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农村小学的荒地价值
2020-05-26尹冰
尹冰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校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与科学有关的资源,让校园成为科学学习的大课堂。龙洲完全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明照乡龙洲村。学校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为目标,有效利用农村资源,建设种植基地,开发种植校本课程,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辐射、融合多学科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校园里的一块荒地由此变得“神奇”起来。
有效利用学校闲置荒地
如何利用好学校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踐探究的基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是学校一直希望解决的问题。我发现学校教学楼后有一块一百多平方米的荒地,既浪费资源,又不美观,我思考着:能不能对其加以改造与利用,为学生搭建一个种植基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呢?经过与校长沟通,获得了他的大力支持后,我便开始对荒地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但是将一片寸草难生的荒地改良成种植基地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块荒地的土壤板结非常严重,学生用锄头都挖不动,于是,我和其他男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将荒地进行开垦,汗水浇灌了这片土地,但是依旧改变不了这块地的土质。有的教师想到将开辟的地换土,或购买各种土壤改良物质,可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成本过高。
我不甘于计划开始的第一步就夭折,经过多方了解,发现当地有许多蘑菇的种植户,他们种完蘑菇后的废料经过发酵后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机肥料,能够改良土壤的板结状况。我立刻联系蘑菇种植户,对方听说学校要用,主动用三轮车运来了几车废料。我组织学生将种蘑菇的废料均匀地播撒到种植基地,然后组织男教师重新翻土,让废料混合在土壤里,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土壤开始变得肥沃与疏松。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圆满解决了土壤板结和贫瘠的问题。
积极开发种植校本课程
如何利用种植基地开展科学教学呢?经过多方面调研,我决定开发校本课程,以课程的形式来推动校园种植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令人惊喜的是,大部分学生都乐于参与种植活动。在我的带领下,学校成立了龙洲小学种植社团,每周利用校本课时间,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种植活动,比如研究怎样播种,怎样促进种子的发芽,怎样栽苗、除草、施肥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将科学课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还收获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比如在选种的时候,学生学会了观察种子、解剖种子、认识种子的结构、分辨好种子与坏种子等。他们对自己亲手栽种下去的植物倍加呵护,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积极学习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种植技术,并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在校园种植基地里进行实践与验证。
记得有一次,学到植物生长的条件时,学生竟然主动和我商量能否利用校园的种植基地进行对比实验。于是,我带领学生选择了两块菜地种植同样的蔬菜,一块菜地每天傍晚浇一次水,另一块菜地不浇水。持续两个星期后,学生发现每天浇水的菜地蔬菜生长得更好,从而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的结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结论,远比教师传授或者看书得到的结论要深刻得多,他们的科学观念、态度、探究能力等也得到了提升。
提高种植园科技含量
随着校园种植的探索初见成效,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学校没有人照顾菜地,遇到高温天气连续曝晒,农作物受到的影响较大,甚至有一些刚栽种的农作物过了一个周末就死掉了,学生的心情因此很低落,我也为此苦恼了一段时间。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各级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主张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于此,在校长的支持下,我开始致力于将校园种植基地进行升级,目标是打造成一个现代化技术种植基地。起初,我找到几家专业公司,可对方的报价最低都是十几万,虽然学校愿意支持,但是农村学校没有那么多经费。我并没有放弃,和学生一起开始查找资料,了解现代化技术种植,参观当地专业的现代化技术种植基地,认真研究他们的技术,然后在网上购买配件,自己动手改造校园的种植基地。
经过多方比较,学校花费几千元在网上购买了一套自动喷灌系统,然后配上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土壤EC值传感器、水用电磁阀、文丘里施肥器等。这套系统可以安装在手机或者电脑上,能够实时读取各个传感器的数据,并且设定好对应阈值,当数据低于或高于对应阈值则自动开关水用电磁阀,实现自动浇水或者施肥。接着,我买来一些水管、喷头和网络摄像头,开始了对校园种植基地的改造。
改造过程虽然辛苦,但最终实现了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在手机上管理学校菜地,可以远程观察蔬菜生长情况,可以测量土壤的水分、土壤EC值、空气温湿度,并实现自动浇水或者施肥等,使学生体验到现代技术种植的快乐,同时也解决了因假期不能护理菜地的难题。
