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供应链创新中的技术应用机制研究
2020-05-28刘伟华王婧锟周斌刘昕韵
刘伟华 王婧锟 周斌 刘昕韵
摘 要:研究智慧供应链技术应用机制能帮助供应链企业应用合适的技术战略,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文章首先给出智慧供应链创新和技术应用机制的内涵,随后探讨影响智慧供应链技术采纳的驱动因素,最后构建基于智慧供应链创新的TAM模型,提出领先、追踪和支持三种技术战略,并给出智慧供应链技术应用战略选择框架,为企业实践提供依据。
关 键 词:智慧供应链创新;技术应用机制;TOE框架;TAM模型;技术应用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934(2020)02-0051-09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改变了传统供应链的运作模式,使供应链逐渐向智慧供应链的方向发展,其目的是把传统运作系统转化为智能运作系统,利用先进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Ahn and Lim,2016)[1]。智慧供应链是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完成企业之间合作的过程(邢淋淋,2015)[2],是一个基于信息、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系统(黄成成等,2018)[3]。
技术在智慧供应链创新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李佳(2019)认为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物流技术在信息共享、资源利用协同化、供应链一体化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4]。许多将区块链、智能合约和物联网等技术结合的智慧供应链可以有效解决供应链主体间的信任问题、监管溯源问题和数据隐私保护问题(叶小榕等,2017)[5]。
机制的合理构建是供应链提升的关键。近年来,许多学者也对供应链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李洁(2015)认为供应链管理运行机制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新型企业运作模式,通过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等共同实现供应链运作目标[6]。周欢(2018)对基于绿色制造的食品供应链进行研究,指出供应链运行机制是通过构建准则和制度,引导和制约节点企业的运营决策,来促进供应链整体发展和节点企业个体成长的[7]。
总体来看,当前的研究对于供应链技术和供应链运行机制都有涉及,但对供应链技术应用机制尤其是在智慧供应链创新背景下的技术应用机制缺乏探索。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以弥补研究空白。第一,本文提出智慧技术影响智慧供应链运作的三大机制,为研究智慧供应链运作模式奠定基础;第二,本文分析影响智慧供应链技术采纳的驱动因素,丰富既有TOE模型在供应链领域的研究;第三,本文提出创新技术采纳的TAM扩展模型,指导智慧供应链的智慧技术采纳,并为供应链企业的技术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本文其余部分组织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智慧供应链创新与技术應用机制内涵;第三部分利用TOE框架对智慧供应链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基于TAM模型分析智慧供应链的技术应用战略匹配关系;第五部分是总结与展望。
二、 智慧供应链创新与技术应用机制的内涵
(一)智慧供应链创新的内涵
智慧供应链创新是对智慧供应链业务运行开展的针对性创新活动,旨在创新发展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满足智慧供应链高效运行的目标。
(二)技术应用机制的内涵
技术应用机制即技术的具体运用及运行方式。供应链中的技术应用体现在战略合作、共同决策、相互激励、风险共担、企业互信等方面。研究智慧供应链的技术应用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在供应链各环节的作用,有效促进智慧供应链创新。一般来说,智慧供应链的技术应用机制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一是是否需要采纳相关的智慧技术;二是如果采纳了相应的智慧技术,如何进行技术应用,有何具体的战略;三是对于技术应用战略,如何进行科学的选择和实施。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三方面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
三、基于TOE的智慧供应链采纳智慧技术的理论模型
(一)TOE框架模型概述
TOE(技术—组织—环境)框架是Tornatzky,et al 于1990年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被广泛用于研究影响某项技术采纳决策的相关因素[8]。如图1所示,该模型认为组织对创新技术的采纳受到技术、组织、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 TOE框架模型在智慧供应链采纳智慧技术中的应用
本部分在传统TOE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将TOE模型的适用范围从企业扩展到供应链中,并将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归类,构建智慧供应链采纳智慧技术的理论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技术在智慧供应链创新中的应用受到技术特性、组织条件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技术可以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供应链上下游整合,保障智慧供应链系统的运行,并与组织和环境因素产生关联影响。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智慧供应链创新。
