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7-9世纪中日“遣唐使”交流

2020-05-28朴英梅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遣唐使唐朝文化交流

摘 要:七——九世纪,中日古代关系史上出现了“遣唐使”,遣唐使作为古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的使者,完成了其特殊的历史使命,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东渐,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其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

关键词:唐朝;日本;“遣唐使”;文化交流

日本继遣隋使后,派出遣唐使,并继续与唐朝友好往来,而且其派遣遣唐使的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足以说明了中日之间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已经开始。日本以遣唐使为桥梁,来吸收、消化先进的唐文明,推动着古代日本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由此,遣唐使在古代中日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七——九世纪遣唐使概况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624年完成统一后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唐朝是我国封建文化极为昌盛的时代,为进一步吸取借鉴唐朝先进的封建文化,日本派遣唐使到唐长安,积极修好,友好往来。

(一)遣唐使派遣的次数

关于日本遣唐使的派遣次数,国内史学界意见不一。而日本史学界对遣唐使的次数问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即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的264年間,日本曾派出十九次遣唐使。笔者认为有唐一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遣唐使共有16次,其中包括三次“送唐客使”,一次“迎入唐使”。另外,日本还曾两次任命遣唐使,一次任命“送唐客使”。但这三次仅限于任命而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派遣。如果把没有成行的这三次和前面成行的16次相加,则是19次,也就是大多数人的观点。

(二)遣唐使的来华路线

在唐代,日本派遣至唐的使节,主要有北路、南路和南岛路。

北路:从三津浦出发,沿濑户内海西进大津浦、壹岐、对马、朝鲜半岛南岸,沿朝鲜半岛的西海岸北上,从山东半岛的登州登陆,或者从辽东半岛的西端登陆。之后陆路经莱州、青州、兖州、汴州、洛阳,最后到长安。

南路:从博多出发在平户或五岛列岛暂泊,等待顺风而行,然后横渡东海,在长江口或杭州湾附近登陆,经明州或杭州、苏州、扬州、楚州、汴州、洛阳,最后到达长安。

南岛路:从博多出发,沿九州岸南下,经萨摩、种子岛、屋久岛、奄美大岛,横越东海,以下路线基本上与南路的相同,经扬州、大运河、邗沟、通济渠、汴州、洛阳,最后到达长安。

(三)遣唐使派遣过程中人物往来

说起遣唐使派遣过程中的人物往来,可分为两种,一是日本派往唐朝的留学生及留学僧,二是由唐朝请老师到日本授教。日本派往唐朝的留学生和学问僧,一般从有才华的贵族子弟和僧侣中挑选。据木宫泰彦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记载,留唐学生约144名,大部分是学问僧,留学生只有14名。在平安朝以前遣唐留学生的学习时间都较长,又同中国人久处,所以不仅其文化知识,且在生活习俗上都深受唐的影响,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和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杰出的代表有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空海等人。

二、遣唐使派遣的分期及其特点

关于遣唐使的分期问题,国内外史学界意见不一。日本学者木宫泰彦从遣唐使的目的、组织、航线着眼,将其划为四期。森克己从规模和航线着眼,将其划分为三期。中国学者王辑五则以唐朝的盛衰为主要着眼点,参照以日本汲取文化的态度等,区分为初唐、中唐、末唐三期。近来,主张划分为两期的意见也多起来。即七世纪为前期,八世纪以后为后期。其主要根据是,前期主要是基于朝鲜半岛政治局势而派遣的。后期则是在东亚形势趋于稳定后以移植文化为主要目的而派遣的。

第一、二、三、四次,划入第一个时期。其特点,一是规模小,最多两条船,人数也不过二百五十人。二是组织不堪严密,不如第三、第四时期把各种人员配备得那么完备。三是多走北路,以便不离海岸太远。一般沿着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然后横渡渤海湾口,到山东半岛登陆。

第五、六两次划为第二时期。规模和航线与第一时期相比差别不大,但其政治意义十分突出,不同于一般遣唐使的活动。663年,唐日在朝鲜半岛进行了战争,日本失败,撤回军队,并一直担心唐军乘胜进攻本土。第二年,唐使者郭务悰、刘德高却相继来日,第五次遣唐使是为送刘德高而派遣的。对于669年的第六次遣唐使,据《新唐书·东夷传》记载“遣使贺平高丽”。这就不难看出,五、六两次遣唐使是专为修补因白江口之战造成的唐日关系裂痕而派出的、其目的是从事外交活动,而不在文化和经济交流。

