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Zero-p固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2020-05-29周建鸿周睿哲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根型前路植骨

周建鸿 周睿哲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贵州 贵阳 550005)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上肢放射性疼痛,且中老年属于高发人群,常伴有颈肩痛等并发症,且随着患者病情加重颈肩痛更加明显〔1〕。颈椎间盘病变的主要原因与韧带增厚、骨质增生及颈椎长期受累及椎间压迫后刺激神经等功能障碍有关,从而造成患者上肢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2〕。目前临床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使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Cage椎间植骨钛板融合内固定,此方法因植入钛板易与椎间前软组织造成摩擦,从而导致术后患者发生吞咽困难,而Zero-P零切迹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系统可避免与椎间前软组织摩擦,降低了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3,4〕。本文分析Zero-P零切迹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系统与前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与分析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经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单节段神经根型的患者70例,根据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35~63岁,平均年龄(49.51±7.24)岁,病变节段:C3 12例、C4 10例、C6 5例C7T 8例;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6~64岁,平均年龄(50.16±5.57),病变节段:C3 11例、C4 9例、C6 10例、C7T 5例。纳入标准:颈肩部伴有不同程度疼痛或存在神经损伤,且上肢麻木和下肢乏力较为明显;经磁共振成像(MRI)或X线检测确诊为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身体对麻醉耐受性较好;保守治疗6 w后未见明显好转;排除标准:已做过相关治疗手术或存在严重的骨质疏松、软骨病等;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者;存在骨折或颈椎拉伤病史;糖尿病患者且控制不住血糖者;随访资料不全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采用的两种手术方法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前30 min给予患者抗生素,入手术室后取患者仰卧位,并行气管插管全麻,对病变节段进行定位,应用Smith-Robinson入路手术,根据人体皮肤横向纹理切开后轻游离皮下间隙,并对颈阔肌纵行切开,将经内脏鞘间和血管鞘间腱膜剪开,分离至椎间隙,显露病变节段。病变椎间盘/前后缘骨赘与后韧带采用刮匙与微钻头进行摘除,微钻头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结束后采用生理盐水清理创面。

观察组采用Zero-P型号内固定系统,填充人工骨并在椎体上将椎弓根钉置入固定;对照组应用Cage型号椎间融合器,填充人骨后将钛板置入外侧颈椎前并固定。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置入的钛板、融合器及螺钉是否固定正确和牢固,止血后放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

1.3处理方法 纳入者均给予相同护理方法,并在术后24 h内给予抗生素、镇痛药物、复方甘露醇及静脉滴注克林霉素防止发生感染;术后2~3 d拨出引流管,采用颈围辅助并由医护人员指导进行下床活动,4~6 d出院后患者颈围需继续佩带8 w。术后1、3、6、12个月采用X线摄颈部正侧位观察患者植骨与融合器融合是否发生移位等情况。

1.4观察指标 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分别对术后3、6、12个月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椎间高度、Cobb角、植骨融合及异位骨化发生率。

Cobb角为X 线片上病变椎体上下椎体终板间的夹角,椎间高度为X线片上病变椎间盘上下椎体前缘高度。 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稳定性根据X线片对颈椎过屈过伸检测进行评价:①稳定=2个或2个以上骨小梁经颈椎手术部位,棘突无异常发生,术后病变节段活动度未超过2°;②可能稳定=经颈椎手术节段显示1个骨小梁通过;③不稳定=未发现颈椎手术节段骨小梁通过,且病变阶段活动度超过2°。术后12个月检查异位骨化评级:无异位骨化=0级、异位骨化区域不高于相邻椎间盘间隙50%=1级、异位骨化区域明显超过相邻椎间盘间隙50%=2级、术后其相邻颈椎节段有明显骨桥形成为3级。术后患者吞咽困难严重程度应用吞咽功能评分(Bazaz)进行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SNK-q检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观察两组术后基本情况 两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4个月;术后随访12个月时观察组异位骨化发生率〔5例(14.28%)〕明显低于对照组〔10例(28.57%);χ2=5.089,P=0.024〕。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经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轻度吞咽困难、中吞咽困难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经检查未发现置入物异常,对照组发生1例钛板螺丝松动。见表1。

2.2观察两组各项评分 两组术后VAS、JOA评分、NDI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3、6、12个月VAS、JOA评分、NDI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表2 两组不同时间JOA评分比较分)

与术前比较:1)P<0.05,下表同

表3 两组不同时间NDI比较

表4 两组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分,n=35)

2.3两组术前、术后不同时间Cobb角与椎间高度比较 术后3、6个月观察组Cobb角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时经比较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椎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术前、术后不同时间Cobb角与椎间高度改变比较

3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单侧或双侧脊髓神经压迫导致,引发原因有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等造成神经压迫,导致患者运动功能受到障碍有关〔5,6〕。临床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为椎间盘病变引起的,因椎间盘退变易造成邻近椎体外侧形成骨赘,导致关节出现增生肥大及韧带增厚等,从而对神经根造成压迫并发神经根型颈椎病〔7,8〕。部分神经根型患者可使用保守治疗进行治愈,但有患者因病程等原因需接受手术才可治愈〔9,10〕。目前临床多采用人工椎间盘置管、颈椎后路椎板形成术、颈椎关节成形术及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1,12〕。

临床早期治疗神经型颈椎病多应用颈椎后路椎板形成术,此方法减压后易导致神经根卡在关节突部位造成脊髓栓系,且术后脊髓易发生移动。传统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钛板固定术可直接观察到受累颈椎病变部位,并直接行减压去除神经根造成的压迫,实现颈椎高度和生理曲度的恢复,有效降低神经损伤,但此方法在置入钛板时需占用颈部部分空间,造成钛板与食道组织发生摩擦,从而增加了吞咽困难的发生率〔13〕。

Zero-P零切迹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系统在颈椎椎间融合器(PEEK)前加入带螺钉孔小钛板,此手术方法整体包括了钛板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的优点,可直接置入椎间隙并通过螺钉孔固定在退变椎间节段上。Zero-P系统可有效避免融合器出现下沉和移位,并减少了前路放置钛板的复杂操作,且此方法只需在术中将退变椎体间隙显露,直接置入减压时可完全与椎间隙融合,且无需剥离椎体上缘部分软组织,降低了对软组织的损伤,从而降低了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研究〔14〕显示,Zero-P零切迹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系统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Cage椎间植骨钛板融合固定术,此研究结果与本文相同。病变椎体只需显露一半就可置入Zero-P系统,且与邻近椎体距离相隔较大,从而降低了邻近椎体异位骨化的发生率。

本研究表明,传统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与Zero-P零切迹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系统的手术疗效相同。有研究〔15〕表明,因行椎间植入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时将椎间间隙撑开后导致椎间高度明显升高,从而增加了颈椎前凸,但术后随访12个月发现两组间的Cobb角显示,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传统Cage椎间植骨钛板融合固定术与Zero-P零切迹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系统治疗效果相同;但Zero-P零切迹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系统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等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降低了邻近节段椎体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提高了临床预后。

猜你喜欢

根型前路植骨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Herbert螺钉合并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扩弓对上颌牙槽骨位移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前路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能谱CT在钛笼椎间植骨融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