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实录与评析

2020-05-26兰瑶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2期
关键词:触角评析蜗牛

兰瑶

《观察一种动物》是《动物》单元中的一课,是在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集中对某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我们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对身边常见的蜗牛进行观察。在对蜗牛的观察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指向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从肉眼到使用工具、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有效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的习惯和方法,并在指导观察中适时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帮助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通过对蜗牛的观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动物的兴趣,为后续喂养动物并给动物建个“家”作铺垫。

通过课前问卷及访问得知,一年级的学生都见过蜗牛,知道蜗牛有壳、比较软、会爬、喜欢吃菜叶等,但对其身体结构不清楚,没有认真地对蜗牛进行过观察,他们更多的是对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有些学生对它的柔软、蠕动爬行的样子感到害怕,不敢触碰。因此,细致地观察,充分地表达观察到的信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开展观察活动时,教师要对学生提供指导,不仅要调动他们多感官地观察,还要指导他们有顺序地观察,从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到观察蜗牛的运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在认识中建构,在建构中提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儿歌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可爱的动物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它,请看大屏幕!(播放音频:《蜗牛与黄鹂鸟》)这个小朋友有点害羞,在跟大家捉迷藏呢!它还不肯出来,那你们先猜一猜,它是谁?

生:我觉得是蜗牛。

生:我也认为是蜗牛。

师:你们都觉得它是蜗牛吗?为什么说它是蜗牛?

生:因为只有蜗牛才背着重重的壳。

生:蜗牛也爬得很慢。

师:对啦,这个可爱的动物朋友的确就是蜗牛。

(2)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它是蜗牛,你们见过蜗牛吗?在哪里见过?

生:我在墙边上见过蜗牛。

生:我在植物的叶子上见过。

生:有一天下雨后我见过蜗牛。

师:看来,蜗牛其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评析:教师通过儿歌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猜测动物名字,導入本课观察的对象——蜗牛。通过交流蜗牛的生活环境,认识到动物要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

2.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1)探究蜗牛的壳

师:刚才你们说“蜗牛背着重重的壳”,蜗牛的壳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请大家取出笔和纸,看谁画得又好又快!

(学生画蜗牛的壳,教师拍照上传,通过大小屏互动。)

师:看来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蜗牛的壳真的跟你画的一样吗?老师今天也把蜗牛带到了教室里,待会儿请小组长先把蜗牛盒拿出来,打开盖子,但不要把蜗牛拿出来,然后静静地观察,看谁发现得最多。

(学生分组观察。)

师:大家观察得这么仔细,肯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谁来说说看?

生:壳上面有点状花纹。

生:壳是一圈一圈的,上面很尖。

生:蜗牛的样子像棒棒糖。

生:蜗牛像海螺。

生:蜗牛的壳有点硬。

师:你们很会观察。回想一下,你刚才观察到的蜗牛壳和我们画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下面请大家迅速地改一改,把它画得更好,然后贴到黑板上。

评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不善于做复杂的记录,绘画是简单有效的记录方法。画记忆中蜗牛的壳,然后实际观察、交流及再画,能有效促进他们前概念的转变,也为后面细致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做好了准备。

(2)探究蜗牛的身体

师:关于蜗牛的壳有这么多发现,蜗牛的身体又是什么样子?我们继续观察。怎样观察呢?把盖子打开,用手轻轻捏住它的壳,拿出来。蜗牛是非常温顺的小动物,它不会伤害我们(把蜗牛放在自己手臂上)。看不清楚的可以借助放大镜,认真仔细地观察,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新奇的发现。

评析:一年级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指导很重要,学生通过多感官有序地观察,会获得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从而了解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这里“很温顺”“放在手臂上”的举动,非常必要,消除了学生对蜗牛的畏惧感,增强了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敢于去亲近蜗牛,为后续的观察活动奠定了基础。

师:现在,请组长把蜗牛放进盒子里,盖好盖子。刚才我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说看,你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生:我发现了它的触须。

师:你发现触须在哪里?上来指一指。

(学生上台指着两根长触角。)

师:你们说的触须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的触须一碰就缩进去了。

生:我补充,有时候整个身体都缩进壳里面去了。

师:怎样缩进去的?我们来模仿一下,同学们自己来当一只小蜗牛吧,伸出你们的小手当作触须,我碰碰你左手(学生演示缩进去)。他这样做对吗?

生:他做得不对,应该是缩左边的。

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再来一次,现在我要碰碰你的右手。

(学生演示。)

师:真不错,大家都是聪明的“小蜗牛”。刚才大家说的触须,准确名称应该叫触角。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了蜗牛的眼睛。

师:哪里有眼睛?

生:在触角的上面。

师:凭什么说是眼睛?

生:因为用小棒一碰它就躲开。

生:我们组用放大镜观察了,触角顶上有个黑点,圆溜溜的。

生:仔细看有个洞,和我们的眼睛一样。

生:我们还发现了蜗牛的嘴。

师:在哪里,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在短触角的下方,因为我看见有一条小口子。

生:我们还发现它一动一动的。

生:我们反对,我们认为蜗牛的嘴在蜗牛的壳和身体挨着的那个部位,那里有个洞。

师:有没有好办法证明呢?

生:我们给它一点食物就可以了。

师:这个办法可行,我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见小蜗牛吃菜叶了吗?