于是,我在校本课程中又增加了对小学校园现代化技术种植的研究。现在的农村孩子,将来可能是农村现代化技术种植的主力军,他们现代化技术种植能力的高低,有可能决定着未来新农村现代化技术种植大军的能力水平,他们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也表现出他们科学核心素养的高低。通过小学校园开展现代化技术种植的研究,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现代农业种植,在掌握农业种植知识的同时,提高现代农业种植的能力,还可以进行更多农业种植活动的实践。
如学生再次研究植物生长的条件时,他们发现结合现代化技术种植,利用传感器可以精准地测量出菜地的水分情况。学生不再是只满足探究植物的生长是否需要水,而是进一步探究某一植物需要多少水分最适宜生长。通过研究,学生发现不同的植物所需要的最适宜的水分会有所不同。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了解现代化技术种植,掌握基本的现代化技术种植。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网络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我还在网站创建了一个“龙洲小学种植空间”。学生在空间里交流种植的话题,将自己种的菜如何施肥、管理等方法整理成文章发布到空间里。学校则将学生发布的文章,制作成带二维码的牌子,放在对应的菜地里。互联网让教育在时空上得到了延伸,“龙洲小学种植空间”的建设让学生得到了不一样的锻炼与收获,学生科学种植水平以及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都得到快速提升,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也帮助教师积累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科学概念与应用在现代化技术种植课程的实践中能得到真正地体现,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促进多学科课程融合
校园现代化种植基地的建设,有效拓展了科学教学资源,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科学兴趣,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教学资源,促进了学校学科融合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以种植基地为纽带,进行了多学科课程的融合,使得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科学课上有关植物教学的一些实验,可以直接在菜地开展;美术老师带领学生到菜地写生,近距离观察瓜果、蔬菜,针对植物的结构进行绘画教学,锻炼其绘画能力;语文老师让学生到菜地进行观察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数学老师让学生实地测量,并计算菜地的面积、产量;信息技术老师引导学生整合信息化数据,培养他们从网上获取并整理相关信息的能力等。
学校还开展了种植作文写作比赛,大量的实践经历使得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更加真实,优秀的作品被学校收录制成了作文集,有的还在市里的科学小论文比赛中获奖。“龙洲小学种植空間”还让更多中小学生通过网络看到种植基地的开展情况。
此外,学校获得了多项优秀集体奖,并多次在当地教育局组织的科学种植活动交流会中分享与交流融合课程的经验。
种植成果网络售卖
春来秋往,寒暑交替。当利用现代化技术种植克服了校园种植路上的种种问题后,学校的现代化技术种植基地迎来了满满的收获。每逢收获时节,我会带领学生到菜地采摘各种蔬菜,由学校提供肉类、蛋类,在校园内开展“厨艺大展示”活动,让学生品尝着自己种的菜。他们不仅学会了种菜,还学习了炒菜,体会到餐桌上的食物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粮食,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实践体验,我又带领他们开展蔬菜销售的探索研究。我先让学生了解自家种植的蔬菜是怎么售卖的,他们发现家里种的蔬菜都是提前采摘好,再到集市上售卖,当天没卖完的蔬菜只能拿回家自己吃,吃不完的就拿去喂鸡、喂猪。体验过种植的辛苦,学生都觉得这样太浪费了,经过交流讨论,大家想到了网上售卖。先将蔬菜在网店上提前售出,再去菜地里采摘送货,这样既保证让顾客拿到最新鲜的蔬菜,又不会因为采摘过多导致浪费。于是,我为学生创办了一家网店,叫作“龙洲小学菜铺”,将成熟的蔬菜挂在网上进行预售,短短几天时间,各种蔬菜被抢购一空。一个学期下来,通过网络售卖可以收获几百元,这让学生惊喜不已。
此后,学生常常利用中午时间到基地采摘蔬菜,进行分装,放学后由教师带领,充当“快递小哥”挨家挨户送菜。真实的职业体验让学生既兴奋又忐忑,他们羞涩地将菜送到“顾客”手上,并说一句“叔叔、阿姨,您的菜送到了”,这一过程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我利用卖菜赚来的钱,带领学生买来了山楂,给全校师生做起了冰糖葫芦、糖炒山楂。新的售卖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创新带来的改变,进一步真实地体验到科技的魅力。
科学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还应该延伸到课堂外。许多发达国家、地区的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到农场进行实践学习比,我校虽然是中部地区的农村小学,但能坚持利用校园和周边的资源,给学生带来现代化技术种植课程。我们希望能跟上先进教育的步伐,通过这样的活动与课程,让学生从小种下学习科学的种子,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核心素养,同时也能给校园里增添一份温馨,让他们从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会辛勤劳动,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龙洲完全小学的现代化技术种植基地,被评为所在市的信息化试点项目,而且成功立项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实现龙洲完全小学省级课题研究的零突破。相信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能让龙洲完全小学的现代化技术种植基地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让学生能进一步明确如何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