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趣盎然 快乐表达

2020-05-25伍文露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快乐体验习作

伍文露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让学生望而生畏,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教得太有板有眼,只关注到了要在语言上实现车载船满,而忽视了习作教学情感性、趣味性的融入,使得学生只感觉到习作教学的枯燥,而未感受到其存在的内在价值与乐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打破传统习作教学中对学生思想、个性的禁锢,在实际教学中借助“人文性”进行创新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语文习作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飞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习作;兴趣;体验;快乐;我手写我心

习作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实现个性化写作更是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展现学生自我个性的一个重要过程。让习作不再是写人就是“班上的小雷锋”,写事就是“捡到钱包”,写景就是“校园一角”,而是让学生“写自己想說的话,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者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在真实具体的事例中不断体验、不断认识、不断感悟,引发其真情实感,使语言文字的内涵更加丰富。

一、在活动体验中,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针对小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围绕作文教学精心设计作文指导和相关的作文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注重体验的生成。没有个体体验的作品是苍白的,没有丰富的个体心灵表现的作品是没有生命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的经历虽然大同小异,但他们各自内心的感受却是千差万别的,而这才是每个学生习作中最具有个性的部分,最值得表达的地方。让学生广泛地交流,表达出各自的内心感受,使他们脑海中特别的体验逐渐清晰、放大,由粗糙走向细腻,由乏味走向生动。例如,我在教学“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时,班上不少的学生写家乡的水蜜桃,但写出的内容却很单调乏味。在第二天的作文讲评课上我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水蜜桃分发到每个小组,首先要求学生对水蜜桃各部分仔细观察,摸一摸,闻一闻,再把观察到的写成一个片段。一个孩子说:“真想吃一口。”于是,我便让孩子们品尝,品尝后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味道好极了!”接着又让孩子们将这个片段写下来,孩子们很快就写好了。最后我说:“这么好吃的桃子,你们还想吃吗?再想一想,是谁的辛勤劳动才让我们吃到了这么可口的水蜜桃?”这样一来,孩子们在观察、品尝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水蜜桃以人的情感,学生写作的兴趣盎然,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在作文中都有体现,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妙笔生花的感受。

二、捕捉心灵宣泄时机,尽情快乐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现象,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亮点,让孩子们在感情最丰富、最需要宣泄的时候,用笔记下自己最想说的话,此时此刻,他们的思维必定是激情飞扬,情绪高涨而产生难以控制的快乐,这时的写话必定是最真、最纯、最自然的。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上课,刚上了几分钟,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轰隆隆的雷声震耳欲聋,同学们都被窗外吸引住了。我灵机一动,干脆让他们看个够。过了十分钟,雨停了,孩子们回到座位。我问大家:“谁来分享,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都说看到了雨。我接着问:“怎样的雨?像什么?”孩子们回答:“密密麻麻的大雨,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倾盆大雨……”我再引导孩子们想象这个时候大街上会是怎样的情景?大家纷纷发言:“带伞的人赶紧打伞,没有带伞的人抱着头在雨中狂奔,忙找避雨的地方,抱怨这鬼天气,怎么说下雨就下雨呢……”“对今天的雨,你有什么想法?”有的孩子说:“我喜欢下雨,这样空气清新了,花草树木也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有的孩子说:“真倒霉,放学我怎么回家呀?”还有的孩子说:“太棒啦,下课可以打水仗啦!”孩子们说得太好了,我立刻让他们把刚才说的有条理地写下来,一个孩子观察雷雨后写下这段话:“突然眼前一道亮光,那是闪电,它像一把利剑划破了黑沉沉的天空,轰隆隆,炸雷响彻云霄。炸雷过后,豆大的雨珠落下来,渐渐变成了瓢泼大雨,雨珠调皮地落在屋顶上,如烟雾笼罩着一切,地上一会儿就成了河……”一篇篇生动有趣的雨景习作横空出世,这真是情动而辞发啊!

三、用我手写我心,品尝成功的喜悦。

习作课上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材立意,不限制体裁,不规定字数,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少一点条条框框,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修改也是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一环,文不厌改,越改越好。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过程是完成两项内容,一是写二是改。只写不改,仅完成写作的一半。把学生的写作过程比作盖房子,写完作文仅仅相当盖好房子的框架,内部还要进行精装修才能入住。引导学生在初稿形成后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修改:1、学生自改。学生自读习作,修改文章,养成修改的习惯。2、互改交流。学生自改后,同桌进行互改并交流修改情况,互相欣赏。 3、集体评改。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上进行集体评改,提高学生鉴赏能力。4、张贴观赏。学生誊写习作,老师写出精当评语,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坚持勤写,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写作能力的获得最重要是通过写作实践和写作训练,古人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 坚持勤写,要持之以恒。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每天都会给学生留一篇日记,坚持每天给学生批改日记,再写上几句鼓励性的评语。

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不要忘了也应“下水”写作,以“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的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一定能写好,老师都写不好,我们又怎么能写好?久而久之,不怕作文才怪呢,学生哪还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呢?反之,教师以作文为乐,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而且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让同学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在生活感受中悟情,在生活亮点中拓思,于动情处挥动妙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仔细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寻找写作的源头,积累写作的材料,从而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不再为作文蹙眉兴叹。

参考文献

[1]吴国珍.小学参与型“快乐作文”教学模式初探[J]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全国小语会会刊,2002(10):15-16.

[2]褚晓芳.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探索[D]. 南京师范大学,2008:1-44

猜你喜欢

快乐体验习作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