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的强校策略

2020-05-28王卓华梁家胜

高教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应用型学院

王卓华 梁家胜

摘  要: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强校的理念与策略可以凝练为:队伍强,学科强;学科强,学院强;学院强,学校强。队伍——学科——学院三者联动,同为学校的颜值担当。其中,强队伍是关键,队伍是学科建设的角色担当;强学科为基础和前提,学科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功能担当;强学院是主体地位要求,学院是学校得以强大的主体担当;强学校乃终极归指,教授治学、专家治校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强校愿景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策略;担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0-0013-04

Abstract: The concept and strategies of strengthening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can be: if teams are strong, the disciplines will be strong; if disciplines strong,  schools will be strong and if schools strong, universities will be strong. The team, discipline and school interacts and play the same import role. Among them, a strong team is the key i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trong discipline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premise, and disciplines are the function of the school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trong schools are the requirement of subject status, and the schools are the main subjects of the universities. Professors' administration and professors' academic management is an effect way to develop universities for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new era; local universities; strategies; responsibility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立足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发展优势,科学谋划、统筹实施因校制宜的强校战略,是每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命题。在不断追求、积极探索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凝练出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理念与策略,概括为:队伍强,学科强;学科强,学院强;学院强,学校强。队伍——学科——学院三者联动,同为学校的颜值担当。正所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犹如衣服,外显的是“面子”,而内部支撑的是“里子”。地方本科院校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想要在同行们面前有“颜值”有“面子”,就需要在诸如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学院发展等“里子”上下足功夫,这样做出来的才是一件表里如一、有底蕴有内涵有价值的“羽衣霓裳”,否则,只能是沦为笑柄的“皇帝的新装”。

“四强”策略是顺应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转型定位和价值诉求,立足于常识与本分,着眼于初心与梦想而提出的。“四强”策略可谓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同时又指向明确,重点凸出,统筹兼顾,融贯协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体系。其中,强队伍是关键,强学科为前提,强学院是主体地位要求,强学校乃终极指归。这个逻辑,充分认知并很好地处理了部分与整体、内因与外因、基础建构与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

一、队伍强,学科强——队伍是学科建设的角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辦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可见,我们的党和国家已经把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中华民族向来秉承着爱才尚贤的文化传统,《诗经》有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大雅·文王》),“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大雅·瞻印》);康有为说“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时务学堂招考示》)。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2]师资队伍,牢牢牵住这个“牛鼻子”,至关重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得以生存的根基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以“非常规”“有所为”之举措,创新优化师资队伍的体制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均处于亟待突破发展瓶颈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作虽繁多,但最关键的是有效解决基础性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问题。与中央部委直属院校和传统老牌强校相比,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追兵越来越少而标杆却越来越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地方本科院校惟有以非常规、有所为之举措,创新优化师资队伍的体制和机制,激活生存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方能适应并满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形势与时代要求,所以,必须明晰人才工作的定位和思路。

1. 引凤筑巢,创新人才引进思路

学校的人才引进策略一改传统的“筑巢引凤”,主动转变为“引凤筑巢”,即从传统的以高水平的学科与平台去吸引人才转变为通过引进人才来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和平台。这种转向,不仅有利于加快学科发展、缩短与传统强校的差距,而且能够快速产生打破平衡、激发活力的“鲶鱼效应”和组建团队向高水平发起冲击的“羊群效应”。“引凤筑巢”使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占据了主动权,已经成为我们在人才强校的道路上弯道超车、加速发展的重要策略与亮丽风景。

2. 引育并举,创新人才引进措施

学校下一步人才工作的重点是推进“五大工程”,实施强力突破:(1)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2)实施杰出人才培育工程;(3)实施青年人才能力提升工程;(4)实施应用型人才建设工程;(5)实施系列荣誉制度工程。这五大工程,既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也重视广大中青年教师的能力提升,还重视培养适应转型发展的师资力量。另外,教师系列荣誉制度工程着重培养教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对教师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为实施好五大人才工程,必须全面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1)全面推进全员定编定岗聘用制度;(2)实施专任教师分类管理及考核;(3)深化职称评聘改革;(4)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5)统筹兼顾“三支队伍”建设;(6)加强对二级单位人才工作的指导和考核。这些改革举措,通过责任的落实和机制的激励,有利于内在潜力的挖掘和提升。