生:我们组看见了,是触角下面。

生:我们组没有看见。

生:我们组也没有看见,它不吃。

师:怎么不吃呢?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是它不饿,或者累了。

生:也可能是它很害怕。

生:可能是光线太亮了。

师:大家说的对不对呢?回去后继续观察研究。

评析:这里教师很好地抓住了在寻求证据中产生的“蜗牛怎么不吃菜叶”这一生成。学生有很多好的想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现场实验,但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去探究,让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师:其实,我前几天也在家喂养了蜗牛,还拍了一段蜗牛吃东西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小视频:蜗牛吃菜叶。)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看见蜗牛吃菜叶的样子,触角下面的确就是它的嘴。

师:在科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口。我们观察了蜗牛的触角、眼睛,还有口。刚才有个同学说,蜗牛会爬,它是用哪个部位爬的呢?

(学生上台指出来。)

师:你们猜一猜这个部位是什么?

生:是蜗牛的脚。

师:大家想不想见识它走路的本领?请组长把蜗牛取出,分别放在塑料板、树枝和线上,再静静地观察。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取出蜗牛,观察蜗牛运动。教师指导观察,拍视频上传。)

评析:教师多次使用视频教学,合理地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捕捉到了有效证据,增强了可视性,为学生充分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师:来说说你们的观察发现。

生:蜗牛爬行时身体吸住物体,触角探一探后,身体往前慢慢地蠕动,再把触角探一探,再往前蠕动。

生:树枝上的蜗牛是裹着树枝前进的,把树枝竖起来蜗牛不会掉下来,还会往前爬,很稳。

生:它在玻璃上身体伸得很开,也爬得很慢,爬过后有黏液。

生:把玻璃竖起来,蜗牛也不掉下来。

生:在玻璃上爬时,吸得很紧,我们用手向上提蜗牛的壳还提不动。

生:我们发现蜗牛在线上也能爬。

生:在線上爬时,它的身体紧紧地裹住线。

师:看来蜗牛的爬行本领很大,为什么这么大呢?

生:可能是蜗牛的脚很软。

生:应该与黏液也有关。

生:还可能与脚的形状有关。

师:你们不仅知道了蜗牛的脚,而且发现它爬行的本领很大,为你们点赞。在科学上我们把蜗牛的脚叫腹足。

评析:通过观察,学生认识了蜗牛的触角、眼睛等身体部位。教师利用小实验、小视频进行验证或补充,让学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有关蜗牛身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信息。

3.模型建构,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真观察了蜗牛,你们能把它的样子画或拼出来吗?请一组同学上台拼一拼,并把它身体部位和名称联系起来。其他同学请拿出活动记录单,根据我们今天的观察,在壳的下面把蜗牛的身体画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拍照上传展示。)

师:你们觉得这些拼得或者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拼得有点问题,口太下了点。

生:我觉得第一幅画好,第二幅画的触角太长了。

生:我觉得第四幅画的腹足有点小。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建议吗?请你们再修改一次。

(学生修改。)

师:现在怎么样?

生:很好了。

师:(出示小盒子的蜗牛)上面拼的蜗牛和盒子中的蜗牛一样吗?

生:还有不一样的。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盒子里的蜗牛是有生命的,而画的不能动,没有生命。

师:既然蜗牛是有生命的,现在观察完了,你们打算把这些蜗牛怎么办?

生:把蜗牛放到校园里。

生:放到草地上、树丛中。

师:好,那就请各小组同学跟着组长去把小蜗牛送回家,送回大自然的怀抱去!

评析:学生通过拼接或绘画完整的蜗牛图,并在评价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修改,完善并加深了对蜗牛结构特征的了解。课后教师让学生把蜗牛“送回家”,与课前学生交流蜗牛的生活环境相呼应,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  评

1.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本节课在设计前,教师认真进行学情分析,做到了以学定标。如在了解到有些学生对它的柔软、蠕动爬行的样子有些害怕时,确定了“不再怕蜗牛” 的目标。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接触蜗牛时教师用语言“蜗牛是非常温顺的小动物,它不会伤害我们”,接着用行动“教师把蜗牛放在自己手臂上”来引导学生消除心中的顾虑,主动去亲近蜗牛,进而深入地去探究。

2.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本课的教学情境创设真实有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征。教师从倾听学生最熟悉的儿歌、观看最喜欢的动画片入手,激发兴趣,引出探究主体。

课中巧妙地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如通过大小屏互动将学生的记录或观察实时展现,或引起了矛盾冲突,激起探究欲望,或直观再现,丰富感知信息。通过及时补充预先录制的视频,让学生从中寻找证据,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因为有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多感官、多方面地获取信息,所以他们的交流非常充分。教师也能顺势而为,让学生真正地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很好地把动手、动脑、动口有机结合起来。

3.灵巧建构科学概念

本课中,科学概念都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自主建构起来的。如蜗牛是有生命的,教师以“上面拼的蜗牛和盒子中的蜗牛一样吗?”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辨别,没有牵引的现象,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概念的建构。教师引导学生对蜗牛外形的认识,从壳开始,最后整体拼接出一幅完整的图片,整个过程从直观到抽象,从动态到静态,从局部到整体,使学生的认知一步步发展,探究一步步深入,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

猜你喜欢

触角评析蜗牛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蜗牛
步行街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蜗牛的触角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