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治理视角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径

2020-05-25陈超王文娜

兵团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挑战新时期

陈超 王文娜

[摘要]我国要实现文化治理必然要重视文化建设。新时期的文化治理呈现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性、内容特殊性以及治理体系完整性等新的特征,而文化建设也面临西方文化渗透、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网络文化冲击等问题。因此在新时期,我们既要看到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文化建设将要面对的挑战,并积极应对,提出文化建设新策略。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治理;新时期;挑战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2—0101—04

[作者简介]陈超,男,阜南县委党校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哲学及文化;王文娜,女,阜南县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文化的作用,认为文化的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没有文化的复兴,就没有民族的复兴,由此可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国际竞争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力量,我国也应重视文化治理,以此推动文化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

一、文化治理的特性

首先,文化治理具有主体多元的特点,这是其核心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转变,原本政府采用的行政管理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政府是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但在其服务领域的表现并不亮眼,这也成为我国政府转型的瓶颈,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政府在提供许多公共产品和服务时并不专业,可以将社会组织、企业甚至公民等都纳入到文化治理的主体,这是文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具体来说,这种多元化治理与政府行政管理有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是政府在文化事务管理中不再处于绝对的主导性地位,不再扮演全能的角色,从原来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引导性的治理;二是参与文化治理的主体从单一的政府,扩展为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政府对这些主体进行赋权,并在具体的文化治理中起到协调各方、共同协作的作用。

其次,治理方式具有多样性。在文化管理模式中,政府始终是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文化资源进行管控,推行落实文化政策主要是通过行政命令。在文化治理模式下,治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开展网络化治理,文化治理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彼此基于相互信任的基础开展合作共治。二是公民自组织治理,这种模式是基于大众具备一定公民精神,政府在公开相关文化建设的信息后,公民的主体责任感促使其主动参与其中。三是数字化管理,即随着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投入到文化治理之中,提升文化治理的科学性和治理效率。

最后,文化治理在内容上具有特殊性。文化是一个特殊性的概念,其内涵及外延很难进行量化的定义。从广义来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包含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都可将之纳入到文化的概念范畴之内,广义的文化也具备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文化的特殊性也让文化治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治理。如文化具有明显的抽象性,信仰、道德、知识等都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治理主体无法具体碰触这些文化,这些领域的文化治理不能够单靠治理主体完成,而是需要被治理者的配合,因此治理难度较大。再如文化治理所覆盖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风俗、文化政策、制度等无形的文化内容,还有文化设施、文化场所等有形的载体。另外,文化治理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国的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国民的归属感、幸福感和社会的凝聚力。

二、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文化事业成绩斐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重申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总结自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建设成就时,习近平肯定了我国文化事业取得的成就。他也曾多次在讲话中强调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并对我国文化事业建设充满信心,他曾在文代会上嘱托文艺工作者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有这样的雄心,而且有这样的能力,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舞以及文化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文化事业的生命力更加强大,并在世界图书出版、电影银幕数量、电视剧制播等多个领域取得世界第一的成就,其中有一批文化精品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贸易、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等活动多头并举,向世界传播塑造中国形象和品牌。在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协同性改革,文化建设的主体框架逐步形成。伴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较大满足,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强化了我国的文化自信。

(二)我国由文化产业大国向文化产业强国迈进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想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必须为大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产品。近年来,为了促进文化的发展,我国制定了系统的鼓励文化产品创作、促进文化产业發展的政策,旨在促进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文化产品。统计显示,仅2016年,我国出版的图书就有近50万种,制作的电影故事片多达772部,电视节目有352万小时,国产电视剧有334部共14912集,电视纪录片也超过1万小时,电视剧动画片约12万分钟,广播节目为771万小时。其中图书出版、电影故事片以及电视剧动画片的制作数量居世界前列。近五年,我国还不断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推动我国向文化产业强国迈进。如《习近平讲故事》等一系列主题图书在市场上获得热烈反响;电影《战狼2》票房高达56.8亿,成为中国历史上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批文化类创新节目获得较好的观众口碑;《鸡毛飞上天》《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电视剧作品广受欢迎,可以说我国大众的文化生活因文化产业数量和规模的提升而得到更大满足,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繁荣的一个表现。

