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公民教育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2020-05-28苑腾刘瑞萌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比较

苑腾 刘瑞萌

【摘 要】 文章分别介绍了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针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实施途径单一、人们难以内化于心,施教者主体意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广泛化”等不足之处,探讨了美国公民教育对中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要多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入性”;培养更多的思政工作者,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人员保证。

【关键词】 美国公民教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体系,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两国间对其称呼不同。在美国,人们将其称之为“公民教育”,通过比较二者间的内容,能够使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交流中不断进步。

一、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美国公民教育内容概述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化”国家,移民人口总数甚至超过了美国本土人口,所以为培养公民对美国的认同感,使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本土意志保持一致,也为促进美国人民思想的进步,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思想教化,这些教化就构成了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一个高度移民的国家是非常容易出现社会制度混乱的, 但是美国爱国主义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深入到每一个移民到美国的民众心中。”[1]美国的公民教育非常强调爱国主义色彩,将美国公民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相结合是美国公民教育的一大特色,典型的实践形式是设立相关的纪念日。以美国的“总统日”(“总统日”主要是为了纪念林肯和华盛顿)为例,设立“总统日”的目的就是宣扬美国的爱国主义,学习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在这一天,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会对美国公民进行广泛的教育,通过对总统英勇事迹的学习来强化公民对美国历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经过实践证明,这类主题日活动确实大大增强了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2)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的一种现象,美国也是一个对宗教教育热衷的国家。对于美国的宗教教育可以追溯到建国前北美殖民地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强调的对基督教徒的培养,通过开办教会的形式培养人们的宗教思想,引导人们信仰宗教。在建国后,宗教教育更是迅速发展,而且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强调对上帝的尊敬使得美国成为了一个有信仰的国家,直至今天,美国的宗教信仰也得到了普通大众的认可,信教群众不断增多,这也为美国的公民教育增添了一些神圣色彩,可见宗教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公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深深影响着美国历史的发展。

(3)品德教育。品德教育主要是指美国的自由、平等思想以及教育公民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品德教育在美国可谓是无处不在:学校、社会、家庭等场所都存在着品德教育,如在学校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教育学生正确做人;家庭中父母更是有别于“中国式溺爱”,让孩子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社会中以宣扬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的方式使公民始终充满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可以说品德教育的广泛开展是美国人才辈出的一个关鍵因素。

总的来看,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宗教教育构成了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三者之间虽然不存在内在的联系但却对美国公民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教化真正使美国公民成为了“美国人”。

2、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概述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迅速,其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但总的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且在对人民的思想教化的过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起到规范引导的功效。

(1)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的爱国主义的一大特色是热爱社会主义,这也是我国的爱国主义区别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显著特征。根据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字面意思上的热爱祖国,对国家要始终抱有敬重之心,人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二是内心中的热爱社会主义,即要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怀揣热爱之心。所以爱国更热爱社会主义就成为中国区别于美国“爱国主义”的一个本质不同。

(2)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2]因而理想信念教育就能够帮助人们摆正心态,以正确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内容,其本质上属于人生观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弥足珍贵,是一个人成才的思想基础,所以在中国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正确的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进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理想的力量促使人们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

(3)道德教育。中国的道德教育与美国的品德教育相似,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民的良心和善心,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一样的:即通过道德教育使人们成为“好公民”和“好人民”。但是也存在着不同,由于两国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都不相同,也就致使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美国的道德教育更加强调个性的发展,即公民自身的品德发展;而中国的道德教育更为重视共性的问题,即道德教育应与他人相联系,强调的是一种集体主义原则。

中国的道德教育的理论来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代表的“德治”思想更是成为当今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人们平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学说都是我国道德教育的典范思想。《易经·系辞》也讲到:“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些思想不仅是古人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更是当今社会人们待人接物的道德准则,中国的道德教育所体现出的“延续性”对于人们的行为规范引导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同时在当今社会,随着“孔子学堂”、“国学课堂”的不断兴起,这种历经岁月检验的道德教育会更加深入到青年儿童中,进而为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添文化底蕴。

