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革命老区农村精准脱贫的路径研究

2020-05-28田小东张月王贝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革命老区路径研究精准扶贫

田小东 张月 王贝

本文为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革命老区农村基层有效治理的实现机理及路径研究》(SLQ2018A-01)

【摘 要】 四川革命老区精准脱贫工作中农村地区是不容忽视的重点地区。文章叙述了四川革命老区农村发展现状,分析了四川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的制约因素,探析推进四川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结合地区特色,借助多方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精准扶贫的力量;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助力精准扶贫。

【关键词】 革命老区;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老区发展步伐, 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 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使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1]精准扶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精准扶贫,我国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实现了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的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还要考虑到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后,如何有效避免返贫现象发生及精神生活贫乏的问题。革命老区受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和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精准扶贫任务仍旧十分迫切,需要在巩固原有脱贫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中国革命老区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就是在深刻认识老区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准确把握老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开展扶贫脱贫相关工作。[2]

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四川革命老区农村取得了较好发展,越来越多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农村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是,调查发现,依旧存在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匮乏,急需精准帮扶。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目前四川革命老区农村发展情况如下所述。

1、交通条件和群众需求存在差距

四川革命老区由于多方面原因,相当一部分地区原来交通非常不便,导致经济发展受到较大限制。经过多年来政府对交通道路的建设,大部分地区交通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给农村群众带来了便捷和实惠。川陕革命老区广元的国省干道覆盖90%乡镇,100%乡镇、村通水泥路、柏油路。[3]川陕革命老区巴中新建和改造的农村公路全域覆盖200个乡镇2448个村(居),公路深度衔接全市18个国家4A级景区,到2020年,将实现道路延伸到哪里,产业就聚集到哪里,乡村旅游就繁荣到哪里。[4]村村通公路让交通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农作物等产品的运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目前四川革命老区大部分乡村公路存在路面狭窄问题,导致节假日交通拥堵和瘫痪的现象经常发生,平时会车造成诸多不便。如果计划在某乡村发展相关产业,狭窄的道路将限制货物运输,让投资者望而却步。这方面还需要根据乡村交通具体情况来制定有效解决方案,避免乡村公路成为驾驶员不愿前往的拥塞路段,保证良好的交通条件,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政府以电力、网络建设为重点,保障了农村群众用电、上网的需求,使广大群众能够正常使用网络学习和工作。同时,政府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厕所等的治理,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发展新环境,这些都有效提升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川陕革命老区广元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村通宽带率91.7%,296个社区网络全覆盖。[5]

3、农村群众生活条件总体上有很大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川革命老区农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很大提高,在物质生活水平上,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但是,农村依然存在丧失劳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贫困人口,他们无法实现基本生活保障,需要政府进一步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帮扶,实现其早日脱贫。

二、四川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的主要障碍

1、农村常住人口下降,老龄化和低龄化趋势严重

四川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后选择留在城市生活和发展,导致了农村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甚至不少地区有劳动力的老年人也选择外出打工,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儿童,农村人口越来越少。部分年轻人在外生活稳定后,将自己父母和小孩接往工作地点,选择长期居住在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薄弱的农村经济社会基础,造成了农村贫困人口多、分布广的基本格局。[6]

绝大多数农村贫困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偏低,主要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弱,收入低。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弱,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需要子女照顾;另一方面,年幼的小孩也需要其父母照料,由于贫困家庭中主要劳动力的缺失,在帮扶这类贫困人口脱贫上出现很多困难,难以由“输血”转化为“造血”,使得这部分贫困人口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来解决温饱问题。

2、农村产业精准发展急需加强

政府大力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但是由于找准合适的产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时间和资金等条件,四川革命老区不少农村贫困地区目前仍缺乏产业支持,农村群众无法在当地找到适合自己并维持家庭开支的工作。迫于生活压力,不少群众实现收入的主要途径就是外出打工,随着主要劳动力的不断外出,导致土地大量闲置荒废。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儿童的开支也需要由务工人员的收入来予以支持,一旦贫困家庭中务工人员由于技术缺乏或企业裁员等原因导致收入减少或失业,将导致这部分家庭贫困加剧,难以维持生计。

农村产业的引入需要综合考虑当地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和市场前景等可持续发展因素,如果以破坏环境来换取产业的短期发展,将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发生,使得脱贫成果难以维持。

