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会与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0-05-26金国盛

青年生活 2020年11期
关键词:网络治理网络社会政府治理

金国盛

摘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网络媒体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快速将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地。可是,网络舆情并不是完美的,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好了,就可以帮助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而如果没有利用好,网络舆情就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会扰乱视听,破坏社会秩序。

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网络治理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短短二十年,改变了中国整个舆论格局,使得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能充分发表意见,也让每一位互联网用户都成为了政治沟通的直接参与者。很多时候公民的网络政治表达都是通过网络舆情展现出来的。网络社会也逐步发展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阵地。网络已经成为了广大网民参政、议政、谈论、沟通的最常见的一个公共平台。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网络也成为了民意送达到政府部门的最佳途径。政府相关部门在获取到了网络舆情当中的民意之后,也会对其进行分析和考量,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决议的时候,也会考虑到网络舆情当中体现出来的民意。近些年来,网络负面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各个主体的利益矛盾冲突更加显著,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在不断加大。这不仅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对整个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由此就可以知道,网络舆情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妥善地利用,就可以帮助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而如果没有利用好,网络舆情就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会扰乱视听,破坏社会秩序。怎么样才可以将网络舆情的有利的作用冲锋地发挥出来,是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治理相关理论阐述

(一)政府治理概念界定

在治理概念的界定,研究倾向和侧重点上,中西方学者有所不同。西方学者是只用了治理这个词语,政府治理是用的比较少的。我国专家学者则是使用了政府治理这个词语,并以此为基础对治理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中外专家学者们对于政府治理的概念界定是有区别的,在展开研究工作的时候也是有所偏差的。国外的学者是把政府治理放到了治理这个大的范畴里面展开研究,政府是和社会、市场等处于同一个等级的主体,因此,治理自身的涵义就代表了这个转变的过程。而国内的学者是谈论政府治理的时候,其实是将这个概念当做是和我国实际国情相对应的概念,政府治理的主体是政府,客体则是各种社会性公共事务。

(二)政府治理模式

对于政府治理模式的探讨,西方国家的基本理念就是是政府治理模式从单一垄断型向多元互动型转变。

1.国外学者观点

(1)新公共管理政府治理模式

澳大利亚学者休斯提出新公共管理政府治理模式。此模式认为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现在正在逐步转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政府治理模式。

(2)企业化政府治理模式

美国学者在奥斯本和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一书中用“企业化政府”一词来形容正在形成的政府治理新模式。企业化政府最显著的特性就是其是具有催化的作用,而并没有直接的作用;社区拥有,授权而不是服务;且是具备强大的竞争能力的,将竞争机制放到具体的社会服务当中去;具有历史使命感;重视办事效率,根据实际效果来进行拨款;受顾客驱使,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分权,从等级制到参与协作;将市场作为主要的导向,利用市场自身地强大力量来进行改革和升级。

(3)费利耶的治理模式

英国学者费利耶则提出,现代西方政府治理模式和以往的政府治理模式是完全不相同的,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第一种就是效率驱动型政府治理模式。此模式是把私人部门管理即工商部门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引到了社会公共部门管理当中了。认为公共部门应当和私人的部门一样,要将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为当做工作的核心。第二种则是小型化和分权政府治理模式。此模式是具有这些特征:垂直整合政府治理体系逐步解体,政府治理灵活性不断增强。第三种治理模式就是追求卓越政府治理模式。

(4)政府未来治理模式

美国学者彼得斯提出将来政府的治理模式是有这四个发展趋势:市场化政府治理模式、参与型政府治理模式、灵活型政府治理模式、解制型政府治理模式。

2.国内学者观点

学者商庆军认为,政府治理理论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要解决处理好传统管理理论里面的“委托——代理问题”。要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当做主导,而在具体地操作当中的时候则是要将市场化当做发展的方向,将现代经济学当做理论根据,鼓励政府部门采取私营部门的科学合理地管理模式和竞争制度。学者姚志友指出,虽然民主与权力在逻辑和实践上都是难以相容的,但民主与集权的博弈贯穿于人类不同阶段的政府治理过程。在后工业社会,服务型政府将是政府治理模式的最佳的选择之一。

(三)政府治理模式选择

国内学者对于政府治理是有下述三个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管理型”政府治理模式。此模式是把治理和政府管理当做为同一个概念。主要是站在政府部门的角度去理解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展开社会治理操作的时候,是占据着主导型的关键位置,社会各方面都和政府的工作密切的配合好。第二种则是“公民社会”政府治理模式。此模式认为公民社会不断兴起,权力天平一定会慢慢地往社会领域方向倾倒,社会就会得到更多独立自治的权力。第三种模式就是“合作网络”政府治理模式。此模式认为多种非国家的政府組织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享有广泛的活动空间,他们不可以被当做是国家的附属物存在,而是一个单独存在的社会主体,然后再进行社会自我治理操作。

二、我国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互动的困境

现在这个时代是网络时代,公民在参与政治活动,和政府进行沟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而展开的。而在我国,无论是从政府自身,还是公民社会和网络舆情都存在诸多难题,成为政府治理变革进程中的障碍。

1. 公民社会网络舆情自身的问题

(1)公民社会不成熟,缺乏公民精神

中国国家主义的集权文化根深蒂固,缺乏公民文化和公民精神的传统。近百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和社会都处于深刻变革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于多数西方国家自下而上的变革方式,中国的政府力量在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发挥主导性作用。政府的权威和力量使得在社会范围内调动一切资源发展经济有着西方国家所不敢想象的高效率,但在国家和国民关系上,也延续了历史的传统:国家大于集体大于个人,相当程度上,个人和集体的概念甚至与国家同质化,个人的独立地位和个性被弱化,社会与国家的界限也模糊不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网络舆情自身缺陷