1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指技术本身的特征,是影响技术采纳最主要的因素,其中相对优越性、复杂性和兼容性被证明是三个最重要的因素[9]。此外,在智慧供应链创新中,技术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因此安全性因素也是技术采纳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1)复杂性。技术复杂性在智慧供应链创新中体现为使用新技术的困难程度,具体指技术应用在各阶段和环节的交互作用。若一项技术相对复杂,则潜在采纳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去学习它并将其转换为供应链可以应用的形式。智慧技术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阻碍了其在智慧供应链创新中的采纳,因此复杂性会影响技术的采纳与扩散程度。
(2)兼容性。新技术与供应链企业业务流程、技术平台基础的兼容程度也是影响采纳的因素之一。智慧供应链技术创新需要新技术与企业自身及上下游企业的原有技术与经验相融合,将新旧技术重组整合,形成互融互通的新型供应链体系[10]。技术的兼容性与成熟度相联系,处于发展初期的技术往往成熟度较低,不易与原系统兼容,在引入时会带来巨大的改进和建设成本,同时存在较高风险,不利于技术的采纳。
(3)相对优越性。供应链的技术采纳须建立在提高供应链效益或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智慧技术可带来成本节约、业务流程效率提高等多种正面效益,推动供应链向智慧化、可视化方向发展。如果技术带来的效益相比于其高投入成本更具优势,组织则倾向于采纳技术来提高竞争力,反之将不予采纳。
(4)安全性。供应链企业合作时十分重视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将造成企业的信誉和资金损失,这对技术应用的安全评估与预险机制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缺乏成熟的安全协议及身份管理标准,将导致组织在采用云解决方案时容易出现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阻碍新技术在智慧供应链创新过程中的采纳。
2 组织因素
除了考虑组织规模、高层支持、研发实力等组织本身的因素,在技术采纳中,还需要考虑上下游企业间的互信、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等与供应链相关的组织因素。
(1)组织规模范围。组织规模会对绩效产生显著影响,更大的规模意味着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分布[11]。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和基于物联网的互通互联,可以缓解组织规模扩张带来的信息传递不畅问题;人工智能的引入则能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促进组织创新。结构复杂、跨越范围广泛的大企业采纳新技术后的经济效益提升更为显著,因此其更有激励采纳新技术。
(2)高层支持。采纳新型智慧技术可能会导致原有业务流程、业务结构等各方面的变化甚至变革。融入智慧技术的新型业务流程的开发需要资金支持,这需要高层的许可;技术在组织内的普及工作也需要高层来进行指引,以消除员工对于新技术应用的消极或抗拒态度。面对采纳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高层的支持会对新技术的采纳产生促进作用[12]。
(3)研发实力。企业的研发实力反映在创新的资金和人才投入等方面。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的可用资金数额决定了智慧供应链创新的发展程度;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要求更高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人才的缺失将对技术在供应链范围内的应用和普及产生阻碍[13]。因此,现金流和科研人才储备充足的企业有更多的资源进行新技术的测试与应用,并能承担更高的研发风险,有助于新技术的采纳。
(4)上下游企业互信。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及合作伙伴的互信水平也会影响技术的采纳决策,合作伙伴之间的高信任度将促进新技术的采纳。智慧技术的引入可以促进信息的共享及交互,提升供应链的资源整合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对供应链协同产生正向影响。因此,供应链企业互信程度越高,提升合作水平的意愿越大,越倾向于做出技术采纳决策。
(5)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企业在供应链合作博弈中所处的地位会影响其在技术采纳决策中的话语权,供应链技术采纳决策主要由供应链主导企业决定。同时,采用智慧技术后获得的收益分配也與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相关,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在供应链引入智慧技术后的收益提升更加明显,因此有更大的激励做出技术采纳决策。
3 环境因素
组织采纳某项技术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外部竞争压力和政策规范等。
(1)竞争压力。供应链创新除了面临内部技术革新的需要外,还面临着来自企业外部的竞争压力,包括来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新技术创新的压力、竞争对手的技术领先压力、商业模式与行业标准发展带来的压力等[14]。面对内部需求和外部压力,企业将跟随潮流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发掘高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来改进业务流程,保持竞争优势[15],促进供应链的协同化发展,增加整体绩效。因此竞争压力对技术的采纳决策有正激励作用。
