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05-29吴星
吴 星
(河北地质大学 学报编辑部,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十三五”期间我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的战略型新兴产业——数字出版,有力地推动着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业态创新的加速,成为我国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互联网+”和“媒介”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改变出版产业结构、产品形态、业务形式和管理模式,这对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根据数字出版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将保持17% 的速度增长。然而,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出版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出版业实现技术变革、产业升级与创新的主要限制因素[1]。
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人才”国内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以“数字出版人才”为关键词,2007年1月~2018年12月为检索期间,可得到相关学术文献共计170余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数字出版人才结构体系(知识、能力与素养)、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对策。首先,数字出版对人才在知识层次和能力结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维娣,张志林按照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的不同层次定位,提出了数字出版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体系: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编辑出版专业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新媒体技术知识;能力结构,包含数字编辑业务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2]。王欢、董晓慧在对数字出版人才分类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出版人才应该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既熟悉传统出版流程又懂数字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3]。吴鹏、杨明则分别从实践能力、策划能力的视角来总结数字出版人才的特征[4-5]。王晓光通过对“智联招聘”网站中数字出版人才相关的招聘信息进行具体统计,总结出产品类、技术类、运营类、市场类的数字出版人才的知识需求结构[6]。其次,关于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也较多,主要集中于专业课程、培养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施勇勤、代杨、 唐乘花指出我国多数高校无法开设或不能系统开设数字出版类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前沿性和实用性,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不合理[7-9];廖小刚认为我国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考核,轻过程”,而企业“重使用、轻培养”,造成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质量目标不一致、理论学习和实践服务相脱离,并提出了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10];王东霞分析了高校数字出版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原因,提出了重视培训,以产教研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观点[11]。李蓬指出当前我国存在着数字出版人才短缺、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相应的培训体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12]。最后,针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对策,学者们主要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培训、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梁春芳指出树立“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增开并强化数字出版相关课程,编写或引进数字出版教材[13]。张秀梅引入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提出知识共享—知识培训—知识结构—实践项目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14]。郭曌雪认为优化教师队伍需一方面从打破常规用人制度,将数字出版、互联网、多媒体制作等企业和研究院所的专家请进课堂和,另一方面举办数字出版师资进修班或培训班等方式进行教师培训[15]。王冲等提出,从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创新培养方式方法,提升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6]。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关研究大多围绕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数字出版教育的角度展开,而立足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从业人员建设,并结合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研究甚少。河北省目前有报纸97家、期刊220家,其中160余家学术期刊,占据多半,是报刊大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实现报刊强省、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河北省学术期刊人才队伍现状