首先,网络舆论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非理性化,这种特征最主要的体现就是网络舆论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情绪化。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人的身份角色都是对开公开的,是受到约束的,所以人们的行为举止都会有所克制。但是,到了网络世界里面,一切都是虚拟的,每个人的身份也都是不明确的,人们的言行都不会受到显著和约束,自我的道德感也会降低,从而就会让自己容易宣泄出各种负面情绪,给自己、他人都带去很大的伤害。

其次,网络舆情和实际地民情、民意存在很大的偏差。在很多情况下,网络舆情未必代表真实的民意。主要表现在几方面:①使用网络和利用网络群体表达观点的群体只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一部分;②网络舆情的虚假性。这主要指网络舆情所包含的信息内容的不真实性。③网络中不同用户的话语权可能并不平等,这主要取决于上网时间和发帖数量,以及个人观点在网络上的受推崇程度,许多人往往不自觉附和这些资深网民或所谓意见领袖的观点。

(3)我国网络舆情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不足

我国实际国情是比较特殊的,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人民群众是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权力意识等核心的特征都很难在网民和网络组织上良好的展现出来。最主要表现是在下述三个方面:

①网络话语权的不平等性更明显。

我国是全世界范围互联网用户人数最多的国家。不过,互联网普及率则处在了一个了非常不平衡的状态。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地区大于比农村地区,高学历者大于地学历者等等。那么。也就导致了我国普通民众网络政治参与度非常不均衡,网络话语权有着极为突出的不公平的特性。

②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因素更突出。

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地转型时期。这个时候,社会整体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迅速提升。可是目前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现象也极大地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在面对这些矛盾、冲突却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人们就会将内心的不满、愤懑都宣泄到网络世界。

③网络舆情畸形繁荣。

我国的互联网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很多方面的数据都是站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可是单独从表面来看,我国网络发展空前繁荣。只有是网络上有什么热点问题,广大网民们都会迅速做出反应,积极地进行讨论和转发。可是,对于网络舆情的过于重视和关注也就会致使体制内沟通渠道和模式无法收到重视,进而就会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情况中。

2.政府现存问题

(1)政府执政理念和思维的转变困难

我国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沟通不畅,上情难以下达、下情难以上达的情况普遍出现,致使中国广泛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中歪曲政策原旨意的现象。我国党政机构不管是职能设计,还是人员配置,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除继续解决机构设置过多、职责分工过细、权责脱节等问题之外,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对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进行合理地地分配和调整,机构和人员结构也要不断地进行优化和调整。

(2)缺乏与公民互动的有效机制

政府既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同时也是公共利益的服务者。政府如果是想要讓公民接受、认同其执政观念和管理理念,就要采取一些有利地措施和公民进行有效地互动,而另一方面公民如果是想要让政府采纳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对自身利益有关的政策、措施,也要积极地和政府部门进行互动。在二者之间必须构建其一个有效且高效的沟通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各个政治主体既可以充分彻底地表达自己意见以及要求,同时,也能够尊重对方合法地权利。

三、我国网络舆情治理途径与建议

网络舆情治理途径主要是有两个大的类型,第一种是刚性治理政策,另一种则是柔性治理政策。具体来说,政府与网络舆情主体的合作治理模型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根据网络舆情的不同性质适用不同的治理方式和途径

网络舆情和政府治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在面对不同网络舆情的时候,政府所持有的治理态度也是各不相同的。按照网络舆情自身的重要程度可以分成重要的网络舆情以及普通的网络舆情。对于重要的网络舆情,就要特别管关注,因为这些网络舆情会给事件的发展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引导社会大众的看法和意见。所以,政府一定要高度关注此类重点网络舆情,并且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分析。而对于普通的网络舆情,则可以适当放宽限制,做好实时监控工作即可。

2. 根据网络舆情事件的不同阶段对网络舆情采取相应的治理态度和途径

根据网络舆情事件自身发展规律可以将其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潜伏阶段,爆发阶段,延续阶段以及恢复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网络舆情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表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在某些角度上来分析,网络舆情和网络舆情事件之间是存在有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动态发展的关系。基于二者之间的这种动态、互动的关系,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就要按照其具体所处的发展这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要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

3. 根据网络舆情内容的倾向性,可将其分为积极理性的网络舆情(良性)和消极非理性(非良性)的网络舆情

积极、正面、客观、理性的网络舆情其实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真实地想法的表达,而且还是公民精神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在这当中其实是包含有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和意见的。对于这些良性的舆情,政府应当进行积极地引导和鼓舞,让这些舆情事件发挥出正面的影响作用,赋予网络舆情相对宽松的自治空间,为其创造通畅的表达渠道和其他表达条件并与其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共同参与到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理中,而非过分管控和干预。

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如果只是单独靠政府是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的,是还需要社会各界都广泛参与进来,展开共同治理。当然,在这个治理过程当中,政府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应当发挥出最大的主导作用的,而社会力量则是要进行辅助。只有二者进行合作才可以进行有效地网络舆情治理。

参考文献:

[1]政务新媒体应用热的冷思考,《青年记者》

[2]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以微博为例, 《中国成人教育》

[3]新闻应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析,《理论学刊》

[4]网络新闻发布会的应用 研究——从危机传播视角分析,《青年记者》

[5]“拟态环境”困局:新媒体下基层干部的挑战与应对之策,《领导科学》

[6]政府重大决策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探析,《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猜你喜欢

网络治理网络社会政府治理
习近平网络治理思想探析
网络治理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网络治理视阈下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浅析创新社会治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运动式治理常规化的特征、原因及其后果
我国小产权房面临的现实困境
论网络社会舆论场的属性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