第七、八、九、十次可划为第三时期。其特点,一是使团规模大,阵容整齐。一般为四条船,五、六百人规模。因此在《万叶集》中经常以“四条船”来称遣唐使团。二是航线多走南路,表明航海技术有所提高。三是文化经济交流兴盛。特别是九、十两次,名彪史册的人物鉴真、道璇、菩提仙那、藤原清河、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玄眩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互往的。当时,正值盛唐时代,而日本则进行了大化改新,是“律令制度”蓬勃向上时期。

第十一、十二、十三次可以划为第四时期。航线仍走南路。外观上规模组织不弱于第三时期,但在精神上已是强弩之末了。就唐帝国而言,经历了九年的“安史之乱”(755-763),加上此后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之争以及回纥、吐蕃等的入侵,国势江河日下,在国际上的形象也逐渐失掉了昔日的魅力。就日本而言,大化改新后急需的“成套”封建制度已大体输入完毕,而在大量摄取之后,便需要停下来加以“反刍”、消化。唐风文化开始向国风文化过渡。贵族们也丧失了出没波涛追求唐文化的热情和锐气。遣唐使的头衔常使贵族们望而生畏,避之唯恐不远。留学生和留学僧也多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赴唐,来去匆匆,完事即归,“幕华不肯去者”甚少。终于在宽平六年(894)停派了遣唐使。

三、遣唐使对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影响

古代中日之间,通过以遣唐使为中心的文化交流,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首先,增进了唐日友谊和了解。当时日本派遣遣唐使的目的,一是发展与唐的友好关系并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二是学习唐朝的各方面先进经验。在遣唐使入境后,唐朝官员热情迎接,居长安四方馆后,通过监使进上贡物,并在宣政殿“礼见”,然后谒见皇帝,使节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一般都是“所请并允”,朝廷设宴招待,并授赏授爵。

与遣唐使一同来华的留学生、学问僧也发挥了作用。如阿倍仲麻吕于717年来唐,汉文修养很高,他与王维、李白等结下深厚的友谊,回国时王维写了送别诗;误传他在归国途中遇难,李白为此写了“哭晁卿衡”七绝一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充分表达了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和相互关切。

其次,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回国后,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日本社会进一步发展,还表现在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在文武天皇所颁布的《大宝律令》中的《田令》规定有关口分田、职分田等名称与唐朝一致。着《论语》等儒家经典传入日本,儒家思想被注入政治之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学科分为明经、经传、明法、书、算等科,基本与唐相仿。

日本的文字、历法、医学、建筑、社会习俗和饮食、服饰等等,无不受唐朝的影响。天皇对遣唐使带回众多的物品甚为喜悦,命在“建礼门前,张立三幄,杂置唐物”。

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入日本后,经过日本人创造性努力,生产出了极为精良的纸张,并在中国的上层社会非常受欢迎。当时在唐朝,日本纸张非常珍贵,只有皇帝、贵族们才能有幸使用,而且也不是动辄就用的。

四、结语

日本于630-894年间向唐朝派遣了遣唐使,通过遣唐使以及其他人员交流,古代中国文化传播到了日本列岛,使其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并对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生活习俗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遣唐使到中国汲取文化是主流,与此同时,他们还将经过咀嚼、消化、再造的文化重新带回中国,遣唐使为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武安隆.遣唐使[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 吴廷璆,郑彭平.隋唐时代日本与中国文化[J].世界历史,1992(06).

[3] 孙宏.简论日本遣唐使[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6(02).

[4] 韩升.东亚关系的变动与遣唐使始末[J].郑州大学学报,2008(05).

[5]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M].人民出版社,1979:244.

[6]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254.

[7] 张声震.中日关系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3,111-112.

注:1.吕思勉认为,在唐代,日本的遣唐使共十八次,郭沫若则认为有十四次,范文渊认为不下十三次,没有确定的次数,韩国磐则认为十九次等观点。2.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明确“遣唐使”概念。辞海关于遣唐使的定义:“遣唐使”,日本派至中国唐朝的使节。其关键是“派至”,也就是“遣”的含义,具有出发,成行的意义。大部分學者所主张的19次中的前16次都具有这个意义,虽然其中第二次“送唐客使”只到了百济而未到唐本土,但已经具有成行的意义,只是中途由于某种原因而未到达唐。而后三次则不同,因为只是任命,后因故取消而未能成行,故不具备“派遣”的含义,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作遣唐使。基于以上观点,文章认为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是16次。

作者简介:朴英梅(1986- ),女,朝鲜族,黑龙江密山人,延边大学师范分院政史地教研室教师,延边大学民族学硕士,韩国崇实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东北亚历史与文化、跨界民族。

猜你喜欢

遣唐使唐朝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
遣唐使废止原因刍议
信安王祎传小考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