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0-05-28李亚楠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熟悉了市场需求、掌握了生产技能、积累了经营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在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下,踏上了回乡创业之路,信陽劳务输出正经历从“走出去”到“引回来”的历史嬗变。信阳的现象并非孤例,而是传统劳务输出地普遍存在的趋势,组织引导和帮助扶持一些有实力、有能力、有抱负的返乡人员运用自己掌握的资金、技术、人脉,来兴办实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对劳务输出省份来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路径,有必要进一步打好亲情牌,搭好创业台,唱好家乡戏,有针对性地破解资金、人才、土地等制约因素,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2019年年底,新华社党校秋季班调研组到河南信阳的平桥区、新县、光山县实地考察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的情况。
一、三个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一)美丽乡村里的“城归”庄主
胡涛,“80后”,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人。15岁离家闯荡,2008年,在上海创办工厂,每年销售额达千万元。
2013年,郝堂村成为住建部首批美丽宜居村庄,家乡的蜕变让胡涛既高兴又骄傲,乡情的感召在游子心底泛起,胡涛回忆说:“我当时告诉自己,我要回去,而且还要带着钱和项目回去。”
2014年秋天,胡涛揣着272万元人民币离开上海回到郝堂,开始了二次创业。2016年,他的“上山下山”农家乐和“百了一宿”乡村酒店正式开业,村里人戏称他为“庄主”。这两家店雇佣十几个村民,每年工资支出近50万元,实现了部分村民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望。
胡涛的工厂仍在经营,但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郝堂村的发展上。他发起了村里首届长街宴,2019年夏天还和通航公司合作搞起了直升机低空游,他亲自登机担任解说。“让更多人喜欢我的家乡,让家乡人有更多收入,比我自己在城里挣钱更有成就感。”
(二)大山窝里走出的鸭脖达人
周黑鸭,主打城市白领人群,山区小县城还不多见。不过,调研组这次在大别山区腹地的信阳新县却尝到了足以媲美周黑鸭的鸭脖。
潘敬和,新县人,长期在武汉打工,深受那里鸭脖文化的熏陶。“有一家小鸭脖店,每次看到都几十人排队,我排了一个多小时,确实美味,就想往这方面发展。”潘敬和说。
学会鸭脖制作技术后,2010年,他回到新县县城开了一家小店,生意稳定,逐渐有了积蓄。2017年,返乡创业的大潮更加汹涌,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他注册商标,建立加工厂,开起连锁店。
他的厂房在一个搬迁小区旁,年产值达到600多万元,雇佣了30多名贫困群众,直营店开了20多家,已经走出新县,走向信阳。
(三)卯上荒山的油茶坚守者
51岁的光山人陈世法1983年外出打工,烧炭、卖菜、做早点……走南闯北20多年,最终,靠着在西藏承包工程项目赚了钱。
2008年,他返回家乡看到大片撂荒的山头心疼不已,便乘着国家发展油茶产业的东风,承包几万亩荒山种植油茶,并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联兴”,寓意“联合众人之力,兴旺一方产业”。
然而,由于投资大,见效慢,还有资金、技术等难题,最初的合伙股东纷纷退出,只有他认准,油茶这么好的产业,既能造“绿水青山”改善环境,又能变“金山银山”惠泽群众,说啥也要坚持做好。
2019年是陈世法投身油茶产业的第10年,他重点建设的油茶精深加工厂即将投产,生态康养旅游项目也已开始规划,度过最初的艰难后,他逐渐步入收获期。
二、为返乡创业群体“画像”
(一)主体多元化
调研发现,返乡创业主体囊括了企业家、农民工、大学生、复转军人、下乡科技人员等,创办的市场主体涵盖个体经营、家族管理、合伙运营、法人公司、股份合作等多种类型,其中“家族制”“合伙制”“公司制”最为典型。
信阳市统计显示,在所有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当中,农民工占91.1%,大学生、复转军人和下乡科技人员等占8.9%。在创办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当中,企业占11.9%,个体工商户占71.5%,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占10%,其他领域占6.6%。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占比最大。
农民工返乡创业,多数靠血缘、亲情共同创办家族式企业。例如,平桥区龙井乡南雷村的张芸、雷本章夫妇成立了公司,专业从事稻草工艺品制作,主要为生态园、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商业活动提供稻草工艺系列产品的主题策划、生产制作、造型布景等整体服务,每年能“吃掉”稻草5万吨,环保和经济效益明显。
还有一些在外面已经创办了企业的返乡人员,回到家乡多是创办公司制企业。光山县人匡祯超在武汉有自己的茶叶销售公司,2012年,他返乡创办了赛山悟道生态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他先后累计流转土地4200余亩,建成36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化茶叶加工车间和4条自动化生产线,打造集茶苗培育、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产品开发和销售于一体的茶业全产业链,推动家乡茶产业转型升级。如今,公司茶叶年产量已达650吨。
(二)业态多样性
以前返乡创业集中在建筑建材、餐饮服务、种植养殖等行业,主要以传统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或简单的代加工、种植养殖等为主,创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区。近年来,返乡创业领域更加广泛,在农业综合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电子产品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都一展丰采。
例如,新县张思恩回乡创办西河农耕园合作社,结合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以及豫风楚韵传统民俗,以“绿色”引领,借“古色”添彩,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光山县张斌从广州返乡创办三元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销售新型环保设备和节能电热电器,获得54项国家专利,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三)形式多样化
