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李子柒的短视频看自媒体时代的传统文化重塑及文化输出

2020-05-28杨荟

新媒体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自媒体人文关怀

杨荟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古风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微博短视频的分析,揭示了现下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重塑的心灵需求及对乡土中国的文化观照。在新世界主义的视角下,这种民间的文化输出力量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打破西方世界文化霸权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为当代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健康积极的榜样。

关键词  自媒体;人文关怀;乡土中国;文化输出

在众多自媒体用户当中,李子柒的古风美食视频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其横空出世的姿态和极具个人特色的题材选择也为我们分析传统文化在自媒体上的重塑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1  美食与符号之外的人文关怀

在李子柒上千万的粉丝群体中,学生,都市白领等占比较大。在城市喧嚣所带来的压力下,这部分人分外向往李子柒视频中山水田园、自给自足的返璞生活。而“以食为天”的民谚又昭示着饮食在国人话语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关于美食文化的探讨,在国人看来更是对于“活着”这一大命题的探讨。在都市生活压力下打开视频,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场景,到行云流水般的烹饪过程看起,以一口熨帖热茶或一帧色香俱全的食物图片作为收梢,美食的“治愈性”功能在此种语境下体现得淋漓尽致。李子柒的视频在焦虑的社会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使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获得心理慰藉。

在李的视频中,乡间古朴的铁锅炉台与造型雅致的炊具摆件相得益彰,于亦俗亦雅间打造出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李子柒或粗布麻裳或裙裾飘扬穿行其中,正是自媒体时代中的武陵人。无论是炊具还是汉服,都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符号,背后指向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重塑和解读。这些被提炼出来的文化符号传达了传统文化,帮助李子柒讲好了中国故事,不同于一般符号所带来的刻板印象,李的视频中的文化符号是多维的、丰富的、立体的。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人们认识中的中国农村。在新世界主义视域下,李子柒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力量丰富了中国文化符号的类型,完善了中国文化符号的矩阵,作为文化输出的一股清流,她的视频坚持内容为王,稳扎稳打,于细节处体现细腻的人文情怀。

2  乡土与现代冲突下的文化观照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当中讲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千百年来农耕文明影响下的生活方式在处处是陌生人的现代社会激变中显得无法应对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城市霓虹取代。乡土社会间成长起来的礼俗社会的熟稔性,普通人在悠长时间中从容不迫地摸清周围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没落了。然而现代人并未停止对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对“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的向往。

在李子柒视频中我们看到其植根于农耕文明的饮食文化传承,包括“四季更替,适时而食”,即根据季节的交替,节气的转换而调整饮食的思想:春天有“腌笃鲜”,清明则应食“青团”,更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民间讲究。这些“讲究”随着现代化的家居设施和反季节蔬菜大棚等科技的发展似乎变得不再那么“讲究”,而李子柒在其视频中又以另一种方式向我们传递了应时而食的信息。

除此之外,传统饮食中“食补”的理念也被结合进来,止咳平喘的“古法川贝枇杷膏”,适合女性的“古方红糖姜枣糕”,灵感源自《清宫医案》的伏茶等等。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丰富了其“古风”的内容核心。古语有云“食道即天道”,农业取资于土地,因而脱胎于农业的农耕文明也将“土地”视为神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對土地有种亲切的感情,李的视频中将现代人所追求的健康、天然的食文化同“就地取材”“贴合时令”融合在一起,野生鸡枞菌,大山里的松茸,不远千里挖来的人参,各个时令的花卉,甚至于雪水中钓来的鱼,野趣盎然和鲜香美味的画面背后更是对传统农耕文明中“猎而不绝”“道法自然”等观念的致敬。除此之外,美食和文学、神话典故也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诸如吴刚月宫自酿的桂花酒,乞巧节里女孩们的“巧酥”,颇具诙谐传奇色彩的“东坡肘子”“梅菜扣肉”,均为视频的制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文学、民俗等传统文化经过杂糅,兼容并蓄于短短的视频内容当中,通过新的方式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短视频内容为王的时代,李子柒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在于其返璞归真,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的世外桃源,在儒道等传统哲学中提炼现代社会浮躁功利的解毒丸。

