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解读的常见误区与应对

2020-05-26许刚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2期
关键词:本课课程标准科学

许刚

新编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自正式启用以来,得到了广大科学教师的认可,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但是,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错误的解读。误读教材的表现有很多,大致有忽视分段设计、不解编写意图、不明教材风格等。

忽视分段设计

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按照国际上学习进阶研究成果分段设计,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理解,循序渐进、螺旋式发展。如果忽视分段设计,就会导致课堂教学远远偏离相应的课程目标。

1.课例《4.金属》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学习内容“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1.2)”的低年段学习目标,即“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本课的科学知识目标是知道金属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具有金属光泽、可延展等。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師单纯从课题上做文章,发散、拓展诸多与金属相关的知识目标,例如知道金属容易传热、容易导电等。而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分别是《课程标准》学习内容“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1.2)”的中年段和高年段的学习目标,“知道某些材料容易导电”是学习内容“有的材料容易导电,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6.4.2)”的中年段学习目标。

在本课科学探究目标某些要素的定位上也产生过较大的争议,即低年段是否需要系统进行对比实验。有的教师认为有关对比实验的要求,在低年段没有必要告诉学生,而有的教师更倾向于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按照对比实验的要求一步步去做。对于这场争论孰对孰错,我们不难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答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目标“得出结论”这一要素,低年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由此可见,只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就能够达成本课科学探究目标对此要素的要求,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训练。

2.课例《5.太阳的光和热》

在本课“感受太阳的光和热”的探究活动中,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用手分别触摸感受背阴处、阳光下墙壁的温度,触摸感受阳光晒之前和晒之后更多物体的温度,学生通过切身体验,体会到了太阳的热,知道太阳可以发热。

对于此活动的设计,有些教师存在不同意见,认为感受太阳的热应该使用温度计去精确测量,用数据说话更加科学、更加具有说服力。

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低年段的学习内容,而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温度,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则是《课程标准》物质科学领域学习内容“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1.1)”中年段的学习目标。因此,如果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涉及温度计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3.课例《6.太阳和生活》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可以涉及但不需要过多探讨太阳能的利用,更不能在太阳能的利用上大做文章。关于太阳能的相关知识,在《课程标准》学习内容“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15.2)”高年段学习目标中会做专项研究。

4.课例《7.春夏秋冬》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不可以把重点放在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等相关内容上,原因是:在《课程标准》生命科学领域学习内容“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9.2)”中年段学习目标中会做专项研究。

不解编写意图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精选科学探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所选择的探究主题对应《课程标准》中的主要概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是发挥教材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指引作用的前提。

1.课例《3.塑料》

不解编写意图还表现在对《课程标准》的误读上。《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是对相应学习内容全学段的整体建议,不是单独针对某个学段的建议,所以采纳活动建议时需要对照各学段学习目标,做到活动建议和学习目标相匹配。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学习内容“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1.2)”低年段的学习目标,即“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针对该学习内容,《课程标准》中给出了以下活动建议:说一说周围用塑料制成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杯、塑料积木和塑料吸管等,比较一下它们的透明程度,谈一谈这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有的教师在此活动建议的启发下,在本课的教学中增加了研究塑料透明程度的活动,认为找到了依据。这是对《课程标准》内容的误读,假如这样处理的话,问题就来了:描述某些材料的透明程度是该学习内容所对应的中年段的学习目标,不是低年段的学习目标,教材在中年段会以其他材料为载体探究材料的透明程度等性能。

2.课例《7.春夏秋冬》

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景物或者结合生活经验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本活动的编写意图,把一年中人们活动和动植物的变化也放在本环节处理,就会导致本活动的指向性不明确,且与后面两个探究活动重复,整节课的处理就会杂乱无章。

3.课例《13.我们的衣服》

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做衣服的天然材料来自哪里”,考虑到教材内容呈现方式体现活动性和生动性,教材设计了让学生用搓一搓、捻一捻、拆一拆的方法感受不同材料材质特征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切身体验,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对做衣服的材料进行大胆猜想和阐述,交流做衣服可能用到的天然材料。

有的教师是这样理解活动的编写意图:将棉条和毛线放在一起来研究,目的是让学生在棉花和毛线之间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认识到材料不同,其性能也千差万别,用不同材料做成的衣服等成品也会性能各异。“观察材料的性能”是《课程标准》物质科学领域学习内容“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1.2)”高年段的学习目标。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理解就是不能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结果,失去了原本赋予此活动的意义。

不明教材风格

新编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有区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独特设计风格,在教材中融入多种探究元素,设置不同功能模块。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弄明白各个探究元素的处理方式,明确不同模块的价值功能。

1.活动准备的设计

活动准备环节是学生在课前根据本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有关准备的活动过程,内容以准备活动材料和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为主,同时还有方法、心理等方面的准备,是课内探究的热身运动,不是将课上的探究活动提到课前。

活动准备的材料以学生身边容易获取、成本低的相关材料为主,教材中提供的活动准备材料仅是一个提示,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局限于这些材料,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准备。

2.探究技能显性化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材专门设置了探究技能系列作为教材的辅线,并且以显性化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

教材呈现的探究技能是融入探究活动中的,不用单独设计活动,要潜移默化地发挥探究技能元素对明晰探究概念、增加探究认识、培养探究技能、获得探究方法的促进作用。

3.内容具有弹性

为了既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也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其创造性,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教材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前提,精选了一部分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图片或活动,只是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基本的依据。在教材的使用上,不能仅仅看图说话,不能就教材教教材。科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做适切性的处理加工。

科学教师在解读教材中还经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偏离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关注科学知识,也要关注科学素养的其他方面,注重各方面目标的整合与平衡。特别是在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的处理上,应当有所侧重,不可强拉硬拽,贪多求全,脱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涵盖课程目标的4个方面,更不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涉及科学探究目标的8个要素,科学态度目标的4个纬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的3个方面。科学教师要整体把握课程目标,知道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学段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准确定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本课课程标准科学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科学拔牙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