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社科类学术期刊二次数字化转型途径探析*
2020-01-17刘冰
刘 冰
(燕山大学 期刊社,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要求。社科类期刊作为文化传承、成果发布、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渗透,促使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经历了以“学术期刊传播+互联网”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第一次数字化转型,并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绩,但其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仍未得到根本提升。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第一次数字化转型后社科类期刊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尝试探索社科类期刊“互联网+学术期刊传播”的二次数字化转型,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社科类期刊的学术质量,使其真正发挥推动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
一、社科类学术期刊第一次数字化转型的成果
我国社科类期刊的第一次数字化转型,即“互联网+学术期刊传播”,也是近20年来尤其是互联网兴起以来期刊的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的过程,其特征是多媒体、多载体出版、整合传播、共有与私有云、在线、移动(多终端)服务,这个过程至今仍未结束。
社科类学术期刊借助第一次数字化转型的东风,在加强与数据库的合作、进行自建网站的尝试、搭建融媒体传播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全新探索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数字化水平,享受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果。
(一)与数据库的合作:刊网融合实现三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探索出了刊网融合的发展模式,即主要依托第三方技术服务商提供的期刊数据库平台,实现期刊内容的数字化出版。目前主要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龙源四个比较大的中文期刊数据库。据统计,河北省社科类期刊中,有约90%的刊物被这四个数据库全文收录。不得不说,借助信息技术,期刊与数据库达成了一场“三盈”的合作:对于社科类学术期刊来说,借助数据库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期刊实现了数字化的出版与网络传播,扩大了文章的传播速度、范围,降低了自身网络运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成本[1]。而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的推出,更进一步保证了最新研究内容的传播时效;对于期刊数据库来说,学术资源的集中与整合使其用较少的代价即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学术信息王国,借助学术期刊的公信力与影响力迅速实现了数据库的权威地位构建,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收益;对于用户来说,快捷、便利的搜索技术大大节省了用户查找信息的时间与精力,还可以依据主题、作者、下载量、引用量等各种分类方式更好地满足个人需求,完全不用再去一本本购买、翻阅纸质版刊物,真可谓“一网在手,信息全有”。
(二)自建网站的尝试:促进实时了解沟通
近年来,很多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选择与网站开发商合作自建网站。目前,河北省社科类期刊中,约有60%的刊物建有网站,其技术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北京三才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玛格泰克公司、北京勤云科技有限公司等。期刊网站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线采编系统、期刊简介、文章查询、期刊动态、投稿须知、期刊订阅、联系方式等内容。对于很多作者来说,如何在投稿时准确分辨出真假期刊联系方式是一大困扰,稍有不慎,不仅影响稿件发表,甚至还会造成经济损失。而借助更权威、更完善、更全面的期刊专业网站,用户则可以更好地分辨真伪,并实现与编辑部的及时甚至实时沟通,提高投稿效率。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河北学刊》为例,该网站设置了期刊简介、最新目录、投稿须知、新闻中心、联系方式、投稿、马上订阅、友情链接等子菜单,通过网站,可以实现作者在线投稿、查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办公、读者在线反馈等功能,也可以方便作者和读者浏览和下载当期以及往期文章,实现与编辑部的及时沟通。另外,友情链接部分涵盖了全国六百余家相关学术刊物的简介、投稿方式、最新目录以及相关评论,为社科类读者、作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融媒体传播平台:阅读体验完善升级
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2];到2019年年底,我国微信月活跃达到了11亿[3],成为中国用户量最大的APP。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持续跟进,适应我国国民使用手机上网、借助微信交际这一新的交际交流方式与习惯的养成,我国传统学术期刊也开始试水融媒体平台建设,以不断提高用户体验。目前,在河北省社科类学术期刊中,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应用日渐普遍,二维码也开始出现在期刊封面上甚至每一篇文章旁。以《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例,栏目建设及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当期目录、过刊浏览、推荐文章、作者介绍、期刊简介、征稿简则、刊物动态、相关学术会议消息等,为刊物开辟了一个更便捷的传播平台。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突破版面和空间的限制,迅速链接期刊往期内容与最新成果。同时,融媒体平台还实现了音频、视频资料的加入,可看可听的全新学术期刊让读者有了新颖的阅读体验。另外,新的交互方式催生了各大期刊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优秀学术成果的分享与传播,在达成原创转载合作意向的基础上,刊物文章可以实现多次推广。
