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推荐情景中藏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延展与培养
2020-05-28李炜金石
李炜 金石
摘 要 文章从算法推荐情景中藏族大学生所处信息生态的变化出发,分析了藏族大学生媒介素养内涵的延展变化,从技术与观念两个维度探讨了培养藏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 算法推荐;藏族大学生;媒介素养
1 基于算法推荐的传播场景:藏族大学生所处信息生态的变化
在经历了数次信息传播革命后,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成为当前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作为社会主要信息传播主体的大众传媒在传播技术的推动下不断丰富自身的传播样态和传播形式,并借助于互联网获得与其他社会系统的进一步融合。为了描述大众传媒对于现实社会的重塑和影响,1922年美国学者李普曼创建了“拟态环境”理论,他认为,绝大部分受众只能通过媒体所构建的现实去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拟态环境”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进而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近百年过去,“拟态环境”的建构者早已不再局限于大众媒体,不同介质、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媒体已经进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场景。
受众是信息传播链条的重要一端。作为特殊的民族身份主体,受语言、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藏族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信息接收和理解上具有个性化特征。他们接触不同语言体系、不同类型的媒介,关注各种媒体对于生活环境的报道,关心民族文化在媒体系统中的呈现方式,重视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对于个体和民族发展的价值。同时,媒体构筑的信息环境也影响着藏族大学生的观念、思维和行动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新闻媒体借助互联网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传统媒体的网络化转型、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媒介融合进程的推进对于藏族民众的信息传播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藏族大学生群体可接触的信息传播场景而言,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海量化的信息使藏族大学生面臨更丰富的信息选择,观点传播的渠道更加广泛,他们的民族观念、文化观念受到不同来源信息的影响。二是媒体信息传播空间被放大,借助于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传播,藏族大学生可以了解到来自全世界的信息,也面临西藏社会与文化的对外传播问题。三是借助于新媒体较强的互动性,藏族大学生能够通过媒介进行社会交往,参与推进地区和社会发展。作为年轻一代的西藏建设者,藏族大学生已经深度参与到了互联网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之中。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算法日渐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逻辑。媒体平台使用的算法逻辑通常表现为,通过数据抓取技术从互联网上广泛采集信息,再借助社交关系或算法匹配,向用户推送符合其兴趣或价值偏好的特定信息。借助算法推荐机制,用户得以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高效地获得相对有价值的信息,或者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其他用户进行信息分
享[1]。基于藏族大学生个体的用户画像成为媒体算法推荐的重要依据。用户画像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信息世界中藏族大学生信息接触和媒介使用的偏好。相较于算法基于数据挖掘的信息推荐,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则具备了更强的主动性。除了关注社会经济、知识科技、文旅娱乐类的信息,藏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展现出了年轻一代的使命感。然而,在算法推荐的传播场景中,民族类信息的传播与舆情生成面临诸多挑战,“信息茧房”“回音壁效应”都是藏族大学生需要警醒的问题。
2 藏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延展
信息化时代,媒介素养是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与功能的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与批判能力,以及参与媒介、运用媒介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2]。信息时代社会对于信息的依赖性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开发新技术来满足于更多的信息需求。媒介信息生态变化中,人们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判断和分析能力。机器算法是智慧化媒体发展的核心要素。机器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信息的意义、流向,以及受众感知信息的方式[1]。在这样的情境中,如何选择媒体平台、如何借助个性化的内容定制平衡信息来源,除了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制度规范的建立,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成为破解算法传播风险的重要路径。虽然不同媒体平台拥有不同的算法机制,但大多数算法都会注重用户年龄、职业身份、地理位置信息等因素的分布。比如在内地求学的藏族大学生和在西藏本地的大学生在地理场景上会面临不同信息的推送,在关注对象的推送上也会反映出一定的身份差异。虽然算法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用户的需求,但长期来看,藏族大学生仍然需要强化对于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人类对于媒介素养的认知伴随着对媒介及其社会功能的认知。互联网特别是进入到Web2.0时期之后的“技术”赋权使普通受众具备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权利,自媒体成为“拟态环境”的共同构筑者。在媒体引入算法推荐机制后,不同信息来源、不同质量的信息会被推动到用户面前,一方面社会教育系统需要重新审视关于媒介素养的认知,对于媒介的理解和使用需要引入更多参与者和生产者的角度。另一方面,每个媒介的使用者都应该增加媒介知识,注重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不仅要认清各种媒介传播的正负效应,科学设置自己的信息环境,还应该具备媒介科普意识,“反哺”家庭和社区,成为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者。