农村产业的发展要考虑到当地群众的增收,如果当地群众收入不高,会导致当地人员大面积外出务工,出现当地产业缺乏工作人员的现象,阻碍产业发展。因此,农村产业的选择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调研,确保引进一个企业就带动一片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一批群众发家致富。

3、农村教育条件亟待改善

革命老区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不完善,大部分地区学前教育都难以保障,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待在农村。现在的年轻父母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问题,如果适龄子女教育无法保障,即使在当地有发展良好的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大部分父母为解决子女教育问题,依旧会选择在教育条件发达的地区工作。

革命老区农村的教育问题导致了留不住人才的现象,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加剧农村空心化现象,使得农村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辍学和失学儿童越来越多。由于教育的缺失,贫困人口技能提升成了难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无法保障,这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贫困家庭不重视教育或者未接受到良好教育,缺乏技能而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工作,靠自身能力难以脱贫。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增强

四川革命老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个别抓具体工作的负责人或推动者没有过多关注精神层面上的事情,致使革命老区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和好逸恶劳、封建迷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陋习。[7]调查发现,四川革命老区的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缺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群众的业余文化多数局限于广场舞、棋牌和电视剧,这些活动难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

农村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导致每年农村老年人去世的数量逐步上升,不少子女为在周围邻里体现自己孝顺和气派,大兴丧葬之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办酒席,这一现象造成恶劣影响。如果贫困人员也参与其中,将加剧其贫困程度。这造成一些农村地区出现奇怪的现象,餐饮业和丧葬行业发展迅速,而其他行业没有发展动力,无益于农村贫困现象的改善。

农村不少地区赌博现象严重,无业人员由于缺乏可参与的文化活动,于是选择赌博来消遣时间,随着赌金的增加,造成了输家经济损失惨重,赢家大肆挥霍的现象。在某些地方,一些无业青壮年成为茶馆常客,长期从事赌博活动,甚至以赌博为生,这很可能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群众正常生活,对脱贫工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贫困人口的文化扶贫工作,政府应给予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

三、推进四川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

1、结合地区特色,借助多方力量发展特色产业

工业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川陕革命老区必须构建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8]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一定要体现出精准性,要结合地方特色,决不能搞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要结合貧困地区的资源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发展产业不能盲目跟随,比如看到别的地区开发草莓基地、农家乐或亲子乐园等就去生搬硬套,而不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潜力。选择发展项目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市场需求和人文环境等多方面权衡和考察,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道路,要有可行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缺乏创新的项目难以吸引企业投资,不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终将导致项目的失败。比如适合做红色旅游建设的革命老区,首先就要让革命老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群众重视红色文化,积极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然后针对红色文化来开展旅游业,再结合当地农业条件开展水果或蔬菜种植等其它产业,做到多渠道并行开展,相互协调和促进,而且要体现出地区特色。

在产业引入上,可由政府出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结合地方实际选择合适的产业,实现双赢或多赢。在产业选择方面,可以借助地方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和对口扶贫的高校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智慧,经过全方面考察和研究,充分考虑到贫困地区的优势和不足,精准识别并探索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路径。

2、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要重视农村群众的职业技能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更好促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形成。对贫困群众要因材施教,提高他们所急需的文化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政府对于贫困群众的子女教育要高度重视,防止因为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在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帮助贫困群众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防止因为教育的缺失导致生活的贫困和生存能力的缺失。教育是扶持贫困的长远之计,要在贫困地区形成人人重视教育的风气,鼓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当地群众返乡发展,支持家乡的建设,通过给予必要的经费奖励等来吸引人才。

扶贫主体是人,关键在于"扶志"与"扶智"并举,激发老区人民自身脱贫的自觉意识,提升老区人民自主扶贫的内在智慧。[9]因此,我们应通过精准教育和培训来提高老区人民脱贫意识,激发老区人民脱贫的动力。老区精准脱贫工作中要高度重视贫困群众子女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不能由农活等替代,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儿童得到有质量的教育。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贫困人口重视教育的思想意识,不能忽略自身和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是贫困越要重视教育,这才能从长远意义上解决贫困问题,否则脱贫很可能只是暂时的。

