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民融资困境研究综述

2020-05-28李琼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融资困境农村金融

摘 要:农民融资难问题长期受到学术界关注,农民融资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本文主要从农民融资基础理论、农民融资需求与供给现状、农民融资模式、农民融资抵押物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农民融资研究文献进行汇总,梳理总结我国农民融资研究的主要观点、研究方向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为我国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民融资 融资困境 农村金融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农民融资困境研究文献逐渐增多,但依旧是遵循融资的抑制和深化理论,大而宏观,往往从国家层面的宏观话题进行立论,不作地域区分,不作时段区分。得出的结论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农村的农民受到的融资压抑,制约着农民融资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近三年来,学者们注重实证研究,真正立足于农民融资某一领域,如“农户融资现状、特征”方面得出实际结论的研究者逐渐增多,但在这些研究中难以跳出“一锅煮”的研究模式进行解释和梳理,使很多成果无法解决当前农民融资困境产生的重要原因。

故笔者认为,关于农民融资困境的研究已经具有成熟的研究框架和主流化的研究视角,基本上将农村现有资源、制度、融资模式、需求和供给联系起来。但已有文献中研究视角多而杂,需要梳理更为细致的视角,理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对我国农民融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已有文献中多采用“农户”,将农户作为农村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与传统意义上农民不同,研究单个农民的融资行为无法考查,而以农户为单位容易考查。本文采用“农民”一词,处于考虑到单个农民定会组织成融资平台如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融资主体,故而选择使用广义的“农民”这一概念,并不严格区分“农民”还是“农户”。

二、农民融资现状分析

(一)农民融資需求方面

1.融资需求意愿方面。现有的文献中,往往通过统计农民的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来求证农民融资需求意愿的强烈程度。结论是,当前农民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并不高,尤其是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满足程度更低,其原因在于农民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获得性高于正规金融机构,周泽炯、杨勇等通过对安徽农民融资调查,也赞同此观点。此外,还应从金融机构和农民自身两方面原因分析未能得到满足的原因。金融机构自上而下的严格的审批流程,无形中提高了农民融资的门槛,再加之,农村的金融环境长期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农民融资诉求无法满足。正如何广文指出我国农民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根源在于农村金融环境的封闭和金融机构严格的监管制度,进而导致金融机构供给制度设计不足。

2.农民融资需求的特征方面。农民融资渠道单一,农民融资需求无法满足是不可争议的事实;农民生活性借贷需求占比较大,孟樱、王静通过对陕西省324户农户调查,64.51%的样本农户具有贷款需求,且生活性贷款需求高于生产性贷款需求,农民融资贷款选择的第一顺序是亲朋好友,其次是信用社和银行;不同地区的农民或者不同收入等级农民的融资需求有显著差异,如融资期限、融资额度、融资用途等方面。现阶段我国仍处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的现象,农民对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需求大,但未得到满足,只能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获得高息贷款。何广文在农户借贷文献中指出,来自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比例分别为3.6%和0.6%,而61.0%来自于民间借贷。熊建国、熊学萍分析农民融资顺序为先用非农性收入,其次朋友借贷,再者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最后不得已求于高利息贷款。

3.农民融资需求的影响因素方面。影响因素是每一篇融资文献必须分析的内容,本文以列表的形式从不同样本农民、不同区域、不同研究结论方面,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献制成列表1。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总结出学者们对影响农民融资因素研究的特点:

一是选取样本涵盖地域广阔。有跨省调查,如徐瑜青和刘冬跨全国16个省72个县,马艳艳跨宁夏南部山区;有针对单个省份调查,如孟樱和王静调查了陕西省,周泽炯和杨勇调查了安徽省,李明贤、罗荷花、罗恬调查了湖南省。二是都运用了数理模型进行分析,如Normal-Probit模型、Logit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三是得出影响农民融资的因素既包含共性,又有特殊性。共性体现在农民的家庭收入、家庭人口结构、年龄、文化程度等对农民融资需求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表现为正相关。特殊性因素包括农民固定资产价值、对金融政策了解程度、担任村级干部情况等,主要受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目的、研究技术、研究方法等因素决定。