(一)河北省学术期刊人员配置概况
河北省学术期刊(主管单位在河北省的学术期刊)的人员结构调查见表1。
表1 河北省7个区域的学术期刊数量、从业人数和男女组成
注:天津地区的学术期刊是指主办单位在天津但主管单位是河北省的机构。
截至2018年年底,河北省学术期刊共有161种,专职编辑887人,兼职编辑164人(文中以下数据不含兼职编辑人数)。其中编辑部成员6人以上的共有40家,占编辑部总数的24.8%;期刊种数、从业人数最多是省会石家庄,分别为82种,535人,占比一半多。全省学术期刊刊均人数约为5.50人,双月刊最多,依据教育部文件规定双月刊人员为5~7人,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规定双月刊专职编辑人员不少于5人,河北省学术期刊的从业人员整体配置刚过基本线。具体来看,石家庄市的人员配置比较充足,而保定、张承(张家口和承德)、津廊(由于河北省会搬迁的历史,有些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在天津但主管单位是河北省的机构;廊坊)、唐秦(唐山和秦皇岛)、邯邢(邯郸和邢台)和衡沧(衡水和沧州)六个地区的期刊平均人数均低于全省平均值。见表1。
由表1可知,河北省学术期刊从业人员整体上是女性多于男性(女性540人、男性347人)。其中男性相对女性偏多的地区是张承、邯邢,其他地区的女性均多于男性,其中男女人数差别最大的是唐秦地区,女性人数是男性的2倍多;石家庄、保定和津廊地区的男女从业人数相差也较大,衡沧地区男女从业人数基本持平。
目前,河北省学术期刊队伍的年龄分布情况如下:30岁以下的有160人(占18%),30~40岁的为372人(占42%),40~60岁的有284人(占32%),60岁以上的为71人(占8%),这表明河北省学术期刊以中青年人员为主,队伍的结构趋于年轻化。
同时,河北省学术期刊队伍的学历分布情况为:博士以上学历的人员有78人(8.9%),硕士256人(29.2%)、本科448人(51.1%),本科以下的仅有95人(10.8%);硕士及其以上人员比例达到38.1%,总体来看,期刊从业队伍以本科学历为主。期刊人员职称情况见表2。
表2 河北省各区域学术期刊人员的职称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河北省各地区期刊从业人员的职称构成情况并不乐观。整体上来看,正高职称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3.2%,而中级及其以下则占到51%,表明从业队伍的层次急需整体提高。具体而言,正高方面,比例最高的为衡沧地区的正高人员(50%),其次为邯邢、张承地区,其正高比例都在30%以上,而津廊地区的比例最低,仅为13.7%,这会影响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中级及其以下职称方面,石家庄的比例最高,衡仓比例最低,表明石家庄的学术期刊从业人员高级职称较少,队伍建设整体处于初级阶段,同时也预示着有继续发展和提升的空间。从河北省各地区自身的各级职称比例结构来看,保定、唐秦地区的正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和平均水平基本一致,石家庄、津廊地区的正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则低于平均水平。在副高职称上,津廊地区的比例高达43.8%,但其中级及以下人员比例却与副高占比非常接近。而两头少中间多的人才配置才是比较合理的,表明河北省学术期刊从业队伍的发展尚未稳定,结构配置上欠缺合理。
(二) 河北省数字出版人员基本情况
依据期刊编辑部数字出版人员配备情况的统计,各编辑部有专职网络技术人员(在编)的为42家、有兼职网络技术人员(外聘)的为20家;有专职网络编辑(在编)为78家、有兼职网络编辑(外聘)的为20家,161家期刊编辑部中有98家(60.9%)有专门人员负责网站的管理工作,并且大部分以在编人员为主。统计数据显示,各期刊编辑部中数字出版成员所占比例高于50%有12家(7.5%),在10%与50%之间的有52家(32.3%),低于10% 的有34家(21.1%),另有63家(39.1%)编辑部无一个网络管理人员。这一数据与课题组调查期刊网站、新媒体建设方面获得的另一组数据,河北学术期刊有61%(99家)没有采用数字化采编系统、39%(63家)没有官方网站,50家(31%)既没有采编系统也没有官方网站,98家(60.9%)没有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这其中有甚者包括期刊网站的建立、采编系统的使用(各有19家期刊),都是依靠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为其提供二级域名站点,使用该网页发布信息以及采用相应的采编系统,但发布的内容受版主限制。上述结果表明,河北省学术期刊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编辑部对期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尝试,161家学术期刊中尚有50家既没有采编系统也没有官方网站,98家未开通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当前互联网发展迅猛、新媒体层出不穷,而以知识传播为己任的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化人才建设路径
(一)转变传统办刊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
难以扭转的传统办刊理念取决于对人才的选择、需求的差异上。从人才的来源上,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人才来源渠道包括单位内部员工转岗、高校招聘、从软件公司和互联网企业引进等。其中,单位内部员工转岗,即传统出版编辑转型,是当前数字出版人才来源的主要方式,其次是面向高校进行招聘。受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的限制,由传统的编辑转岗而来的从业人员的互联网、媒介融合意识不突出,对移动客户端、社交媒体、网络营销等知识掌握不足,难以担负数字出版创新的重任。期刊出版单位更需要大量掌握传统出版内容数字化转化技术的人才,其之所以选择数字出版人才的目的是要在原有出版资源上开展数字出版业务,而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新的数字出版业务的开拓都远远落后于完全脱胎换骨的数字出版企业。因此,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人才岗位设置偏传统化,而不是完全平台化的管理,在原创内容基础上,采取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让策划和专栏负责人发挥重要作用。