3  地缘与血缘之外的思乡愁绪

不同于单一制作美食的视频,李子柒古风美食视频走红的背后更是自媒体时代网民对浮躁文化的抵触,对韵味文化的追求,更是对喧闹、压力巨大的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反叛,以及对“归田园居”的畅想。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年迈的奶奶在镜头中安静地占据了一席之地。李子柒曾透露,自己最初选择回乡也因为奶奶年迈,想要回去陪伴她。昏黄的灯光下,年迈老人满足的笑容也勾起了观众的思想愁绪。正如费孝通先生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生于斯长于斯的不可分离,将任何地的因缘固定在一起。“家族”“宗族”这些概念本身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正如童谣里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外婆桥充满着地域的定义。爷爷作为村中厨师曾在喜宴上做的菜,童年里的芋头饭和刺龙苞,饮食文化不仅具有地域性,更包含着“亲缘性”这一要素,即:味蕾连接着地缘之外的血缘纽带。

这种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的乡土生活,及其所衍生的关于“国”关于“家”的概念认同,奠定了国人文化认同的基础,并进一步传播、更新。在自媒体时代下,这种血缘地缘中传承的乡土文化借助新型的传播方式与当今的主流文化、大众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更加适应了新时代的社情民意。

4  传承历史的工匠精神

李子柒发布的近百个视频当中,除了“古香古食”的美食主题外,更有命名为“朝花柒拾”的十数个手工制作内容。在快节奏生活为主导的当下,快餐业蓬勃发展,连以食为天的民也不得不为了效率做出让步。连从容进食的耐心都不多的普罗大众,更何谈食文化中流淌的“匠心”。李德视频中有一期主题为制作面包窑,从制图,垒砖到最后烧制成功,无限拉长了整个过程。“食”之一字不仅仅出现在厨房,出现在餐厅,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君子远庖厨,而食文化则作为乡土的一种范式超越了传统的儒道思想,以“草根”的形式横冲直撞又蓬勃发展,作为高山流水的暗线,汇入传统的河流,延绵至今。

李子柒还曾根据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制作胭脂的描述尝试复原,仿效古时造纸、带人们领略木板活字印刷术等传统智慧的结晶。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体现在李子柒视频内容的方方面面,这些传统的、即将或已经失落的手工艺在李的手中从最初的细节开始复原,完美地呈现了古老的细节,这些失落的技艺背后包含的是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自媒体平台下又重新焕发生机。

5  结语

在当代网红经济的大环境下,李子柒的古风美食视频无论是从选材内容,视频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均体现了人文情怀,溯源了中华传统文化,可谓一股清流。在自媒体乱象当中怀抱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她的成功正是观众在网红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中所做出的选择。跟《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秀文物》等近年来涌现的出色纪录片不同,李子柒的视频时常较短(平均在4~5分钟),发布在微博平台上,主要受众为学生、上班族等网民,题材选择更为自由、生活化和宽泛,并不拘泥于单一的美食。从中展示出的审美意趣及传承文化的导向和治愈心灵的作用。

在新世界主义的视角下,如何打破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营造的刻板中国印象,树立真正的中国国际文化传播形象一直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课题,以李子柒的视频为例的民间文化元素为文化输出提供了多元的途径,重塑民族文化认同,巩固文化自信,为当代自媒体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2013:44-45.

[2]胡键.中国崛起的价值基础:从民族主义到新世界主义[J].社会科学研究,2020(1).

[3]李习文.李子柒走红海外的国际传播逻辑[J].传媒观察,2020(2).

[4]张倩.家国情怀的传统构建与当代传承——基于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的文化考察[J].学习与实践,2018(10).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自媒体人文关怀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