(二)农村金融供给方面

对农村金融供给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不仅要厘清现实需求更要剖析农村金融的潜在需求,才能设计出符合农村金融领域中农民融资需求的金融供给体系。高帆剖析农民获得资金的途径和用途,认为农民资金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土地制度,顾晓安、李彬彬也持以上观点。

李子奈对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分析相同之处: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二是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融资贷款的主力军;三是正规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供给缺口往往由非正规金融机构、民间融资来弥补。与前者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近几年“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政府扶贫式小额贷款比较成功,无须抵押、灵活贷款的优势在贫困地区农民中备受青睐,正好印证了张杰的主张即少不了国家干预,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

农村金融服务也不能一味的依靠国家支持,李劲松、柴浩、祝健等从农村金融体系重构角度看待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改革的要求更高,政府层面的宏观支持包括财税、市场准入、利率,结合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抵押、担保、农业保险等方面的制度建立,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少不了法律制度保障,多数学者对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研究着眼于国家层面,如法律效力等级较低多为规章、办法等;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落后多以政策推进;农村金融法律体系的内容中缺少专门性立法、内容不完善、主体单一化;还有周其仁对民间融资合法化的探讨,促进农村金融市场有效竞争。

四、展望及未来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现有研究对地域差异性分析较少,农民融资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研究较少,对创新农民融资模式研究方面的研究也不多见。根据现有文献以及我国普惠金融和“两权”抵押融资贷款从试点到推广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有待深入开展研究:

第一,农村“两权”抵押融资具体规则研究。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对农民有切实利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还处于试点阶段,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呼声极高,但实践中的问题诸多,面临法律层面、实际操作层面、风险防范层面、评估平台建设层面等制约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制度发展的因素。因此,如何建立具有操作性的抵押融资规则是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创新农民融资模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缓解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出发,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对资金需求越来越大。但实践中依靠国家或者政府扶持的融资贷款较多,如小额贷款、无息贷款等,造成农民融资模式单一。这与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不相符,长期以往会打消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因此,农民如何在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中选择最适合自身资金需求的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立法跟进。“两权”抵押贷款融资改革已经取得相当成效,“两权”抵押融资模式也是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突破口。但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法律层面,是直接将政策上升为法律,还是选取折衷的办法,这是立法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法律制度和立法技术将面临的难题。因为会涉及抵押制度的设计、立法表达、相关抵押權名称界定等问题,需要毫无缝隙的嵌入现行法律制度中。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两权”抵押贷款融资才能真正缓解农民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乌东峰,李思维.我国农户分化与异质融资需求[J].东南学术,2013(6).

[2]罗荷花,李明贤.我国农户融资需求及其融资可获得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15(8).

[3]周泽炯,杨勇.农户融资状况及融资需求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4]熊雪萍.我国农户融资制度研究现状、历史变迁与供求非均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5]黄江燕,李维婷.基于农户视角的仓单融资在农业价值链中引用研究——以新疆棉花为背景分析[J].金融市场,2016(8).

[6]纪敏,祝红梅.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实践[J].中国金融,2015(15).

[7]马九杰.农业现代化的金融创新驱动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5(3).

[8]王曙光,杨北京.农村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联姻”:影响、创新、挑战与趋势[J].农村金融研究,2017(8).

[9]高圣平.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规则之构建[J].法商研究,2016(1).

[10]孙宪忠.推进农地三权分置经营模式的立法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6(7).

[11]刘卫峰.基于农户融资需求视角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09(2).

[12]许明月.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的立法跟进[J].比较法研究,2016(5).

(李琼,新疆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融资困境农村金融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农村金融供给的优化路径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破解路径探讨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应对策略分析
论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应对路径选择
河南省家庭农场融资困境问题分析
德州市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