藏族大学生在媒介选择、信息接触和社交偏好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提升媒介素养对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媒介化社会信息生产与传播,更好地参与“互联网+”社会的转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在认知媒介方面,他们需要进一步理解媒介技术发展的社会效应,熟知不同媒介的功能和特点,明白媒介发展对于自身民族和区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要重视媒介发展对于自身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带来的影响。在理解媒介方面,他们要明白媒介的“拟态环境”与社会现实环境存在偏差;要知道媒介对于信息的选择加工必定带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媒体反映一定的社会舆论。在使用媒介方面,要自觉平衡来自不同媒介、不同传播主体的信息;要努力使新型传播技术转化为助力民族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要在与其他民族的媒介交往中保持交往理性和协作意识,体现人文智慧。
3 技术与观念:培养藏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双重维度
媒介素养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能力结构,它涉及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认识媒介、批判性理解媒介、积极参与和使用媒介[2]。媒介素养的教育理念规定了媒介素养的基本内容。对于藏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从保护主义模式转向创新传播模式,鼓励他们开展创造性的传播实践活动。媒介素养教育家Cary Bazalgette曾將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划分为技术和应用层面,如能策划、录制和编辑媒体信息;语言、语义、美学和价值观层面,如对媒介内容的鉴赏,对其中的“偏好”和“固定模式”的思辨能力;结构层面,媒介作为社会结构、作为工业、商业,其结构、经营和运作层面的知识[3]。关注算法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应对由算法推荐构筑的传播场景,技术教育和观念教育是我们培养藏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维度。
3.1 技术的认知与应用
技术的发展本身具有双面性。机器算法虽然为用户提供了更贴合其需求和喜好的信息,但在搜索、推荐、订阅、屏蔽等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的信息传播风险,如路径依赖风险、内容质量风险、话语权风险、价值导向风险等,藏族大学生和相关的教育者都需要保持足够的警醒。
在开放化的信息传播网络中,媒介表达与使用能力尤为重要。作为年青一代,藏族大学生不仅需要理解算法的工具属性,也要尽可能的掌握和利用这一工具,进行自身信息的传播。计算机语言成为信息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高校教育应该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和媒介通识教育的比重。引导藏族大学生探索信息技术发展和专业融合的可能,发掘信息传播的新空间,主动创造、丰富关于自身民族和社会发展的信息。算法直观上看是由计算机工程师来实现的,但本质上仍然是传播者意愿的反映,媒体依据对于用户特征的判断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算法。因此,高校要重视对藏族大学生的技术伦理教育,使他们在利用算法机制进行信息传播、知识创新和社会协作时保有与其他用户的“交往理性”。
媒体本身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渠道。互联网的信息服务有其特定的商业流量逻辑,但对构筑受众信息环境的新闻媒体来说则需要遵循特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媒体要自觉从传播价值与技术伦理层面关注算法推荐带来的传播风险。具体措施包括对UGC、PGC、MGC等信息来源进行管理、适当分配内容比例、严把内容质量、优化编辑流程、平衡事实和观点、完善互动管理方式等,创造涉藏信息的良性传播空间。
3.2 观念的培养与塑造
观念教育是以往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方面。观念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藏族大学生明确个人的媒介需求,养成接触媒介的良好习惯;传递关于媒介的基础知识,形成对于媒介信息的分析、判断和批判能力。“用户需求”是许多媒体进行传播策划和运营战略的重要考量,算法创立的初衷即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用户的社会属性与个性化选择也决定了其接触什么样的“拟态环境”。媒体用户画像的依据来源于用户搜索、接触网络信息的轨迹和偏好,用户生产的内容也成为被推荐、被传播的来源。藏族大学生的信息接触轨迹和信息消费习惯本身就会影响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他们的媒介素养在以算法为主导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尤为重要。在媒体的使用过程中,藏族大学生需要理解算法机制决定的涉藏信息的内容供给方式,理解不同算法构建自身画像的基本原理,科学合理的使用算法所推荐的信息,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和净化本民族信息的传播环境,将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的理念践行到媒介的使用中去。
进入全媒体时代,藏族大学生在信息的解码与编码过程中会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影响,算法推荐机制的合理应用将为藏族大学生的知识生产、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除了高校教育和媒体实践,相关社会组织、社区及家庭也应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藏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昌凤,王宇琦.新闻聚合语境下新闻生产、分发渠道与内容消费的变革[J].中国出版,2017(12):3-7.
[2]刘勇.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陆晔.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