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背景下,重新审视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甚者整个商业生态的思维方式[17]。其核心概括为便捷、参与、免费、数据思维和用户体验。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学术期刊也需要完成媒体的转型,一方面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做好内容运营,重视多个渠道的“用户体验”,加强用户的参与和互动。另一方面实现两个有效链接与互通,一是宏观上达到学术知识、成果的生产、传播、应用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期刊生态要素的有效链接;二是微观层面上的办刊环境,与期刊关联的读者、作者、编辑、审稿专家、主编、出版、发行等各类人员都联系在一起,实现出版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协作。
(二)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重视数字人才作用
从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在数量、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人才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无论在网络技术人员还是网络编辑人员都是首先选取专职人员,外聘、兼职人员较少。一是因为期刊单位考虑到专职人员更具归属感,处理问题更为及时;二是期刊社未能找到外聘技术人员的途径。由此在期刊编辑部人员配置受限的情况下,数字出版工作的推进也成为了一大难题。此外,在数字出版人员配置的调查中,理工科编辑部的数字人才比例明显要高,由于这些编辑本身就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而这些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也就比较顺利。较多的期刊在人员配置的结构上不合理,缺乏相关数字出版人员的配置是河北省期刊数字化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构建人才资源共享平台,由平台提供网络技术人才或网络管理人员,发布数字化建设相关的信息,为期刊数字出版的推进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同时,为适应复合型高级人才需求,需要拓宽和优化人才引进渠道。一方面,要从高校大力引进数字出版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给数字出版业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加大资金支持,帮助其从互联网和新媒体企业引进专业的优秀人才,通过人才流通带来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理念[18]。
(三) 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高校事业单位在人才使用上看重的是学历和资历。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健全,以官职论成败的机制仍起重要作用,体制内存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在机制的建立上均存在不健全、不科学和不合理等问题,急需建立适应期刊数字化出版要求的薪酬、奖励和股权分配等制度。职称评聘不能做到完全分开,也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做保障,大多流于形式,终身制的聘任形式很难从基本上得到改变,造成各类优秀人才被埋没或是流失的现象严重,尤其是优秀的难以脱颖而出。因此,优化分配结构,实行差别化激励,完善向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数字出版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政策;要积极探索年薪制、股票激励以及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等形式,构建数字出版人才中长期激励办法,使得他们的薪酬水平能够对标市场价位。同时,改革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制度,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优秀高端人才,此外,还应推进数字编辑职称资格考试和评定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扩大数字出版人才队伍。
(四)多样化的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
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以岗位成才为主,系统的多渠道培训较少。新入职的编辑一般需要期刊编辑岗位培训、全国编辑出版职业资格考试、每年的继续教育学时培训等,也有一些参加网络出版编辑岗位培训。整体上,期刊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及路径不清晰,如数字出版人才职业等级认证缺乏明确路线等,“大编辑”教育理念的缺失。编辑需要适应时代要求,既有文化担当之责,又要熟练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来传播学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多层次、多方向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教育体系。但河北省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状况仍有待完善。河北省主要有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下设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数字传播相关课程设置于专业选修课类别,如河北大学的网络传播技术、网络新闻编辑、媒介融合实务等;河北师范大学的新媒体研究等。总之,对于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仍主要处于较低阶段,未设立数字出版传播专业,欠缺数字传播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以及与业界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应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建立新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和实验室建设、开放数字出版基地等措施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