对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正确方法。语文教学之魅力就在于思辨。有思辨才有深度,要有深度唯有思辨。学生在多元思考中发展“批判性思维”“理性”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实,需要我们遵循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语文教材所提供的线索,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打通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实践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大融合,从而进行语文素养的熏陶和立德树人的引导。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学)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综合性学习核心素养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