返乡创业形式多种多样,有品牌带动型,不少地方利用当地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做文章,发挥这些品牌的影响力、带动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例如,“光山羽絨”是全国唯一的羽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学生向满余返乡投资创办了电子商务公司,以销售本地生产的羽绒制品为主,年销售额在千万以上。
有产业转移型,利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回乡创业。例如,新县陈店乡人陈俭平回乡创办新县德龙玩具有限公司,将深圳的加工厂转移回家乡,一头连着山区的留守妇女,一头连着欧美国家的超市;一头连着深圳的研发基地,一头连着老区的工厂生产线,吸纳了1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有技术创新型。不少返乡创业人员都是所从事领域的“行家里手”,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积累,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带动了本地产业转型升级。例如,郑州春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东返回家乡新县投资建设智慧能源产业园,可为新县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提升了新县高技术产业的水平。
三、返乡创业潮的背后
(一)返乡创业潮的成因
信阳市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累计人数由“十二五”初的不足1万人增加到2018年年底的12.4万人,其中,2018年新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22101人。这些人累计创办各类市场经营主体7.5万个,带动当地农民就业近70万人。
河南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份,全省返乡创业累计130.23万人,带动就业813.57万人。近三年来,全省每年新增返乡创业人数都在20万人以上。
新县田铺大塆的韩光莹2012年到韩国一家造船厂打工,在异国他乡,韩光莹十分思念亲人和家乡,经常上网了解家乡的消息。2014年,他通过网络得知老家田铺大塆入选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随后田铺大塆被列入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政府先后投入两千多万元,帮助村民修缮房屋和完善基础设施,既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又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韩光莹敏锐地感觉到返乡创业的机会来了。2016年初,韩光莹带着打工挣的四五十万元回到田铺大塆,将自家老宅翻新改造成村里的第一家民宿,命名为“老家寒舍”。刚开业时客人并不多,经人指点,韩光莹在携程网和途家民宿网上发布了“老家寒舍”的照片,渐渐的,郑州、武汉、信阳等地的客人来了,600元住一天,连续住几天的也有。
刚从韩国回来时,韩光莹动员大家一起做民宿,苦口婆心,费尽口舌,但没人愿意做。如今,那些原本不看好韩光莹的村民心动了,10余名在韩国打工的村民回来改造了宅子,目前村里共经营着15家民宿,还有4、5家正在改造,争取2019年底达到20家。
韩光莹的案例体现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几个因素。他们经过多年在外打拼,不少人不仅赚了票子、盖了房子,还蹚了路子、换了脑子,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人脉,熟悉了技术,适应了市场,掌握了资源,具备了创业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各项支持“三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交通物流越来越便捷,资源优势越来越凸显,服务保障越来越有力,家乡具备了创业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虽然长期在城市务工但并没有在城市安家,住在城市而不能成为城市居民,建设城市而不能享受城市服务,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有着照顾家庭的要求,在赚了钱后,特别是看到一些人成功返乡创业后,愿意回乡创业发展。
最后,政府的支持引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省政府成立了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重要政策,解决重大问题。每年在返乡创业工作成效突出的市县召开现场推进会,交流经验,部署工作,建立了创业服务、创业政策、创业保障“三个体系”。省直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实施方案》《财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条政策措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资金支持、创业场地、项目孵化、融资担保、技能培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二)返乡创业潮的效应
河两岸古树参天,河尽头远山如黛,150余间古民居隔河相望、错落有致……新县周河乡西河村,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在城镇化工业化浪潮中曾一度凋敝落寞。
2013年初,只剩下39人的西河村被确定为新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此,新县专门成立了西河古村落景区管委会,负责西河村改造。
周河乡干部三赴北京,邀请外出人才张思恩回乡创业,在他的带动下村民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旅馆50余家;新加坡返乡能人张泽成在村里创办了粮油文化博物馆,祖辈都是榨油工匠的他,不仅还原了豫南传统木榨茶油工艺,如今推出的“西河良油”产品也远销海外。
2017年初,曾在华为做过工程师的匡建新申请到西河创业,成为西河第一个非本村创客。不到三年时间,匡建新通过引进现代营销理念,先后培育起毛尖、阳荷姜等多个带富乡亲们的特色产业。其中,“贰两毛尖”消费会员达到5000多个,阳荷姜网上年销售近70万瓶。
西河村的实践表明,返乡创业人员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也架起了城乡互动的桥梁,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动者、城市文明的传播者,为城乡融合开辟了新途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要素。
截至目前,西河村88户原住村民全部返乡,人口也从39人增加到350多人。由此衍生出西河特色小吃、乡村柴火饭、根雕手工艺品等丰富的创业形态,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