(2)政策与规范。政府提供的法律规范、财力支持、政策补贴,以及相关学术机构的准则和规范等,可以减少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阻力,对技术在智慧供应链中的采纳和推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应发挥政策规范的催化作用,按照发展规划和政策方向来应用技术。
综上所述,智慧供应链技术采纳的智慧技术的理论研究模型这一TOE扩展模型与传统TOE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技术因素中引入了安全性这一要素,同时将兼容性的含义进行扩展,强调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技术兼容;组织因素中考虑了上下游企业间互信以及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环境因素中竞争压力的含义得到扩展,考虑了来自供应链企业的创新压力和需求。技术通过与组织、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智慧供应链创新的技术采纳决策。
四、基于TAM的智慧供应链创新技术应用战略分析
本部分将结合TAM模型,探究TOE模型中的各类因素影响技术采纳决策的方式,并将智慧供应链企业的技术采纳行为划分为相应的技术应用战略。
(一)技术接受模型在智慧供应链创新中的应用
技术接受模型(TAM)是Davis提出的用于研究用户对技术的接受行为的理论模型,其基本框架如图3所示,该理论认为外部变量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来影响个体使用态度,态度与有用性共同决定个体的采纳意向,进而影响个体的技术接受行为[16]。其中,感知有用性反映应用某项技术后绩效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性则指个体使用技术或系统的容易程度。
结合第三部分提出的智慧技术在智慧供应链创新过程中的特有属性,本文对图3中影响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的外部因素进行扩展,同时考虑上下游企业对技术的态度,建立TAM扩展模型,如图4所示。技术特征、外部环境、组织自身条件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态度等因素,通过影响智慧供应链对技术的采纳意向,间接影响智慧供应链的技术采纳行为。
(二)智慧供应链创新技术应用战略分析
为提高供应链竞争力,智慧供应链企业应将技术应用决策提升至战略高度。在新产品开发决策中,Barczak将新产品开发战略分为市场领先者、迅速跟进者和后进入者三类[17]。新技术应用与新产品开发在创新上具有相似性,本文在类比的基础上提出智慧供应链创新的技术应用战略。智慧供应链企业可依照自身研发实力、供应链竞争地位等确定其技术定位,即技术领先者、跟进改造者和后进支持者;不同技术定位呈现出不同的技术应用行为模式,据此可将智慧供应链的技术应用战略划分为领先战略、追踪战略和支持战略三类。
1 领先战略
技术领先战略是指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应用先进智慧技术来进行决策、管理和协调,使供应链更加透明化和智慧化,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的战略。
领先技术通常是成熟度较低、兼容性不高的先进技术,在开发与应用时具有较高风险,因此技术的相对优越性,即投入产出比是影响领先战略采纳决策最主要的技术因素。此外,战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内部环境及供应链智慧程度。在组织内部,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的支持,雄厚的资金准备和充足的技术资源,将使组织更具备研发实力,从而有助于領先战略采纳。在较成熟的智慧供应链中,企业间的信任机制较为健全,为智慧技术的采纳创造了透明化和一体化的供应链环境,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领先战略采纳。
采用领先战略的供应链企业往往是较成熟智慧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一方面,它们需要应用领先的智慧技术来提升供应链的协同化、一体化程度:尽管高复杂性、高不确定性的技术兼容导致技术的感知易用性不高;但在感知有用性方面,企业能通过该战略实现智慧化决策、数字化运营与自动化操作,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打造供应链竞争优势;同时已有智慧技术是新技术研发、应用与创新的基础,可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2 追踪战略
技术追踪战略是对有一定应用范围的领先技术进行持续跟进,避免领先战略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同时考虑技术兼容等因素,学习并改进领先技术,将结构较简单的智慧供应链网络进行逐步布局的战略[18]。
追踪战略不需要过高的资金投入,但需要其自身及供应链合作伙伴具备一定的研发实力,以应对先进技术的复杂性特征;随着领先技术复杂性的增加,追随者的技术跟进成本和风险也在增加。已有大数据等较成熟智慧技术支持的供应链,虽然技术上不处于行业领先,智慧网络布局也较为简单,但已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渗透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能够帮助企业跟随潮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追踪战略的采纳。
追踪战略对企业具有更高的感知易用性,因为企业通常在综合领先技术创新的可取之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组合再创新,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技术应用难度降低,风险较小。在感知有用性上,追踪战略汲取了前人的应用经验,可以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兼容性更高、收益性更好的智慧技术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应用。基于上述特点,追踪战略的采纳者往往是成熟智慧供应链中的相对劣势者或成熟度略低的智慧供应链中的主导者,通过技术的持续跟进与创新来缩小与领先者之间的差距,逐步引入技术并搭建智慧供应链网络,以提升供应链竞争力。
