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从学会观察开始

2020-05-30卓雪梅汪华章

学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积累素材写作能力

卓雪梅 汪华章

摘要:有的学生缺乏观察的习惯,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一提到写作,就愁眉苦脸,不知道写什么。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办法。

关键词:观察习惯;积累素材;写作能力

相对于阅读课,作文课的系统指导更不容易。学生往往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如何写。其实现在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也并不缺乏,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还是因为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缺少浓厚的观察兴趣,观察目的不明,观察思维不清。基于此,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科学而又循序渐进的指导,取得了不错的收获。

一、具体指导,培养观察兴趣

指導习作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时时处处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而且有条理地表达出来,通常要注重观察点、观察顺序、目标特征。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才有内容可写,也才能写出有情感、有价值的内容。可以从看图说话开始,观察是看图说话的关键,看图说话能很好的训练观察能力。教师当然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培养学生说话,实际上就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看图说话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笔者重视指导学生观察图面,特别是低年级,如第一册的基础训练6有三幅图,如果不认真指导学生观察,学生很难把三幅图连贯起来。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

1.先把三幅图按照顺序一幅一幅地看,初步知道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内容。

2.指导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幅图: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遇到什么困难?

(2)第二幅图:图上都有谁?在干什么?在想什么呢?

(3)第三福图:小白兔在干什么?南瓜为什么能滚动呢?

3.把三幅图内容连起来,讲讲这个故事。

通过这样的具体指导,让学生认真的观察和想象,大部分的学生都说的很好,并且注意到图与图之间的连接。其中一个学生说:

小白兔到地里收南瓜。南瓜长得可真大,小白兔想抱起来,可怎么也抱不动。小白兔正着急的时候,看见小熊猫骑车过来。小白兔看到车轮滚动,它想:车轮是圆的,南瓜也是圆的,车轮会滚,南瓜会不会滚呢?小白兔决定试试看。它把南瓜像车轮那样竖起来,推着南瓜走,南瓜滚起来了。它高高兴兴地推着南瓜回家去了。

笔者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向生活索取丰富的素材。如指导学生写“泡茶”。泡茶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如果留心观察,还真有东西可写:用什么器皿,用什么茶叶,用怎样的水,在怎样的场合沏茶是大有讲究的;不同角度、不同的时候观察到的情形也迥然不同;通过引导学生“闻、品、喝、看、问、想”的不同观察方法的运用,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笔者还和学生一起创造写日记的素材。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我一直坚持写日记,并且鼓励引领学生写。写日记贵在坚持,要真实、具体、细致。我每接手一个班,总要坚持全面家访,我的家访都是在放晚学时进行。和学生一起走,边走边聊:谈思想、讲学习、议生活、拉家常,不知不觉中,我了解了学生,学生又走近了我,师生之间的距离缩小了,这比叫学生到办公室谈心自然融洽得多,说的问题也更多、更细、更深。老师和同学生约定:把家访的经过写出来,有想法也写出来,写得越细致越好。大家比比看。还要在班上自愿的读出来分享。相同的经历,不同作者作品,互相启发,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经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写出的日记真实、具体、有情感。一段家访,让全班同学的日记有了质的飞跃。有个叫杨芳的同学在日记中写到:“以前,我总觉得写日记是一种负担,老师每次检查,我总有抵触情绪;通过这段家访日记比赛,我感觉写日记是和种乐趣。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我总要把当天印象最深的事记下来。那天没记,好象有事没完成,心里空落落的。”笔者教过的班,同学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翻看自己的日记比读小说还要有味!

二、确定对象,明确观察目的

只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才有收获。首先应引导学生按习作题目要求寻找观察对象,然后根据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如七年级第三单元,作文要求观察秋天田野或校园附近处的景物,要突出秋天景色的特点,把人们的活动也写进去。笔者把学生带到校外观察秋天田野,回来让学生当堂作文。习作之后紧接着进行交流,发现不少同学没有把秋天景色特点突出出来。只是写老师怎样带他们来的,接着写看见稻子成熟了,农民伯伯在收割,廖廖几笔就完事。文章干巴巴的,索然无味。于是,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回想当时所见所闻所感,要重点突出秋天田野的特点,人们怎么活动的,把内容写具体。重新写的作文显然大为不同,内容生动具体了,篇幅也增长了不少。

观察对于习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让学生知道:在明确了观察对象和目的之后,还要留心观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用眼观察,用手记录,用心联想。如习作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笔者就指导学生先确定一种自然现象,然后连续观察,切不可观察一次了事;还要立足于自然现象的“变化”。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写出的作文就精彩多了。例如,有一个学生这样描写春雨:

听哪,春雨的声音多像一场令人心旷神怡的音乐会啊!“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看,屋檐边落下的雨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还像断线了的珍珠,在屋檐下形成了一道珠帘,可漂亮了!这春雨从天上撒向大地,撒到了花丛中,让红的、紫的、黄的,各种各样的花儿变得更加鲜艳;撒到了草地上,给了雨点一次坐青草滑滑梯的经历,那草被雨点洗涤后,变得更青,而且绿得发亮、绿得醉人;撒到马路上,把马路路面冲得一尘不染,雨滴落到水坑里,溅起了一朵朵晶莹透明的水花;春雨还撒到了树林里,无论是青松还是竹子,在雨的洗礼下,显得更加精神抖擞,更加挺拔。

三、发挥想象,调动观察思维

观察力和想象力,是智力的两只强有力的翅膀。要把事物写具体,就必须仔细观察,提高观察力;要把事物写得传神,就要求展开丰富的想象,这就要求提高想象力。写文章要展开想象。有联想才有创新。合理的想象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感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产生种种画面。如通过人物的外表和所作所为,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联想到其所处的环境以及相关的人物、事件等。有一次下班路上看见一位清洁工,汗流满面,弯着腰正在打扫肮脏的污水沟。第二天,笔者就让学生留心观察这位清洁工的外貌、神情、动作等。并启发学生运用”读写例话”中学到的知识,展开合理的想象,由这个人和事你联想到什么,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不再愁作文无话可写,而且写出的内容具体了,也丰富了。学生在作文中有的联想到教师,有的联想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有的联想到保卫祖国边的解放军战士,有的联想到了孔繁森,有的联想到抗击疫情的钟南山院士和“白衣天使”们……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这样,写作的空间就扩展了很多。

另外,像参观记、游记这类的习作,在抓住景物特点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再加上合理的想象,也会给文章增彩许多,给人以美的享受。

多年来,我们坚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去捕捉和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有趣的事,并让他们随时记下来。渐渐地,学生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增强了,头脑里的贮存也多了。而且随着观察生活的能力的提高,大家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

总之,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有兴趣、明目标、有方法、善思考,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附小二小,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中心学校)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积累素材写作能力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三写”结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文”山有路“积”为径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巧用多媒体教学 使习作课堂更有效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