(二)以海纳百川之怀容五湖四海之才,使用人才不拘一格

诚如著名教育家、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①高等院校办学兴学的主体构成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等,这其中骨干队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关键性人才至关重要。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持续增强“硬核”竞争力,是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提出“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稽古录·卷十六》);南宋诗人陆游写到“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七律《苦笋》);清代诗人龚自珍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等等。这些古代选人用人的思想和做法,都为地方本科院校在新时代以海纳百川之怀容五湖四海之才,不拘一格地引育、使用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地取精去糟、学习借鉴。比如,在汇聚人才时我们的引进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着力全职引进的同时又兼顾柔性引进;既建立合作公用的协同机制(如院士团队、田键团队等),又谋求社会兼职的可行路径,等等。又如,学校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2018年以来,学校成功引育博士人才10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0人(正高级15人,副高级15人);截至2019年6月,已经成功引进了30名台湾籍博士,就是我们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效性方面的有益探索。

(三)高昂起学科建设的“龙头”,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有了人,有了高素质的队伍,才能做事,才能把事情干好,才能把学科建设搞好;有了强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我们才能“以本为本”,做有灵魂、有水平、有研究、有追求、有温度的本科教育教学[3]。在牢牢牵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的基础上,必须高昂起学科建设的“龙头”,队伍才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人才方有用武之地。队伍强是学科强的必要条件,二者之间又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强大的人才队伍能够催生并养成强大的甚至一流的学科;强大的学科所形成的聚合与光环效应也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过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队伍与学科建设如此良性交互作用,愈做愈强。

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强校策略之一,应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为重点、为关键,把学科建设与发掘人才潜力整合起来,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和学科特色,坚持“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建设方略,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努力建设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的重点学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建设与人才强校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

二、学科强,学院强——学科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功能担当

学科是学院乃至学校的基石。没有学科的学院不成其为学院;没有强大甚至一流学科的学院在业内同行面前自然没有话语权;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学科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惟有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方能真正做大做强。新时代“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在学校各项事业中始终居龙头地位。抓学科建设尤其是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高度融合的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建设,是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校院兩级在发展中必须担当并遂行的战略性任务。

(一)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不动摇

学科建设在院校两级跨越式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不可动摇,必须一以贯之、始终坚持。学科是院系的细胞组织,是对院系等二层单位的教学、科研等术业所归属领域及范围的相对界定。学院(系部)由学科构成,学科是学院乃至学校发展的基点与硬核。凡大学必有学科,而且高校的诸种功能必须在学科中才能有效作用与实质达成,脱离了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科建设既是立校(院)之基又处于龙头地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科建设必须以人才队伍为关键,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以学位点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载体,以平台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学科建设。

(二)以申硕攻坚促学科发展,以学科建设促人才培养

新时代“双一流”背景下,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工作的目标和重心。学位点建设是学科建设重要的内涵和抓手,是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办学层次与水平的硬核指标,因而努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就成为学科建设的轴心。二级学院的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是我们实施申硕攻坚工程的主要依托与核心力量。根据其实力和特色,让二级学院的重点学科无缝对接、高度匹配硕士学位点设置,并比照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硬性条件进行对标对表建设,首先在重点学科中强力攻坚,力争突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科建设与应用型高校发展并不矛盾,应用型高校也有且必有学科建设任务,因为学科是平台,是汇聚人才的框体,是提升应用的基础,是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前提。对于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应当并重,二者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地方本科院校应当依托学科并立足“地方性”和“应用型”来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地方紧缺的应用型、创新型刚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队伍、学科与学院建设三位一体

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培育学科创新团队

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必须靠高水平甚至一流的、以地方性和应用型为导向的学科来支撑;而二级学院学科建设的主体及成效,主要是由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来担当。因此,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要办成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就必须在拥有高水平人才队伍之基础上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学科的发展靠的是协同作战的创新团队,地方本科院校应该通过科学谋划,动态调整,着力引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效培育学科创新团队。