二、社科类学术期刊第一次转型后遗留的问题
经历了第一次数字转型之后,我国社科类期刊在优先出版、深度传播、平台建设、全媒体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进一步改变了文献传播的方式,增强了文献传播的效果,但是在出版、传播和服务方面仍面临障碍,依然在被动的等待作者投稿,被动的等待专家审稿,被动的等待数据库传播,其出版的基本作用和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提升。
(一)见文不见刊,陷入身份迷失困境
不可否认,传统学术期刊与数据库的合作,也造成了“见文不见刊”的尴尬局面:“读者只需输入主题、关键词、篇名、作者姓名即可搜索到一篇篇独立的论文,而刊物的编辑风格、编辑思想、栏目结构迷失在了网络的海洋中”[4];即使按照文献来源进行搜索,由于数据库自有的排序方式,依然需要经过多次操作才能找到相应刊物。以《社会科学论坛》为例,作为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社会科学论坛》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但是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社会科学论坛”字样,最先出现的却是“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直到下翻至第9页才能找到正确的刊物。
另外,在与数据库的博弈中,期刊陷入了身份迷失危机。作者、读者衡量刊物质量的标准,不再是是否具有学术价值,而代之以是否被几大数据平台收录;否则,就会对刊物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产生质疑。这就造成,学术期刊不得不和各大数据平台签订协议,这与最初基于刊物数字化转型发展而签约的初衷已经相去甚远,而且,签约之后,在利益分配方面也是极为不合理的,期刊将论文版权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过让给数据库平台,而数据库平台则通过提供论文检索、下载、刊物分析、文章评价等方式获取了高额利润,甚至还不断“涨价”。本应是信息输出方的学术期刊面对曾经积极寻求合作的第三方数据平台,似乎开始处于下风、陷入身份迷失困境了。
(二)更新不及时,同质化与传播低效
自建网站在带来便捷的同时,弊端同样存在,最明显的就是更新不及时,内容同质化带来传播力低效。一般来说,传统的编辑部中往往只有3~4名编辑负责刊物出版,自建网站带来了大量的数字化运营工作任务,而现有编辑往往是未经过专业学习与培训的,且囿于体制限制,无法随意招收专门人员。由于社内缺乏高效实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大多传统学术期刊依托第三方技术支持系统创办网站,期刊编辑部的想法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沟通才能付诸实践,有时效果也难以保证。第三方公司在网站设计初期,为了便利往往采用一整套相似的模板,造成各个期刊在栏目设置上趋于雷同,辨识度较低;网站设计完成后,除基本的文本操作外,涉及栏目变更、多媒体融合等方面的内容必须要通过第三方公司后台才能进行操作,这就造成期刊网站更新不及时,甚至保持几年不变。以上就造成期刊网站的辐射范围、传播效果非常有限,就连最能吸引作者、读者的文章免费阅读与下载,也被知网上可覆盖全部期刊的主题搜索所取代,导致网站的文章在知网上下载率很高,但是在网站上却下载量寥寥。传播的低效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在百度上搜索期刊官网,排在最前面的往往是中介性质的代发公司,许多投稿作者因此受骗,也给刊物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纸版的迁移,沿袭传统运营模式
纸版的迁移,新媒体应用十分有限。目前河北省社科类期刊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应用并不活跃,开通的多,试运营的多,如火如荼开展的却并不多。很多期刊开通的是服务号,每个月仅有四次发布消息的机会,但即使是这四次,也往往利用不完。除了发布消息数量的短板外,内容上也较为枯燥与单调,缺乏深加工、延伸性、附加值,可以说仅仅是纸版的迁移。这造成刊物的关注人数较少,多则几百人,少则几十人,而且很多读者、作者关注后,由于缺乏对发布内容的兴趣,很少点开阅读,往往成了“僵尸粉”。
被动的意识,经营理念为根本转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学术期刊大多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内,在主管主办制度的保护伞下,期刊往往缺乏竞争活力,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维持生计,因此,在数字化转型化转型浪潮中,我国的学术期刊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河北省社科类期刊也是如此。由于传统的经营理念并未根本转变,在深化改革、探索持续性盈利模式方面明显动力不足。因此,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很少能看到广告、线上线下联动等出现,缺乏市场锤炼的期刊仍然在被动等待着:等待作者选刊投稿、等待专家评议选稿、等待网络传播效果。被动等待使学术期刊迟迟未能从“为作者办刊”转移到“为 读者办刊”上来,参与竞争的严峻性与迫切性仍然存在。
三、我国社科类期刊二次数字化转型的探索
从总体看,虽然经历了第一次数字化转型,但是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功能并未得到根本突破”,期刊的数量和质量与社会科学系统的体量还不相适应,在学术期刊资源分配上仍有不足。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数字技术对出版生态的重塑,社科类期刊在出版传播方式、产品形式、盈利模式和竞争优势等方面均面临着更严谨的挑战,我国社科类期刊的二次数字化转型探索迫在眉睫。
