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问题:让“启智课堂”更有质地

2020-05-28杨小琴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

杨小琴

摘要: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他们的智慧人生奠定基础。而借助深度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启智课堂”更有质地。

关键词:启智课堂;深度问题;思维发展

语文课程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认可。新版语文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我们对“启智课堂”的理解与语文课标的要求不谋而合,即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他们的智慧人生奠定基础。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我们发现借助深度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启智课堂”更有质地。

一、深度问题的价值指向

(一)指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并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在众多思想中做出分析和判断,迁移和运用新知识并解决问题。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这样的问题链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中,有效解决问题、建构新知,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新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最终形成学力。

(二)指向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深度问题,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唤醒、架构、催生和拓展。通过对深度问题的深度学习,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复制走向创造,从节点走向结构,从而不断进阶,最终发展为高阶思维。

二、深度问题的预设构建

(一)由浅入深

深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层级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要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或把某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使问题(阶段)层层递进、层层深入,逐步深入主题。如此设计的深度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过程,让他们在学习的进程中“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积累学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

(二)因人而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可见,面对一篇课文,我们始终要想:学生要学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在这节课中,我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怎样的发展?学习这些内容,哪些学生容易理解?哪些学生不易掌握?这样,以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深度问题,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学习向更深处延伸。

三、深度问题的实践策略

(一)指向预设

1.指向一类课文的预设。小学课文按体裁分,可分为散文、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和诗歌。以说明文为例,其有六种类型:按说明对象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语言风格不同,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按说明特点,可分为自然科学说明文和社会科学说明文。教材中选编的说明文数量极少,对于相同体裁的文章,学生在初始学习和后续学习时的基础必然不同,相应地,教师在设计深度问题时应考虑到这一点。

以说明文《太阳》为例,这是统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的一篇说明文,主要写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太阳很大、很热,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说明“太阳”这一事物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作假设、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五年级学生已有了对这一类课文的学习基础,这决定了这一课的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的特点?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这样简单的问题上。作为一篇说明文,本课最大的特色是文章开头采用了神话作为引子,以此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说明文变得魅力十足。在说明太阳特点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列数据与作假设、列数据与打比方相结合的写法,更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特点。以上这些是学生之前在学这类说明文时没有学习过的。因此,根据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基础,我们的深度问题可以这样预设: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已经将太阳的远、大、热说清楚了,其他句子还需要写吗?为什么?在这一预设性的深度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能深刻领会到在列数据的基础上辅之以打比方、作假设的说明方法,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样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指向一篇课文的预设。同一体裁的文章,表现手法也会有所不同。如,同是说明事物特点的文章,有的用摹状物的说明方法,有的用列数据、作比较、作假设的说明方法,有的用比较生动的语言描写……同一体裁的文章,因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说明对象,在表现手法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还得从“类”走向“篇”,以“这一篇”为基础设计好深度问题。

(二)指向生成

1.在寻源追问中生成。追问,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度提问,促进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最终生成智慧。但在课堂上,教师的追问不是随意生成的,一定要在学生思维的肤浅处、模糊处追问,这样才能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使之彰显思维的深度与课堂的活力。

《太阳》一课在写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时,以煤炭的例子说明煤炭的形成离不开太阳。这种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太阳。此刻教师可追问:“为什么一定要举煤炭的例子?不能举其他例子吗?”在追问中,让学生知道:煤炭是在地底下的,应该与太阳毫无关系,但事实上,它的形成却与太阳有关。教师用这样的典型例子更能说明地球上的事物与太阳息息相关,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可见,教师用慧眼善于发现“深度问题”,抓住契机适时、适度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便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最终实现智慧的生长。

2.在优质分享中生成。学生共享互学的过程,是生发深度问题的过程,是智慧不断共享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分享交流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引领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在思考与讨论中分享他人的学习智慧,在观点的碰撞、思维火花的碰擦中向学习的纵深处进发。

在说明太阳的“远”“大”“热”时,《太阳》一课分别是这样写的:“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阳”“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在教学中,学生发现作者在说明太阳的远、热时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在说明太阳的大时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数据能让读者准确感知太阳的远和热,作比较可以让读者形象地感知太阳的大。这时,有学生说列数据既然能让读者非常准确地感知太阳的特点,能否在介绍太阳的大的时候,也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呢?这一在优质分享中生成的深度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有的点头认可,有的觉得不可。教师出示描写太阳大的数据,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最终一致认为:太阳实在太大了,用一个我们无法一下准确读出的数字去说明它的大,反而无法让读者准确感知太阳的这一特点。因此,对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要恰当运用。如此在优质分享中生成的深度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向写作方法探寻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提升了反思和批判能力。

“启智课堂”,是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才能在教学中确定和发现深度问题,借助深度问题引领学生探究本源,指导学生分享学习,以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启智课堂”更有质地,最终提升学科教学的效益。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重视听心算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信息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原则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把物理课堂还给学生
操作体验,促进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提升
精彩源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