3 支持战略
技术支持战略是智慧程度较低的供应链或企业从技术局部渗透开始,逐渐将已成熟的智慧技术应用于不同场景,并在仿制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二次创新,实现智慧化转型的战略。
采用技术支持战略的供应链企业往往智慧技术应用范围狭窄、深度不足,其智慧化只存在于某些功能或环节中,供应链整体智慧水平和竞争力较弱。因此该类企业往往选择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都较高的技术,即市场上广泛且成熟使用的、更容易兼容的技术。引入这些技术的成本和风险都较低,技术应用重点在其安全性、操作复杂性及与原系统的兼容性上,按照调查、学习、消化再吸收的过程,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同时,企业需要考虑政策环境、组织条件等因素,分析技术的应用前景及供应链其他企业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进而实施相应的技术支持战略,逐步实现向自主创新型企业转化。
技术支持战略适用于成熟度低、竞争力弱的智慧供应链,上下游智慧水平普遍不足,单独环节的技术领先带来的竞争力有限提升不足以弥补应用技术的成本投入;该战略也适用于成熟度稍高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由于技术和资金水平薄弱、研发实力不足,企业既无法创新超前技术,也无法在领先企业应用后立即引用,仅能依靠引进成熟技术并进行仿制,尽量缩小与行业的差距。
(三)智慧供应链创新技术应用
上述技术战略的选择与供应链的智慧程度及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对此,本文引入“智慧供应链成熟度”作为横坐标,“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作为纵坐标,构建战略匹配二维坐标图如图5所示。其中,智慧供应链成熟度是通过供应链绩效、研发投入占比、智慧设施、智慧平台数量和智力资源等衡量的智慧供应链发展程度。企业在供应链的地位指该企业在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博弈中所处的地位,可通过其综合实力、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不可替代性、商业信用、谈判力和风险防御力等指标来衡量。
当智慧供应链成熟度或者企业竞争地位中的任意一个因素水平很低时,受制于上下游企业的智慧程度或自身能力限制,单一环节的智慧技术应用对链条效益的影响十分有限,供应链上的企业趋于选择支持战略。
成熟度稍低的智慧供应链上的主导者拥有实力跟进领先技术,但考虑到全链条尚未达到高智慧化水平,它们将选择追踪战略。而成熟度稍高的智慧供应链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其研发实力不足以追踪前沿技术,也将选择追踪战略,并成为制约供应链智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关键。
随着智慧供应链成熟度和企业竞争地位的提高,供应链企业的技术战略决策趋向于从追踪战略向领先战略转变,以巩固供应链和企业的竞争优势。此外,较高的技术复杂性将显著提升技术应用与创新的成本和难度,导致供应链在采纳技术时面临着诸多风险,这可能导致供应链中风险规避者的技术战略选择趋于保守。
总结上述战略匹配过程,得到三种战略的比较表,如表1所示。
总之,供应链企业需要对外部环境、组织自身条件、智慧技术特性及智慧供应链成熟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权衡成本、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做出技术应用战略决策。
五、总结与展望
智慧供应链是供应链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创新性地结合TOE框架与TAM模型,对智慧供应链创新的技术应用机制、驱动因素和技术战略应用匹配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智慧供应链的技术应用机制包括智慧技术采纳的驱动因素分析、技术采纳的战略设计以及技术采纳的战略选择三个方面。其次,本文对智慧供应链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构建智慧供应链采纳智慧技术的改进TOE模型。本文认为兼容性等技术因素、研发实力等组织因素、竞争压力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技术采纳决策。最后,本文提出智慧供应链创新的TAM扩展模型和三种技术应用战略,并依照智慧供应链成熟度和企业在供应链的地位进行技术应用战略匹配。
智慧技术的革新与应用是智慧供应链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对智慧供应链的技术应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对企业实践起到指导作用。然而,目前智慧供应链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供应链创新的技术应用过程尚无成体系的研究,技术作用于智慧供应链的机制也缺乏充足的实例支持。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分析关键技术在智慧供应链中的应用过程,辅以现有企业实例对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AHN K,LIM S Modeling of smart supply chain for sustainability[M]//PARK J J, CHAO H-C,ARABNIA H,et al Advanced multimedia and ubiquitous engineering: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2 Berlin:Springer,2016:269-278.
[2]邢淋淋 基于IDEFO模型的智慧供应链构建及绩效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5
[3]黄成成,叶春森,王雪轩,等 智慧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3):121-123