3、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做到精准建设,不能一套模式走天下,增设一些健身器材、修建一间书屋或简单购买一批新书等粗放式的文化扶贫模式成效甚微。要结合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来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于青壮年,要考虑到其工作技能的提升和发展,做好技能培训服务;对于儿童,要做好学前教育,营造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对于老人,要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对于贫困群众,尤其不能忽略其精神文化生活,要保障其文化生活需求。不能仅考虑解决贫困群众的物质生活问题,还要重视其精神生活的丰富,避免出现物质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处于贫乏状态的现象。

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软硬件同时提升,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让农村群众一提到文化,不能仅想到广场舞、扑克牌等传统单调形式,文化要丰富多彩,符合当地群众实际需求,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正确引导,力求做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同时,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并丰富其精神生活。对于当地存在的陋习,要用先进的文化对群众积极引导,不能用强制手段干预。对于赌博问题,要通过村或社区党支部派出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员让参赌人员充分意识到赌博的危害性,关键在于要给参赌人员找到代替赌博的工作或文化活动。针对无业人员,需要给其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其就业;对于生活富裕、闲暇时间充裕的家庭,可以鼓励其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总之,要有针对性地给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精准扶贫既要物质经济上精准扶贫,也要文化生活上精准扶贫。

4、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

志愿者团队是促进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加强志愿者团队建设,通过志愿者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对于精准扶贫工作志愿者的選拔、任用和监督要有完善的机制,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志愿者奖惩机制。志愿者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要考虑到个人事业发展,所以必要的奖励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奖励机制建立完善,就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积极主动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对于不能胜任工作的志愿者,要有淘汰和惩罚机制,杜绝不作为、乱作为和胡作为。志愿者要由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指导,这样才能将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确保在脱贫工作中干出成效。

当地政府要给参与农村扶贫工作的志愿者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既在工作上给予支持,也在生活上予以适当照顾。对于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要考虑解决其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安心扎根基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实现脱贫,促进志愿者留在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工作,为当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精准扶贫的力量

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为贫困地区提供智力帮扶,在对口帮扶高校和贫困地区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在教育、技能培训和科研方面的优势,为贫困地区建言献策。参与对口帮扶的高校教师身后要有整个高校的支持,确保扶贫不仅是学校派去的“第一书记”的事情,也是提供对口帮扶高校的责任,促进高校履行服务社会的使命。贫困地区政府应给予高校参与帮扶的教师足够的平台来开展帮扶工作,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精准扶贫工作上的力量。

在高校教师就任“第一书记”期间,要有相应的监督部门在各方面予以指导,防止出现高校教师怕出错、怕担责而不敢指导脱贫工作的现象,也要杜绝高校教师由于在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导致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保障高校教师在帮扶过程中敢作为、能作为和有作为。

6、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助力精准扶贫

采用大数据分析,为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提供有效参考意见,改善出现贫困人口识别困难的现象。使用互联网技术,结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对贫困地区特色产品进行更大层面的推广,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机遇,可以将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文化等加以推广,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不同地区的致贫因素不完全一样。扶贫没有万能模式,没有统一解决路径。参与精准扶贫的人员应结合贫困地区的特殊情况,探索出适合贫困地区各自发展规律的路径,为巩固脱贫攻坚战略成果而发挥积极作用。四川革命老区的精准脱贫工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模式,借助各方面力量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从而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2] 韩广富,刘心蕊.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26(01) .

[3][5] 向铭.广元走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路子[N]. 四川日报,2018-12-07(010).

[4] 罗福荣.巴中:多点支撑 集聚后发赶超强大动力[N].四川日报,2019-01-16(013).

[6] 何筠,熊天任,胡海胜.江西革命老区旅游精准脱贫的路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03).

[7] 刘长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1).

[8] 王洪辉,傅忠贤,陈熙隆.川陕革命老区工业经济新格局构建路径探讨——以四川达州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06).

[9] 柳礼泉,周盼盼.“志”“智”并扶:革命老区内生性扶贫的关键举措[J].湖南社会科学,2018(04).

【作者简介】

田小东(1985—)男,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 月(1990—)女,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 贝(1973—)男,博士,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导,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治理.

猜你喜欢

革命老区路径研究精准扶贫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浅析“精准扶贫”下革命老区电子商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