2. 学科是学院建设的基石,学院是学科发展的平台

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科是学院建设的基石,学院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平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可以说,学科与学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二位一体、双向互动的关系。

3. 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硬核竞争力

学科建设与地方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是我们不断提升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加强服务地方能力,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托与重要保障。同时,学科建设也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树立形象和打造品牌,有助于我们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声誉,提高生源质量等。

三、学院强,学校强——学院是学校得以强大的主体担当

没有强大的学院,学校的强大便无从谈起。学院(系部)是每一所高校工作的基础,是责无旁贷的办学主体,它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几乎全部的活力与动能。同时,学院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担负起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和学术团队,凝练学科方向,建构学术平台,创设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打造学术高地的职责。我们要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的权责利关系,充分发挥学院办学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遵循“学院强则学校强”的发展理念,建立新时代大学运行体制机制,助推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强校战略。

(一)新时代校院关系的动车之喻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高效、协和的院校关系?不妨用机车与动车之喻来加以形象说明。众所周知,“动车组”列车在运行时除了机车的带动,车厢自身也因具有动力而会“跑”。动力分散的优点便在于加速快,更容易在較短的时间内达到高速运行的效果。如果我们把学校比作一辆奋力前行的列车的话,那么各个二级学院就是这趟列车的每一节车厢。在过去的机车时代,火车的运行全靠作为机车的车头(学校层面)牵引,其动力取决于车头所能够提供的能量,这样的动力明显单一且受制;而在动车新时代,动车的每一节车厢都在发力,都在为整列火车的运行贡献动能,在车头的牵引和带动下,一起形成合力,起到了1+1>2的效果,协同高效,动力无限。因此,只有在学校的统一领导,总体部署,统筹协调下,各学院积极发力,上下联动,各组成部分才能够整合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只有有了强大的二级学院,并且做到院校联动,学校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从此意义上讲,也只有做到学院强,学校才能强。

(二)落实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

落实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是新时代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必然要求。要想真正落实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就需要进一步理顺校院关系,推动“放管服”改革,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扩大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自主权,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提升二级学院自主决策和治理能力。为此,我们制定并整体推进《玉林师范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办法(试行)》的实施,将绩效工资的分配权下放给二级学院;出台并实施《玉林师范学院二层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对二级学院的工作成效进行指标化定性定量考核,等等。无论学院的绩效工资分配,还是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其目的在于通过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落实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实现办学资源更高效配置,同时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动力,实现院校两级可持续发展。

(三)教授治学,专家治校,院校共强

学院强,学校强,归结到实际操作的层面,便是不渝地坚持并践行“教授治学,专家治校”的理念。在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的强校策略中,教授治学可以更好地树立并强化人才队伍的主人翁意识,更充分地发挥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作用;专家治校可以更好地调配整合有限的办学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做实事,可以更充分地熔炼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团队,打造适应新时代的强大“师者”队伍,从而为学校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始终践行“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思想理念,积极寻求专家、教授在治校治学方面的有效路径和有益经验,能够更好地发挥专家团队的指导作用,更充分地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学校管理、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等献力献策、保驾护航,最终达致建成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实现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美好的强校愿景。

四、结束语

以背曰负,以肩曰儋(担)(《说文解字》)。肩挑背扛负重前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担当”二字的基本意象。[4]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成就有为者的时代,更是为担当者担当的时代。我们立足于常识与本分,着眼于初心与梦想,新时代再出发,勇担当敢作为:强队伍,强学科,强学院,强学校。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强校的战斗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凭依并遵循强校的智慧与策略,凝心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去奋力开启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新征程,因为:“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5]

注释:

①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了这一著名论断。梅先生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多次阐述“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真理念,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到校执教。他对人才的遴选很重视但又不墨守成规,对华罗庚“三破格”的发掘与使用即是典型一例。参见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people=meiyiqi。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N].人民日报,2016-05-07(01).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

[3]王卓华.“以本为本”的五层意蕴[N].光明日报,2018-12-20(14).

[4]张政,刘文嘉,等.光明述评:更坚定 再出发[N].光明日报,2018-07-02(01).

[5]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O一九年新年贺词[N].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2/31/c_1123931806.htm.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应用型学院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海盗学院(1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方法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海盗学院(7)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