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内容的丰富性上还是施教范围的广泛性上都是超越美国的,这既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势所在,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长久发展的关键,一个国家要想始终立于世界前列,对本国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少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最好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引以为傲的成就,然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并非十全十美,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实施途径单一,人们难以内化于心

与美国的公民教育是与社会活动相联系不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令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这种方式实施起来比较简便,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但是通过灌输的方式却很难让学生真正接受。由课堂教学引发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这种通过教学的形式只会让学生形成固定思维,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灵活运用;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掌握不彻底;三是“应试教育”的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爱,也使得人们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流于形式。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可以满足“受众群体多”这个需求,但是这种集体性的教育也会使得人们“被迫”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开展。

2、施教者主体意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广泛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基数大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无法保证全国人民都接受到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思政工作者的数量更是满足不了人口的要求,这就造成了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相脱节的问题。以我国高校为例,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往往面对的是百人以上的受众群体,学校作为思政工作开展的主渠道,施教者理应在数量上优于社会上的思政工作者,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的思政工作者都如此匮乏,又何谈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呢?可以预见的是,从事思政工作者的人数在短期内都无法满足中国的人口需求,这也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难以广泛开展,施教者只能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性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表面教育”,无法更深入的开展思政工作。由此可见,施教者人数的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受到了限制,这种局限性也就导致了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缓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美国公民教育对中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强国,不仅在经济上居于领先水平,而且在思想上的教育也一直不曾中断,在美国国内,公民教育始终在稳定持续地开展,美国公民教育的成功对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了解美国的公民教育可以使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学习中共同进步。

1、多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入性”

美国的公民教育采取的是多种形式的融入教育,是将美国的公民教育与一系列社会活动联系起来的,通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在无形中将公民教育内容灌输到公民意识中,这种通过实践的方式开展教育可以使公民真正将公民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应该借鉴美国的这种方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对学校来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创新性开展是当前中国需要解决的事情。中国在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辩论赛、“主题日”活动等形式进行,将社会参与活动纳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行动去感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此外,家庭和社會也应该行动起来,加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中国的思想政治渠道才能不断拓展,才会让更多的人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次,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意隐性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美国公民教育的一大特点是隐蔽性强,使得公民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教育,这种特点也使得美国公民教育开展便利。由此看来,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如此,如果施教者刻意地对人们进行教育,那么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会使人们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施教者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形式进行研究创新,寻找适当的途径,将这种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以达到将思想政治内容内化于心的目的。

2、培养更多的思政工作者,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人员保证

美国公民教育之所以开展良好,是因为美国进行公民教育的人员充足,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他们的人员体系都足以支撑美国公民的教育活动,这就使得美国公民可以真正理解公民教育的意义,因此,加强中国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就成为改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对于思想政治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人员的培养。无论是时政性思想政治内容的开展还是传统思想政治内容的实施,都需要专业思政工作者的正确解读,然后才会进入到人民大众中去,如果没有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那么人们就可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形成偏差,进而导致个人发展方向产生问题,所以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众化”,就要保证充足的思政工作者数量。当前,我国专业思政工作者产生的主要途径是大学中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也会从事相关的工作,但是该专业在全国高校来看招生人数少,这就造成了专业思政工作者满足不了中国人口基数大的特点,所以,加强高校中思想政治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思政工作的重点。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兼职”人员的培养。我国人员众多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思想政治人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多,所以,培养一批热爱思政工作的人群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社会角度看,无论是社区还是企业,都可以选拔部分人才进行定期的思想政治培训,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也能满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对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通过对比研究中美两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很好地找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学习、交流借鉴等方式弥补差距,进而不断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增加适合自身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人民心中。

【注 释】

[1] 李思雨,李铁英.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之内容比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31(09)65-69.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86.

【参考文献】

[1] 高矗辉.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异同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04).

[2] 马旭卓.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及启示[J].科技视界,2015(02).

[3] 高雪冬,王轩,齐巧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3).

【作者简介】

苑 腾(1994—)男,汉族,山东枣庄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瑞萌(1996—)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