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展区”理论视角下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2020-05-26税青
税青
摘要:课堂提问的设计与质量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普遍的英语基础现实状况和学习特点,本文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提问策略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独立学院;提问策略
Abstract:The design and quality of classroom questioning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the goals of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we aim to explore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by optimizing teachers questioning strategies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s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ndependent College; Questioning Strategies
自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 1896—1934)前瞻性地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以来,最近20年,在此框架下,关于泛“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有不少项次的成果,从大学到中小学各个层阶的英语教学都有涉及。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相关研究,虽然较少,但亦有学者涉猎。非常遗憾地是,有针对性的关于独立学院(三本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优化措施却鲜有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将围绕该问题,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教师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的提问策略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内涵
上个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 1896—1934)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最近发展区”又称为“潜势发展区”,该理论最初成功论证了儿童在教育成长过程中“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即“当下实际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是“最近发展区”[1]。维果茨基进一步主张,对于教育者而言,在设计其教学环节和任务的时候,要恰当地突破其“当下实际水平”,跨越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区间,走在学习者发展的前面。教师在“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的时候,其难度要求既要恰当高于学生已有能力,又要在其极限能力范畴以内。同时,任务设计必须内生了教师的指导设计,具有方向指引和阶梯搭建的作用。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术语里,称之为“支架”(Scaffolding)。需要指出的是,针对特定群体里的每一个对象而言,“最近发展区”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区”,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并非一味追求其难度跨越性(Difficulty Span),而是要充分考虑难度曲线的合理性(Difficulty Curve)和学生在不断进步前提下对于任务难度的持续可接受性(Continuum of Capacity)。因此,“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泛大学英语教学下特定能力基础的学生群体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可能。
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独立学院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一个大学英语教学班通常由两个行政班构成,人数规模约在60-70人(全国同类院校亦趋同)。以本校2018级软件工程某教学班为例,入校时高中英语基础在及格线以下的占60%以上(各系科各专业不同,比例会有所差异)。在教材使用上,本校使用的是《大学英语(全新版)系列教程》 该教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从全国各重点本科院校到独立学院都有广泛使用。笔者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以纲为本”挖掘使用教材内容和教材已有问题设置这一点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对于教材问题设置的机械照搬,其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我们特定能力基础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未能使用更好的提问策略来帮助学生实现教材问题设置意图到达的能力目标。在“综合教程”的使用上存在該问题,在其配套系列教程,如“听说教程”,“阅读教程”等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同样存在此问题。因此,有效改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对于提高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优化措施
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发展为改变二元对立的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模式(Teacher-Centered Approach)和以学生为主导模式(Student-Centered Approach)提供了理论空间。对于优化改善大学英语课堂,尤其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师提问策略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问题难度的融合性梯度特征
英语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之初,必须要充分考虑问题设计的阶梯度。而不能一味最求问题设计的高度和创新度,从而忽视了是否该问题设计超出了具备特定能力基础特征的独立学院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某单元课后习题有一篇关于美国“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文章,有教师对学生提问:“常春藤盟校各校有何特点,继续求学你希望就读哪所学校?”类似的问题设计就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学生在能力,认知,愿望以及该问题可能涉及到的英文词汇表达难度上的现实情况,没有立足于“最近发展区”去围绕设计问题。教师在问题设计上所应起到的“脚手架(支架)”(Scaffolding)作用,没有得以体现。重要的是,超出学生能力,认知,愿望的问题设计,不仅“技术上”未能起到“支架”作用,对于学生情感支架的搭建也有一定程度的伤害,更加不利于后续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展开。
(二)提问语篇模式的优化
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式离不开特点的语篇模式。传统上该模式主要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学生回答”。如果在“学生回答问题”这一环节,仅仅是让学生做陈述,而教师只是在一旁聆听,那么,“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所提到的“支架”作用在这一环节事实上就缺位。因此,教师在不打断和影响学生问题回答连续性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有简练的语言或情感介入,起到肯定,引导,启发的作用。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带着积极探索的情绪主动进入到“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环节上。两个环节间无形中就起到了很好的“支架”作用。以此为拓展,基于我们学生的能力基础,“三段模式”亦可以发展成“六段模式”,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追问—学生再次回答—教师反馈—学生反思[3]。
我们过往一般认为,Wh-问题,即由“What”, “Why”,“How”等疑问词开头的问题,似乎是更高级的提问方式,因为这会使得学生在内容输出上更加丰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定的英语能力基础,大量这样的提问方式会使得学生陷入“表达欲望十分强烈”而“输入能力严重不足”的困境。因此,Yes/No问题的恰当合理使用,转化交替使用,事实上同样起到了“支架”作用,形成一种梯度,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步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响应度。
(三)反馈形式的多样化
纠错性反馈,是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常见形式。限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外语能力基础,学生在课堂的问题回答,尤其是口语表达类的问题回答,必然出现更多语言错误。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纠正这些语言错误,会对学生二语习得的自然进程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既不利于“情感支架”的搭建,也不利于问题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对此类错误也应给予一定正向性反馈,即对于同一学生或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两次错误,教师应首先立足于分析阐明两次错误回答相对于正确答案的进步性,由此建立梯度或搭建出支架,而非直接否定或肯定或单一给出答案。
四.结语
通过论述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的现实状况并对当下英语课堂提问现状做出进一步分析,本文在“最近发展區”理论框架下,对优化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虽然从难度梯度,语篇模式,反馈形式等几个方面能有效改善课堂质量,但亦可能存在潜在衍生问题,比如,三段式演进为六段式的语篇模式以及新的反馈形式是否能可能降低课堂效率?这些可能性需要在后续的进一步研究中作论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Vygotsky,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王书艳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J). 2019,(6)41-47
[3]黄丽敏,苏秋萍 1985-2019年国内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研究综述(J). 教育现代化,2019,6(73)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