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城市变迁中关于淮海戏“再民间化”的讨论

2020-05-25孙静坤

北方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淮海戏淮安民俗文化

孙静坤

摘要:淮海戏是中国民间戏曲之一,是典型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淮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的絕妙展现,需传承保护开发使用。本文从生活习俗出发,从城市变迁的角度,揭示民俗变迁的本质。并通过淮海戏“再民间化”这一问题,对其未来提出新的看法与对策。

关键词:淮安;城市变迁;民俗文化;淮海戏;再民间化

伴随时代的高速运转,近代城市变迁已逐渐成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每一个有赖于特定自然条件和社会资源的城市,都可在各自的城市变迁中体味民俗文化变迁。其中,淮海戏,便在淮安的城市变迁中进行着“再民间化”的重要变化。

一、淮安的地理环境

“吴楚故郡,苏北名城。”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古往今来一直为水运枢纽、南北要塞之地。自大运河开通之后,淮安亦成为漕运要津。至清朝中期,淮安赫然成为著名的“五大中心”。在大运河繁盛时期,淮河的功能逐步加强。淮安城市发展正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高峰。城乡之间的反差诱使当地居民放弃耕种,依靠城市谋生。今天的淮安,人与水和谐相处的梦想已经成真。

语言,亦是影响地方文化的重要因素。淮安话属江淮方言,淮安话的丰富,彰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具备地方语言特色的淮海戏便应运而生。

二、淮海戏的起源

淮海戏起源于山东肘鼓子。经历漫漫历史长河的筛选,淮海戏逐渐受苏北人民所喜爱。又因其长于城乡交界,所以其语言、唱腔等特点,都颇有地方韵味儿。

淮海戏始于清末,又称“小戏”。它常常以地摊形式进行表演,后逐渐发展为舞台剧。曲调简约动听,以拉魂腔见长。淮海戏也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形成了“明亮,乡村,野性,清新,生动”的审美风格,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戏剧的个性特征。20世纪50年代,淮海剧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结构体系:女腔基调为“好风景”,男腔则为“东方曲”。(1)(2)

三、淮安的城市变迁

(一)劳作模式变化

劳作模式一直是人类主体创造的结果,是一种群体性记忆历史的独特载体。因此,劳动模式的变化触发了民俗文化链中其他事物的变化,这便是现代淮安城市变迁的起点,由农耕而逐渐转向依河而生。

(二)社会习俗变化

社会习俗是人们的日常习惯风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相对稳定性。起初,淮河流域人民得到了恢复和重新安置。后来,黄河夺淮后,人们得不偿失。如此循环往复,耕种热情逐渐消退,消极保守的观念趋于主流。

(三)社会心态变化

社会心态是社会心理的动态表现。民间文化作为特定地域文化群体的概括,可以充分反映整个地区的文化风貌,具有代表性。

四、淮安城市变化对淮剧的发展影响

民生风格的变化是引发民俗文化链中项目变迁的重要因素。从“淮海小剧”到“革命戏剧”,再到发展的春天,淮海戏曲艺术家从摊位走到舞台,从乡村走向城市走向电视,逐渐形成专业艺术演出团体。(1)(2)

五、淮剧“再民间化”蓬勃生长

淮海戏的表演,虽然也向昆曲等学习了表演形式,但由于它生长于乡村,所以,其表演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泥土的馨香,尤其是丑行表演。淮海戏扎根群众,舞台表演,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随处可闻。其音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被人民群众谙熟于心。(3)其表演艺术亦具有丰厚的民间色彩,生动有趣,诙谐幽默,如:野鸡溜、蟹爬走等,哏而不俗,嬉而不谑,风趣与讽喻兼具,非常值得一看。

但是,现如今,淮海戏面临着非常现实的问题,即:戏剧逐渐失去了主要的受众群体,与民众产生了距离感。因此,淮海戏民间团体便自发地出现了“再民间化”。(4)在乡村,对民间团体表演的要求非常简单,所以民间社会团体才拥有大量的群众基础。庙会,庆典等活动都会邀请剧团,大戏小曲,灵活机动。相较而言,城市中的官方戏曲机构则并不是那样的充满生机。因此,相比之下,官方“职业选手”则由于自身要求过高,而远离民间表演,这才使得民间演出这个大市场被“草台班子”垄断。这种“再民间化”是地方戏曲发展过程的总结,是一个类圆过程,从民间再到民间。(5)

民间戏剧归根结底属于民间,民间发展空间的溯源在于人民。

我想,淮海戏的“再民间化”,是一种重新唤醒戏曲发展生机,唤醒淮安城乡结合,唤醒新型创新活力的重要选择方向。(6)我想,这大概便是淮安城市变迁中关于淮海戏“再民间化”的深刻讨论与理解吧。一方水土创造一方文化,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只有扎根人民,方可如种子遇到阳光、水分、土壤之后,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六、关于淮海戏未来发展的担忧与思考

20世纪70到80年代,这是淮海戏的辉煌时期。20世纪90 年代以来,由于现代媒体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日益多元化,人民群众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消退。尤其是年轻人也纷纷谋求他路,戏曲界屡屡出现濒临消亡的担忧。(7)

当下,淮海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虽然继承和发展淮海戏面临重重困难,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扎根群众,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保护。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淮海戏,一定会获得广泛支持,其未来也将劈波斩浪、光明无限。

猜你喜欢

淮海戏淮安民俗文化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唱腔艺术的传承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对淮海戏男唱腔女性化问题的一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