如果说,“学术期刊传播+互联网”的第一次数字化转型中,互联网是作为学术期刊传播的平台载体出现的,那么,在“互联网+学术期刊传播”的第二次数字化转型中,互联网则成了学术期刊传播的指导思想。基于协同研究与协同创作,将互联网思维贯穿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全程并起主导作用,是第二次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特点,这将为传统期刊带来办刊理念、办刊体系、办刊举措等各方面的重构与创新,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新的历史时期,社科类期刊要秉承内容为王的优良传统,通过协同研究与协同创作,积极探索数字化语境下适应互联网的新表达方式,扩展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传播的时速与效度,增强信息的附加与延伸价值,形成独特的品牌特质,努力成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借力社科学者群体,形成深度生产平台
一方面,可以组建同专业、同学科、同区域、同类型的期刊学术群体,实现横向联合与纵深发展。按照高等学校、党政院校、社会科学院、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和军事院校五大系统来划分,目前河北省社会科学机构的总数约为1 300个;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现有主管社会科学社团64个,河北省有各种社会科学研究基地70余个;河北社会科学体系目前设有9个门类的44个学科[5]32-33。河北省拥有如此深厚的社会科学底蕴与优势,完全可以由政府管理部分牵头,相关行业协会落实,整合社会科学各方面资源,联合同专业、同学科、同区域、同类型的社科类期刊,为读者与作者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资源平台,比如,可以建立“河北省社科类期刊网站”,结成社会科学联盟,打破门户、地域壁垒,集中优势力量打造河北省社会科学出版平台品牌,实现学科与期刊的跨越式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科带头人搭建互联网跨区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互联网+知识产业真正落地。截至2018年底,河北省专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约17 900人,其中高级职称约6 600人,约占总量的37%;截至2017年底,河北省在社会科学领域拥有各类国家级专家称号的共有约300人次,拥有各类省级专家称号的共约1 350人次;2017年,河北省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2乡,河北省不同部门管理的社会科学立项课题共4 000余项[5]33。借助这一学科资源优势,可以尝试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即:由社科类期刊编辑部发起研究课题,通过课题负责人召集相关研究学者在协同创新平台上发表意见、自由讨论,最终形成保留个人贡献的研究成果,通过期刊等多元方式予以发布,以为下游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决策。这一由社科类期刊引导的全社会高效率的协同创新,实现了科研人员跨地域、跨学科的实时沟通与协作,有利于建立新的知识服务格局,从而促进互联网+知识产业真正落地[6]。
(二)串联数字化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形象
总体上,河北省社科类期刊应该利用第三方平台在技术、资源、服务、运营、传播渠道上的优势,继续加强与知网、万方等的纵向合作,形成期刊数字化产业链。在这一过程中,河北省社会科学期刊必须颠覆传统思维模式,在地位对接上变被动为主动,不再局限于只为数据库提供论文,比如上文提到的协同创新平台的实现,完全可以依托中国知网等机构的专家人才库、知识资源库等进行专业研究人员的遴选、前沿社会科学项目的选定。通过深度挖掘第三方数据平台的服务优势,根据读者、作者的需求形成特色化的内容供给与产品服务,塑造特色品牌形象。
首先,在内容上,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河北省社科类期刊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7]。优质的内容资源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品牌形象的根本。
其次,在速度上,可尝试首发出版模式。自2017年开始,中国知网联合学术期刊启动了即定即发的网络首发出版模式,实践证明,不仅可以缩短论文刊发的时间、提高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速度,同时也能大大促进文章被发现、被引用、被转化的概率。这一模式值得尝试。
再次,在服务上,要体现独特性针对性。可以通过超链接、子菜单、二维码等方式,实现数据平台与期刊网站的有机融合,使读者可以更快捷地在两个平台间自由转换,进一步方便读者的阅读、下载、溯源、传播。并根据数字化时代地阅读需求,不断调整刊物的呈现形式及表达方式,加深读者对刊物的认知度。
(三)适应读者阅读需求,构建立体传播矩阵
河北省社科类期刊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与渠道,促进融媒体发展,构建“生产—加工—发布”的网状工作机制,做到一次采集、多次生产、多元发布,实现PC端与手机端的同步应用与交互传播。
要赋予融媒体更丰富的内容。适应读者浅阅读化、碎片化的阅读需求,河北省社科类期刊在利用融媒体进行传播时,应在纸版媒体的长篇学术性论文之外,打造与刊物定位一致、优势互补的移动阅读平台,逐渐形成一个新闻传播学术互动场[8]。比如,可以将重要内容截取出来进行重构、深加工,按主题、学科或专业等类别进行传播;可以提供与文章中专业概念相关的科普知识,为读者提供简明、通俗的理解途径;可以选择值得延伸推广的内容进行扩展,增加文章的附加价值等。
要赋予融媒体更多样的形式。河北省社科类期刊要抛开严肃的学究形象,用更活泼的姿态、更灵活的方式,展示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与时俱进。要善于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从而进行定点化、差异性推送;通过评论、点赞、收藏、转发等多项功能,实现编辑与读者的及时互动,以第一时间获取期刊发展的真挚意见;增加音频视频、超链接的利用频率,提供图文声像兼备的传播模态,丰富论文的表达方式与呈现形式;促进线上线下活动的开展与融合,探索期刊“内容+广告+增值服务”的多元化经营路径。
总之,要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融媒体的传播特性,对纸版内容进行全新整合,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传播矩阵,打造期刊的独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