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洼里秧歌历史渊源

2020-05-26赵敏慧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花鼓

赵敏慧

摘要:洼里秧歌是由我国古代南方传入山东临清城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集体歌舞艺术,在临清城南一带盛行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被列入山东省聊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将阐述洼里秧歌历史渊源,希望对相关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渊源;洼里秧歌;花鼓;劳动人民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京杭大运河沿岸著名商埠的表述,其中的"临"即为现在的山东省临清市。临清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穿过,其丰富的大运河文化资源,每每为世人所赞叹。临清市尚店镇洼里村始建于唐代,原名为"江家洼"。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江家洼"因为战乱被屠掠一空,江家氏族由此而迁居他处。后来当地居民因为这里地势低洼,故称此为"洼里"。而"洼里秧歌舞"也就是洼里村一重要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一、宋元明清时期

山东省临清市洼里村的秧歌队起源于古代元朝时期江南一带,明末清初逐渐流传发展到了堂邑、临清、冠县、馆陶一带,自此,临清市洼里村逐渐成立"秧歌会""同乐会"。所谓秧歌,原是宋金时期江南乡村农民下田插秧时所唱的歌,后来逐渐演变而成为农民边扭边唱,俗称扭秧歌。南宋统治时期根据记载,花鼓,这主要是由古代农民在农村田地间农耕劳作时所唱,进而发展成的一种民间表演音乐形式;最初人们只有表演男女两人,一人敲着鼓,一人打着锣,边敲打,边演唱歌舞,俗称二人打鼓或花鼓。之后,秧歌与其他花鼓互相交流借鉴,互相消化吸收,渐渐发展形成了一种类似花鼓舞式的秧歌舞。而洼里村的秧歌最早起源于宋朝后期,在元朝末年,江南一带当地农民深受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和暴力剥削,不少江南农民从江南沿着运河北上,一路跟着走,一路跟随演出,随后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北伐,这些擅长舞蹈秧歌的农村民间艺人们全身打扮着装成"梁山将"的舞蹈样式并跟随徐军一路北上,攻下了四大名府;一直至明末清初,这种民间艺术演出形式广泛流传扩大到了现在的山东省临清市尚店乡洼里村、冶庄、廖庄一带,从那时起洼里村就开始成立了各种秧歌演唱会,同乐会,村里人民们称之为"花鼓子秧歌会"。因为临清洼里村插秧歌舞舞蹈是由于从我国南方地区传至山东临清的一种独具一格的民族集体传统歌舞表演艺术,所以,它的许多基本动作都以诸如插秧、拔草等等作为这种舞蹈的基本动作为主要动作。它以载歌载舞的各种表演艺术活动形式充分反映了当今我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边艰苦劳动、边跳舞歌唱的各种生活文化内容,所以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二、抗日战争时期

1943年8月,当时中国八路军济南驻军卫东县,八路军临南大队大队长苏以桂同志为宣传八路军抗日救国,坚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之精神,建议把洼里祖传秧歌会组织起来,宣传八路军抗日政策。在当时,参加秧歌舞会的大多是1至16岁的少年。1944年春天,秧歌会成员首次身着古代装束上庙赶会演出;秋后,秧歌会成员赴临清唐园欢送县政府组织的参军队伍,被县政府正式纳入了县宣传队,多次参加活动。从此以后,洼里秧歌舞蹈从形式上再到舞蹈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抗日战争胜利时期,秧歌委员会曾在临清城乡之间进行活动,宣传抗日团结一致以及抗日民族救国等。1943年8月,秧歌委员会正式纳入县市级宣传队,先后两次获得卫东县人民政府"抗日宣传标兵"区级奖旗和临清县人民政府"小英雄宣传队"市级奖旗,解放后也一直活动不断。1956年,洼里农民秧歌演唱会,参加山东省全国农民秧歌音乐舞蹈创作汇报比赛演出,荣获了比赛一等奖。

三、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各级党委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已发展成为一支长期活跃在全国城乡人民文化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大型文化艺术团体,颇受广大人民干部和群众们的喜爱。1956年3月在洼里村秧歌舞蹈队参加的山东省乡村农民秧歌音乐舞蹈比赛会演中,荣获节目一等奖,1956年—1964年冬季,每年都多次到鄉县里各村参加秧歌会演,之后临清市秧歌文化馆在洼里村村里成立了,这是全市第一个大型农村秧歌俱乐部。

四、文革后

"文革"运动结束以后,洼里村秧歌队重新组建。陈宪瑞、陈宪忠、陈宪渠、陈春奎、李荣厚、张介清、刘庆瑞、陈书芬、张保华、李福西等一批优秀老艺人,再次编织组建起新的洼里民族秧歌队,并选拔石宪林、李衍涛、李敦厚、左爱玲、刘桂茂等一批年轻人报名参加,洼里民族秧歌重新一次焕发勃勃生机。在1983年底,山东省广播电视台先后来到临清市洼里村对多个洼里民族秧歌项目进行录像、录音,并先后制作和完成了多部洼里民族秧歌宣传纪录片等,并在全国电视台网站进行播放与推广宣传。

洼里民族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在世代传承中已经出现了"断层",但是我们洼里民族秧歌舞现在又已经培养培育出了六位14岁到16岁的年轻的优秀传承人。如今临清洼里秧歌舞的传承受到了来自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阻力;队伍里的年龄老化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传统技艺的展示;表演活动节目的单一;表演道具、服装、乐器的包装损坏严重也会影响现场演出活动质量。

洼里沟扭秧歌项目是展现我国古代广大全国人民各族群众艰苦劳动和精神智慧的宝贵结晶,是数百年来体现中华民族卓越精神创造力和深厚思想文化情感的完美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文明文化宝库。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洼里秧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不断地努力,争取将我们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晨编辑整理、范春秋插图.洼里秧歌舞[M].临清市洼里出版社,2012,(02).

[2]余也鲁.在中国进行传播研究的可能性[M].新闻学会通讯,1982.

[3]梁伟.传播仪式观视域下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嬗变——以山东洼里秧歌为分析对象[D].江西师范大学,2017.

[4]程金路.临清洼里秧歌[N].聊城晚报,2019,(08).

(指导教师:李雯)

项目名称《临清洼里秧歌田野调查》

项目编号:2019年聊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cy2019y226)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花鼓
花鼓魂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走进“中国花鼓之乡”山西翼城
万荣花鼓:舞动欢乐走四方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高州民歌源流考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