[4]李佳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物流模式重构[J].中国流通经济,2019(2):20-29
[5]叶小榕,邵晴,肖蓉 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和物联网的供应链原型系统[J].科技导报,2017,35(23):62-69
[6]李洁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6):114-117
[7]周欢 基于绿色制造的食品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12):15
[8]TORNATZKY L G,FLEISCHER M The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Massachusetts:Lexington Books,1990
[9]劉茂长,鞠晓峰. 基于TOE模型的电子商务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研究[J]. 信息系统学报,2013(1):13-30
[10]张德海,康世瀛 物流信息网格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情报杂志,2008,27(12):51-53,60
[11]LOW C,CHEN Y,WU M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cloud computing adoption[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2011(11):1006-1023
[12]LIAN J W,YEND C,WANG Y T An exploratory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cision to adopt cloud computing in Taiwan hospit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4,34(1):28-36
[13]徐潇潇,傅泽田,张小栓 我国蔬菜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采用的障碍因素分析——基于TOE(技术—组织—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1):157-161,174
[14]HWANG B N,HUANG C Y,WU C H A TOE approach to establish a green supply chain adoption decision model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J].Sustainability,2016(8):168
[15]LECKWILL R Reconstruction of retail supply chain in the new millennium [M].Shanghai:Shanghai Far East Press,2000
[16]刘大为,史苗 基于TAM模型的移动支付采纳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8(10):37-42
[17]BARCZAK G New product strategy,structure,process,and performance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5,12(3):224-234
[18]张海鸥,周霞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风险的整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6):28-31
Research 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Mechanism in Smart Supply Chain Innovation
LIU Wei hua,WANG Jing kun,ZHOU Bin,LIU Xin yun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
Abstract: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mechanism of smart supply chain will help enterprises to adopt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rategy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This paper first gives the connotation of smart supply cha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mechanism,then discusses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smart supply chain,finally constructs the technology adoption model of smart supply chain innovation,puts forward three kinds of technology strategies:leading,tracking and supporting,and gives the selection framework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rategy in smart supply chain to provide a basis for business practice
Keywords:supply chain innovation;technology application mechanism;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TOE) framework;technology adoption model (TAM);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