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20-05-26简玲珊
简玲珊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观察常常不够深刻,且具有片面性,不够客观,缺乏耐心和持续性,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
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准备材料
学生的课堂观察活动与教师准备的材料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让他们更好地开展观察学习活动。
在准备三年级上册《蚂蚁》一课的材料时,为更方便观察蚂蚁,教师可制作能长时间观察蚂蚁的容器——将矿泉水瓶的瓶盖去掉,再用橡皮筋绑上一层厚纱布,这样就准备好了观察蚂蚁的“利器”(普通的昆虫饲养盒因为盖子不透气,时间一长蚂蚁就会死掉)。
通常所见的小蚂蚁身体长度约为4毫米,仅通过肉眼很难观察到它的身体结构,即使用放大镜也难以看清。体型较大的蚂蚁,身体长度约为12毫米,更方便学生观察,但是大蚂蚁行动很快,难以捕捉。利用蚂蚁喜欢甜食的特性,可以将白糖撒在大蚂蚁出没的草坪上,引来了大蚂蚁后不必直接用手去抓,而是将矿泉水瓶倒扣在蚂蚁上,待它爬到矿泉水瓶的底部,再将纱布绑好。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透明的矿泉水瓶长时间观察蚂蚁了。
观察蚂蚁时,两位同学共用一份材料,包括一个矿泉水瓶和一个放大镜,目的是让他们一起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有所讨论,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明确观察目的,指导观察方法
学生上科学课最喜欢的就是接触新鲜的材料、做有趣的科学实验,但是也常常被这些新鲜和好奇“蒙蔽双眼”,找不准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前,教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以及指导观察的方法尤为关键。如观察蚯蚓时,教师先讲明本节课的观察目的,让学生有的放矢;再引导他们回顾上节课《蚂蚁》中学到的观察方法:用感官观察,有序地观察,用工具观察;最后再放手讓学生自己观察。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他们建构新的概念,并在前一节课已经学习观察技能的基础上在本节课再次强化。整个观察过程中,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掌握了观察方法,使得观察活动井然有序。学生观察完蚯蚓身体结构后,再来观察它的活动,如蚯蚓身体是环节的,环节的作用是什么?与它的爬行有何联系?逐步训练学生认识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巧用观察记录,形成科学概念
记录是学习的痕迹,是学生是否真正发生学习的直接证明材料之一。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验记录、观察记录,要通过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对应的措施。记录有很多形式,如表格、文字、画图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记录方式。
以《蚂蚁》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两个大格子,观察前将印象中的蚂蚁画在上面的格子里,画完后小组内交流,看看大家画的是否一致,引出学生的前概念,提出问题“谁画的蚂蚁是正确的”,为开展观察提供内驱力。在观察蚂蚁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蚂蚁的身体结构画在下面的格子里,通过观察、对比,大部分学生会发现之前所画蚂蚁的身体结构是不对的,有效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的前概念。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完成表格,教师根据表格的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