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策
2020-05-25李明广
李明广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往往不易理解。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门课程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满足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及时更新课堂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教学创新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主动开展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才能发挥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目的,发挥出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道路上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本文从课堂内容呈现,丰富学生体验,激发内在动力和给予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兴趣
引言:
教育改革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实现课程的多元促进作用创造力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中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也应与时俱进,然而目前学生虽然思想开放,思维敏捷,但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大量精力和时间耗费在追星、打扮和娱乐上,对有利于学习和自我修养的事情不闻不问,甚至出现厌烦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将在精神和心理上出现巨大缺口。因此,依托义务教育课程,狠抓学生道德素质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喜好,基于课程特点和学情环境,对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正向干预和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授课形式较难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以教师讲解为主要形式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主体参与作用的发挥,学生以上课就只能听老师讲,或直接进入背诵环节,教学形式极为单调,导致学生厌烦心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教师一张口就是要求学生记忆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与课程有关但与考试无关的事情,导致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热情,扼杀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的形成。
(二)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一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是由全国统一编制的,其中列举的例子并不能体现地方特色,而教师又未能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性特色教学,导致学生理解上出现偏差。二是学生基础有限,而教材中的内容对他们来说过于专业或思维上跨度比较大,教师未能做好循序渐进的思想指导,导致学生似懂非懂,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发展。这样,学生上课就会感到比较无趣,对学科的兴趣就很容易下降,主动性也渐渐被削弱。
(三)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实用性不大。受教授方式限制,学生学习到的东西,大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生活实际意义不大;与当下新闻热点和社会现象联系不够紧密,学生也很难意识到该门课程的对生活的意义,学生通过学习未能完全形成问题分析力。
二、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策略
(一)构建和谐课堂,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引起学生多课程的喜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一些观点和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其中理论性和科学性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结合,就会使课堂缺乏趣味性。理论就无法通过具象来表现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也很难产生情感上的愉悦感。这样会影响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和判断力。课堂教学是心灵交流的艺术,理应体现民主与平等。运用良好的教学用语,营造师生和谐关系,以教师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热爱这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当今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较强,渴望自己被认可。教师要做到不断优化教学用语,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在心灵上给予爱护。教师要经常走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多谈心,多以朋友的身份参加学生的活动,为他们做好指导,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对学困生应及更多关爱,帮助他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来培养他的自信心。例如,“情绪的管理”的教学,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谈心,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情绪低落的情况和有关原因,并给予多元化解压、控制情绪的方法分享,如体育运动、听音乐、发声等,带领学生一起体验。教室也可以依据学生兴趣或需求,带领他们去探索心理学中有关情绪产生、持续、变化发展的奥秘。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起适用与自己的情绪识别、调节方式方法。
(二)社会关联问题与教学理论有效结合起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不应仅停留在讲解知识上面,教师要把生活中的生活中热议的问题当做课堂上生动的案例,为学生创造知识应用的情境。以态度和情感指导为目的,重视对学生思想的建设,使他们自主完善自己的精神体系,优化自己的思想。这样逐渐使学生建立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认识社会和思考社会问题的意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去,获得直接认识,然后再反思自己学过的内容,与之对照,增强从道德与法治角度对生活现象的感知和分析,逐渐实现对自己价值观念的改造。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导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注重课程导入的新颖性、体验性,把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方式结合起来,利用现有情景和教学资源,巧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乐于听课,并能够集中精神越听越想听,以丰富的课堂体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首先以新闻《当街扇人耳光的保时捷女司机曾叫嚣:我红灯从来都是闯》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生活离不开秩序和法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新闻案例中女子的那些行为触犯了法律?2.你是否在現实生活中遇到过类似事情?谈谈当时的情况。3.如果没有法律规范,我们的生活会怎样?4.你期待的法治社会是什么样的?
(三)给予学生方法指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上的成就感。学习上的成就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满足,二是行动上的丰富体验。因此,课堂教学形式应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学习手段,以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开拓学生视野。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具体学习和情感采取针对性教学手段,以多元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励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努力营造思想开放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对学生话语权的开放,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对“网络交友新时空”的教学,教师可以采取组织辩论会的方式进行。首选提问学生是否在网络上参与过性格、运势、星座、生日等测试的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各类情况真相揭秘,并按照学生的看法对网络交友的利与弊进行辩论交流。这一过程不单单是争对错,同时也是向学生展示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实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离不开教师对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师德引导,增强课堂的体验性,关注学情,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是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兴趣性的关键。教师应当遵循“生本”思想,指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教师指导获得间接经验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合理设计教学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以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牵引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彭广清.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78.
[2]王娜.善用“五法”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J].文教资料,2019(07):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