返乡创业还带动了农村环境改善。信阳一批返乡创业人员围绕当地山水资源,整治脏乱差的村庄环境,打造了一批同西河一样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实现了“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蝶变。
平桥区郝堂村80%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不挖山,不填坑,不扒房,不砍树,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古老村落、民俗风情为村魂,让村庄融入大自然,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
返乡创业也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力量。近年来,河南各地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有意加强引导,积极创造条件,让返乡创业人员进入农村基层组织,把返乡创业优势转化为党的基层组织优势。目前,全省有3875名返乡创业人员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干部,还有3583人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成了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基层组织的领头人。
最后,返乡创业开辟了就业增收渠道。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河南全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带动18.92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已经成为转移就业脱贫的新生力量。
(三)返乡创业潮的障碍
调研发现,随着返乡创业渐成潮流,返乡创业人员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尤其是资金、人才、土地三方面的制约,亟需通过改革创新加以破解。
返乡创业人员创办的市场经营主体中,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占绝大多数,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第一道枷锁。
信阳市人社局务工服务办公室副主任易援民说,返乡创业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国家虽然有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但是资金支持方面,没有达到预期,金融部门和返乡创业者之间缺乏信任度,很多返乡创业者无法提供足够的担保,信用体系建设也不健全,考虑到安全性,银行不敢放款。
从事特色农业种植的返乡创业者对融资难问题体会更深切。投身油茶产业10年的陈世法说,油茶种植投入高、回报慢、融资难,导致他每年都要靠自己在外地的工程公司赚取利润给油茶园输血。由于土地和油茶园无法抵押担保,他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只能个人向亲友融资2000万建设炼油厂拉长产业链。
种植茶叶的匡祯超、种植油茶的陈勇等返乡创业者面临和陈世法相同的难题,由于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他们都只能靠个人投资,通过外地产业的“输血”来熬过漫长的“无回报期”。
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是返乡创业者面临的又一道枷锁。创办“鸭至臻”鸭脖的新县返乡创业者潘敬和说,我们要想走出信阳,必须有高素质人才,但是外面的人才很难引进,我曾花每个月2万元请个高管,但待没多久就走了,因为看不到跳槽加薪的前景。
新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陈艳婷曾在广州网易公司工作,她返回信阳老家后又到新县为当地企业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实现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还帮助企业搭建电商平台,打造统一品牌,拓宽销售渠道。不过,陈艳婷说,像她一样愿意从信阳来到新县的人并不多,新县当地还是缺乏熟悉政策、了解电商的人才,从而也制约了很多创业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
土地政策是制约返乡创业的第三道枷锁。虽然不少地方已经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但由于农村土地政策调整涉及面广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宅基地改革、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等,都处于探索之中,很多地方仍在观望等待阶段。
很多返乡创业者反映,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后,承包地经营权抵押、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等推进情况还不乐观,许多从事特色农业、家庭农场等的新型经营主体依然很难通过经营权抵押获得融资,土地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了返乡创业人员的积极性和未来预期。
四、一条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路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中西部劳务输出省份来说,从“走出去”到“引回来”的历史嬗变已经到来,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机遇所在。以河南为例,全省约3000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如果能够把其中10%有创业能力、经验和愿望的人员引回家乡创业,就是300万的庞大创业主体,一带十、十带百,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个群体就会汇聚成一股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政府绝不能袖手旁观、顺其自然,而应该积极组织引导和帮助扶持一些有实力、有能力、有抱负的返乡人员运用自己掌握的资金、技术、人脉,来兴办实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有必要进一步打好亲情牌,搭好创业台,唱好家乡戏,有针对性地破解资金、人才、土地等制约因素,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路径。
(作者单位:新华社河南分社。调研组成员:李来房、李亚楠、李春惠、陈晓娜、张展鹏、鲁鹏、芦龙军、熊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