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的有效,“多多”未必“益善”

2020-05-28汪焱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方法教师教学

六选一或是二十四选一,猜猜哪一种会让挑选者最开心?尽管我们总是以为选择越多越好,但事实上,少点可选项反而会让人更快乐。

在生活中,大家是不是会有这样的体会:达到目的的方法、途径、路线越多,在选择的时候反而会越纠结,越困难。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得出结论:选择的数量越多,人反而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选择不是最佳的。而选择的数量如果变得有限,人的心态就越发坦然,选择也就变得容易。研究者还发现,这一原则对于谷歌搜索也同样适用,每页给出16个搜索结果的页面比每页给出24个搜索结果的页面更能令搜索者满意。那么,这一原则对于教育教学适用吗?“多多”能对学生“益善”吗?

一、教师管得太多未必好

我们都知道,教师毫无疑问应该是班级的管理者,但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地“管”,却发现有的时候管不好、管不了。每天有大大小小要管的事情,事无巨细地都由教师管,只会讓教师心力交瘁。例如当你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告状,你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位教师走进教室刚准备上课,就听到“谁偷了谁的铅笔”“谁又不交作业”的学生告状,等他把这些事情处理完毕,半节课的时间都过去了,影响了教学。对此,这位教师经过一番思索,对学生说:“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推举几位学生做‘法官,设立‘小法庭,专门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从此,当学生之间有了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就告到“小法庭”,“原告”“被告”各自陈述理由,最后由班级推举的学生“小法官”进行评判。只有“小法官”都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才交给教师帮他们理一理。至此,教师不再为课中学生的告状所烦恼,避免了耽误教学。

其实,教师管得太多未必好。因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教师应该把管理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从而实现班级自治。教师的管理重在“理”上,帮学生梳理管理中的疑难杂症。

从“管”转为“理”,教师管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在学生思想堵塞时为他们指导解决的路径,在学生思维迷路时为他们指点前进的方向,从而使学生遵守学习纪律,从而维持正常的学习秩序。

二、教师说得太多未必好

心理学上有一种“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反而会引起对方不耐烦和厌恶。由此可见,教师说得太多也未必好,这也非常容易使学生的学习产生超限效应,让学生烦躁不安,选择“关闭”耳朵,反而降低学习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时,预设学生对于算式结果的书写可能会存在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只写商,不写余数;二是将余数当作商。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反复追问:“可以不写余数吗?为什么?”“商是几?余数呢?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刚开始的例题教学中,学生对这些问题显得兴趣盎然,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可是到后面,尤其是练习中,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听得已经厌烦,就不再关注,教师预计到的错误还是屡屡发生。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多次提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和余数的意义,减少学生可能出现的典型性错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述与追问,学生产生了听觉疲劳,也产生了“超限效应”,说得越多效果越差,甚至比不说效果还差。对此,解决的策略是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再讲,此时讲最有针对性,最有效。

这如同游客向警察问路,如果警察讲得非常详细,把一路上有什么建筑、有什么景点、有什么商店都一一告知,结果很多时候游客还是会迷路。如果警察只告知总体方向和关键建筑,结果游客可能就很快找到目的地。由此可见,说得太多未必好。教育教学同样如此,我们可以先不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他迷路的时候,才指点一二,之后继续让他自己去探索。

三、教师帮得太多未必好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学习有利于他们的自由发展,但有时这种无忧无虑的学习状态也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而导致学生不思进取。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让孩子长期处于安全环境下,孩子的独立性及智力的发展会日渐迟缓,这可以说是帮了倒忙。

有一位教师的班上有几名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上课时发言特别积极。对于一些较难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他们也能很完整地讲述整个解题过程,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可是,他们连一些简单的题目也常常错误百出,怎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呢?

教学的“失败”促使教师认真反思。经过多次观察研究,教师发现:尽管课堂上在教学例题和练习时注重了由扶到放,也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解题过程(读题、分析题意、叙述思考过程、列式计算等),但是这种亦步亦趋的教学方式,无形中架设了登山的台阶,学生只需要沿着台阶就能轻松前进。而当他们独立面对作业或考试时,没了教师循循善诱的“拐杖”,必须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落脚点”。这对于长期处于安全状态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难题,他们甚至会感到无所适从,仿佛前面一片黑暗,不知道应该往哪里走。

于是,教师改变了原先的“安全式”教学,课中在呈现新知识、新问题前,不管内容是简单还是复杂,也不管学生会成功还是失败,不急着讲解,而是采用“留白”艺术,放手让学生去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每次提问之后,也不急着要答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上述案例中,教师由“什么事情都先帮”的警察变成了下面故事中这个“该帮的时候才帮”的警察:在一个地铁站,一个残疾人坐的残疾车在下一个台阶时车身发生倾斜,残疾人正在通过身体的变动努力地使车身恢复正常。有一位警察并没有上前帮他,而是远远地看着,如果这位残疾人依靠自己的能力无法排除困难,他才出手相助。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一看到学生有一点困难,就迫不及待地出手相助。事实上,教师应该学做这样的“警察”,该出手时才出手。

四、教师要得太多未必好

在教学中,方法多样化可以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是值得提倡的。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度,如果教师过分追求方法多样化,也会产生超限效应,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压力和负担,反而让学生感到烦恼。

有一位教师在教授44+25计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学生为了能够找到更多的方法,花费了不少时间,绞尽脑汁想到了这么多方法:(1)先算44+5=49,再算49+20=69;(2)先算44+20=64,再算64+5=69;(3)先算25+4=29,再算29+40=69;(4)先算25+40=65,再算65+4=69;(5)先算4+ 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最后,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然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从这么多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可以说是困难的,学生根本无从下手。特别是前面四种方法都是建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的,能想到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学生可以说寥寥无几。那么,这位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来寻找这么多方法是否有必要呢?

有一句话说得好:“学生是脚,教育是鞋。每双脚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作为‘鞋子的教育不是去改变脚的大小形状,而是找寻、创造适合每双脚的鞋子。”联系前后知识,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会发现学生最有可能想到也最容易理解掌握的方法是第5种,这种方法也最利于接下来要教学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要花费大量时间迫使学生消耗大量的精力去发现这么多方法,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在教学中,教师要的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要得太多,还很容易使课堂被眼花缭乱的东西干扰,热闹是热闹了,却可能会少了思考。教师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水平,为学生私人订制适合的教学。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偷懒”,学会向学生借智慧,不包揽学生能做的事,也不阻拦学生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这样,学生就不会老是“赖”着你。只要教师轻轻地放一手,学生就可能会好好地露一手!

(汪焱,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214001)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方法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用对方法才能瘦
教育教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