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技术的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出行壁画活化策略研究
2020-05-28赵海荣周世菊
赵海荣 周世菊
摘 要 文章以数字活化为时代背景,运用VR、App、和数字动画和数字纪录片等多种数字技术实现了北魏平城墓葬出行壁画的数字化继承与传播。使北魏平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走向智慧型与“活态”化。让广大受众更加直观、切身地领悟到北魏平城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在数字环境中形成了系统的历史传承链。
关键词 北魏;墓葬壁画;数字活化;传承
北魏是各民族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时代。基于当时各民族互相融合的基本情况创作的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壁画中中原汉文化、鲜卑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等元素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体现出强烈的北魏时代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修复、艺术化复原及展示民族文化遗产,让群众能够直观的、自主的、便捷的欣赏文明成果,对历史文化数字化活化的探索与应用,成为了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上具有极大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以大同博物馆的壁画为主,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陶俑推测结论,将各个模块整合起来,运用多种数字化形式以破多罗氏为原型确认出北魏贵胄出行仪仗队列并合理演绎,最后将其展现。
1 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出行壁画元素分析
至今发掘的北魏墓葬中,发现出行仪仗图像的仅有两座,分别是山西大同沙岭村北魏太延元年壁画墓和大同智家堡北魏彩绘棺板墓。平城时代的其他墓葬也出现过出行仪仗中的部分元素,如随葬俑中的男女伎乐俑和百戏杂技俑、轻骑兵侍从俑、牛拉车俑。
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所以北魏平城时期的出行仪仗没有全面、系统的文献研究资料。有的学者研究北魏的壁画墓时提到了出行仪仗图像,如:曹丽娟在《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研究》中对沙岭墓室北壁画面做了简单描述,并探讨了民族融合的影响[1]。有的学者从魏晋南北朝整个时期为切入点研究了出行仪仗的变化与特点,如:王霄凡在《南北朝出行仪仗图像研究》中介绍了北魏时期特有的卤簿形制和车舆制度。有的学者就出行仪仗中的某个方面进行了研究[2],如:张志忠在《大同北魏宋绍祖墓陶车模型浅议》中指出了几种出土车型的名称结构地位[3];白曙璋在《北魏乐舞百戏形象研究》中探讨了壁画中乐舞百戏形象所体现的价值意义[4],扬之水在《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卤簿图若干仪仗考》中对卤簿中持幡执节侍从的手执仪仗做了详细的描绘介绍[5]。
绘制于大同市博物馆大厅的壁画《北魏贵胄出行图》表现了北魏贵胄出行的宏大场面,壁画中的出行仪仗队伍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为头戴鸡冠帽的前导骑兵和吹长号角的骑兵;后段为身着铠甲、装备完善的护卫骑兵;中段的中间部分依次为持幡执节步兵和乐舞百戏的鼓乐队、伎乐队、缘幢表演队,左右两列为头戴红色风帽,身穿红色风衣的执矟步兵,然后是近卫侍从和骑兵护送下的前导、传乘、墓主车驾。
2 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出行壁画数字活化策略
笔者决定以大同市博物馆的壁画为主,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陶俑推测结论,将各个模块整合起来,以破多罗氏为原型确认出北魏贵胄出行仪仗队列,并合理对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出行壁画叙事形式重构与活态性演绎的数字活化重构实践,对北魏平城文化的传承有着显著的意义。
由于本文北魏贵胄出行动画需要兼具形象直观性和历史严谨性,设计了具体仪仗车驾介绍和出行大场景浏览相结合的方法来变现。根据整理好的文献资料,结合画面的展现方式编写文案,从前到后介绍体现一定的逻辑性。重在表达出北魏时期出行队列结构的特有变化:队伍组成变得更加庞大,中心车辆从马车变为了牛车,侍从仪仗成为出行卤簿的主题。还在队列中增添了乐舞百戏的场景,这是汉晋时期未曾出现的情况,体现了鲜卑民族的送葬特色。介绍完每部分之后,整体概括了队列特点,井然有序,气势磅礴,然后升华主题,点明出行仪仗队列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体现出北魏时期礼仪文化的兼容多彩[6]。
2.1 剧场式活化
遗产数字化展示强调观众是展览的核心,突出人性化。跨媒体叙事扩展了建构内容无限能力,并将无穷的、离散的模块构成有意义的、连续的故事扩展到整个世界,拓宽了多平台叙事的方式;一个故事点的切入是观众兴趣产生的重要激发元素,而“博物館剧场”交互式展示能有效使观众积极参与到多层次的互动交流中,一个好的剧场故事互动展示是可以令观众记忆深刻并发挥其长效的[7]。
相对一般电影作品侧重记录实体动作发生的全过程而言,数字动画是一种在时空双维度上动态的再创造的综合视听艺术,是发生在非现实世界的“可能与不可能”,它可以强化人的心灵,把人引到最高尚的方向[8]。如何将表现的内容进行艺术思维的过滤,将图形材料化和影像化是笔者在创作过程中一直着重关注的问题,在《在北魏之一位贵胄的出行之范》数字动画短片的创作过程中从开始策划到后期制作一直贯穿着图形化和影像化的创作思维。根据整理好的资料前期编写文案时将壁画中的出行仪仗队伍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为头戴鸡冠帽的前导骑兵和吹长号角的骑兵;后段为身着铠甲、装备完善的护卫骑兵;中段的中间部分依次为持幡执节步兵和乐舞百戏的鼓乐队、伎乐队、缘幢表演队,左右两列为头戴红色风帽,身穿红色风衣的执矟步兵,然后是近卫侍从和骑兵护送下的前导、传乘、墓主车驾。依据文案进行具体分镜剧本时,进一步将各分段多视角分镜,解说词和镜头相辅相成,互相推进,当解说词讲解到某一分段的某个元素之时,分镜头随之跟进,并通过特写专场到单独场景进行多角度展示和解说,通过这种分段式大场景和转场单场景的叙事手法,不仅向观者交代清楚整体队伍的排列结构、规模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同时还可以把队伍中的典型元素以感知的形象符号构成的运动幻象传递给观者。使其对北魏墓葬出行壁画文化遗产有一个总体把握[9]。
2.2 新媒体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