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习近平高校思政教育重要论述之研究

2020-05-28黄腾华

高教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黄腾华

摘  要:在“纲要”教学中,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偏重上编、中编内容,忽视甚至忽略下编内容的“头重脚轻”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课时不足,学科界限不清以及教师能力不够三个主要原因。全国高校以及“纲要”教师必须从狠抓落实、厘清界线、提升能力三个方面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头重脚轻”问题,消弭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头重脚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0-0129-04

Abstract: In the "outline" teach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generally have a "top-heavy" problem that emphasizes the content of the upper and middle editors and ignores or even ignores the content of the lower editors. The reasons are due to the lack of teaching time, the unclear boundaries of the subjects and the lack of teachers' abi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outline" teachers must solve the "top-heavy" problem in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implementation, clarification of boundaries, and improvement of abilities, and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s.

Keywords: top-heavy;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teaching reform

为了因应国内外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深刻变化,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制定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为“05方案”),在大学本科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为“纲要”)。[1]从2007至今,“纲要”无论是在教学研究,还是在思政育人都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在教材内容的教学处理上,长期存在这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头重脚轻”。本文将结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针对这一问题的产生、影响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有益于“纲要”的教学实践工作。

一、何谓“头重脚轻”

“纲要”课程教材内容现分为上、中、下三编,分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840-1919年,包含: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1949年,包含: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辉煌的历史进程”(1949年至今,包含: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其中下编着力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阐明了历史与人民的两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年的历史书写与理论阐发,理应成为“纲要”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是,多年来有不少的高等学校,在“纲要”教学中“只讲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或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抑或是对于下编的内容进行串讲、略讲、浮光掠影、点到为止,教学课时分配上,安排较短,甚至就没有安排课时。這种现象就是专家学者以及广大“纲要”课教师所讲的“头重脚轻”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教学课时不足

“05”方案最初设定“纲要”课程为2学分,此后不断增加为2.5个学分,当今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增加至3个学分,课堂讲授学时也从32学时增加到现在的48学时。[3]长期以来,有些高校领导以及教务部门主管政治站位不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简单地对立起来,认为思政教育挤占时间,耽误大学生的专业养成”,[4]未能严格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的学时安排,人为地缩减“纲要”教学课时,造成“纲要”课时不足,不能圆满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纲要”教师未能科学地分配课程的学时安排。无论是32学时还是48学时,无论是教育部提出的章节讲授学时建议,还是一线教师具体的上课学时,都存在着上编、中编耗费学时过多,下编时间安排偏少的现象。例如,总课时32学时而下编只安排12个学时,总课时48学时而只用13-14学时,甚至更少;有的老师对于上编、中编的内容进行“历史学式”的讲解、甚至达到事无巨细的程度,而对于下边的“辉煌的历史进程”则只“蜻蜓点水式”地讲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十八大、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二)学科界线不清

在目前的四门本科思政课程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与“纲要”学科联系极为紧密,主要体现在时间跨度基本相同,教材内容也存在着交叉与重复,中共党史的内容尤其如此,“一些章节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只是讲授角度有别”。[5]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教材编写体例、讲授侧重点以及教学目的等诸多差别:“纲要”课程着力于探讨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及其内在规律性,目的在于“两个了解”与“四个选择”,做到“史论结合”,“于序事中寓论断”;而“概论”课程则详尽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6]然而,十余年来,许多“纲要”教师未能从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定位、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重点等不同方面对两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未能正确的辨识“概论”与“纲要”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是简单地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容的重复,主动放弃“纲要”教材下编的内容教学,造成“头重脚轻”的教学问题。

(三)教师能力不够

“纲要”教材内容既叙述历史事件,又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更阐述历史规律。基于此,“纲要”课程对于教师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学术见解、品德修养、人格魅力、业务能力、科研造诣等诸方面要求颇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许多一线思政教师未能做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7]具体表现在,有些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或者偏重于历史,或者偏重于理论,很少有人二者得兼;有些教师未能吃透教材,尚难把握中国近现代史之间的辩证关系,尚难准确把握教材内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演进;有些教师未能很好地结合学生、学科、学时以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未能对教材体系进行探究、涵化及创新,未能妥善处理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际、前与后、轻与重等之间的关系,常常存在着教材体系不能顺利向教学体系转化;有些教师在教学研究、政治学习都不够深入,无法把控教材教学目的与要求,也无法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求。这些教学能力的欠缺,常常让一线教师在课时安排上难以做到科学合理,重点突出;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进退失据,“头重脚轻”。

二、“头重脚轻”问题之消极影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問题。”[7]“纲要”课教学的“头重脚轻”问题,将会影响“纲要”教材内容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将会影响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党的教育方针。其不利之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割裂了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之间的联系性。“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到明天,历史的联系不能割裂,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8]“头重脚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割裂了近现代史之间的历史联系与逻辑顺序,割裂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与建设史之间的联系,割裂了历史与现在以及未来之间的联系,无法让大学生“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无法“认识党的光荣伟大”;[9]因此,也不能真正的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与建设者。

2. 割裂了近现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辩证性。近现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决定了中华民族所面临着的历史任务:1840-1949年间,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殖民,中华民族亟需救亡图存,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1949至今,由于连年的战争与西方列强的劫掠,中华民族亟需发展经济,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相互衔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9]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民族从沉沦到崛起的伟大复兴过程。因此,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被确立为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也是“纲要”教材内容的主题。“头重脚轻”的问题,从教材内容来看,只是讲授了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实现与完成,第二项历史任务却没有提及或者让大学生充分理解与感受,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发展。因此,大学生就无法完整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无法完整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辩证关系,无法理解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重要性。

3. 割裂了历史与人民的“四个选择”之间逻辑性。1840-1945年间,中国民族面对外来的侵略与殖民,以魏源、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国的国民与民族出路,曾屡遭挫折与失败。面对这一时期纷繁的思想,究竟何种思想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指导中国人民;究竟何种政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使命?经过甄别与比较,中国历史与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无产阶级翻身闹解放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领导者。这两大选择体现出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指导与思想源泉,后者是前者的实践、继承与创新。在此基础上,中国革命才会取得胜利,中华民族才得以实现第一项历史任务,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着力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这一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命题,进而产生了第四个选择——改革开放。可见,四个选择分别是指导思想、领导政党、革命目的,如何建设,四者之间具有层层推进,互为因果,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如今,“纲要”教学中,有些教师少讲或者是不讲下编内容,就无法理解从最初的“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与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0]逐渐发展出“选择改革开放”的理论发展,无法真正理解“四个选择”之严密、科学、系统地理论表述。

4. 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统一性。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后,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工程,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工人阶级政党、中国特色发展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创新,创造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11]但是,“纲要”的“头重脚轻”问题,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其内涵、核心要义以及目标指向的统一性,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成果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之间的联系。

三、“头重脚轻”问题之解决方案

解决“纲要”教学中的“头重脚轻”问题,必须弄清原委,对症下药,根据中央的政策与部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上下贯通,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