(三)公共文化服务扎根人民群众

为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治理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服务体系。随着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步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逐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其中县级文化馆有3153个,纪念馆、博物馆有4109个,乡镇街道级的文化站多达4万多个,超过三分之二的乡村建有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覆盖所有社区。在2013年到2016年间,我国的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达30亿人次,公共图书馆的累计阅览人次为23亿人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了文艺要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观点,这也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近年来,有近10万多人次的文艺工作者到农村、基层、社区开展慰问演出、采风创作等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影响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要重视中外人文交流,推进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谈话中多次强调文艺工作者应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使命,让外国民众通过中国文艺作品了解中国,同时对外传递中国精神、展示中国风貌。

近年来,我国的文艺作品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有魅力。如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了“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曹文轩获得世界儿童文学奖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一些展示中国现代文化与生活的影视作品在国外也获得好评,如《媳妇的美好时代》在海外播出后,获得较高收视率;中外合拍的电影《长城》、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等作品走向世界,进一步开拓了文艺作品的国际市场,提升了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外来文化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冲击

全球化趋势必然使不同文化发生交流与碰撞,一方面,我国有机会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国外文化的涌入也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一定冲击:一是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更大挑战。全球化一方面便于文化的交流,但同时这也便于西方各种文化的渗透,借助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产品输出等向我国传递西方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西方影视作品、西方节日、西方饮食在我国的流行便是一个表现。二是动摇一部分人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西方借助科技、经济方面的优势持续不断地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部分人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开始动摇。三是传统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面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我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侵蚀,当前有部分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全盘否定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落后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彻底否定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这将导致我国文化民族性的丧失。

(二)多元文化带来认同挑战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交流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跨时空传递,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入国内,促成了文化多元化的现象。但在这些文化思潮中,不乏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思潮流派的鼓吹,原本一部分意志力薄弱的个体便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动摇和质疑;文化的多元化还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分歧,西方在传入我国的文化产品中,注入了大量的以个人为中心、追求自我和自由的价值观,这与我国传统的强调集体的价值观相矛盾,很多人往往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物质享受混淆,并且为了追求所谓的个人自由而难以处理个体与他人关系。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年轻一代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弱化,甚至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崇拜的倾向。

(三)市场经济利益原则带来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激发了个体的逐利性,这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冲击。首先,市场经济促使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蔓延,认为金钱至上,将追逐享乐作为人生目标,这违背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其次,在利益驱使下,伪科学和反文化大行其道。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谋利,向消费者营销伪科学观念。同时一些风水、算命等封建迷信也暗潮涌动,甚至部分党员干部信奉这些封建迷信。最后,市场经济还侵蚀我国的政治文化。一些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影响下,自身的信仰和操守动摇,为了自身利益而贪污腐败,进行权钱交易,破坏我国的政治文化。

(四)网络文化带来较大冲击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让个体获得了信息传播权,并且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正因为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殊性,使之成为西方国家极为有利的文化渗透的工具。影视作品、音乐、游戏等都成为西方价值观念传播的载体,借助娱乐的外衣起到了潜移默化进行渗透的目的,并对我国所秉持的主流价值观念进行歪曲。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个人信息发布缺乏约束性和审核机制,因此网络上充满着各种垃圾信息,这对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络使用者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我国政府舆论部门难以对网络舆论进行控制,甚至出现敌对势力通过网络组织策划反政府活动的现象,对我国文化建设极为不利。

四、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对策

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未来文化建设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并提出了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治理的背景下,我国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应坚定这一方向,通过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健康网络生态、激发大众文化创新活力等路径,实现文化强国。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不论是进行文化治理还是推动文化建设,我国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道路表明了我国文化发展所应坚持的政治属性、民族属性。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在国内,关于文化发展也存在不同的声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明确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方向的提出是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本位、立足中国国情的体现。

文化建设与文化治理坚持人民本位体现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奋斗目标是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因此,要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发展惠及全体人民。文化治理与文化建设应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推进,让全体人民享受文化建设带来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宽阔的、开放的,能够包容多样的文化,但在文化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守住红色主阵地,向负面的黑色地带敢于亮剑清理,对于文化中的灰色部分则要积极争取,将之建设为红色地带,在文化建设中明确坚持什么与反对什么,把握好文化建设的方向。

(二)探索文化体制改革

首先,应重视改革的协同性。对内来看,要注意文化管理制度与文化市场制度之间的配合,实现不同主体文化体制改革的衔接。对外来看,要做好文化体制与其他制度的配合,如与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等同步进行改革。要将协同性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坚持改革的顶层原则。文化体制改革内容包罗万象,因此关系错综复杂,要想达到良好的改革效果,必须从宏觀视角出发推进改革举措,为此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理念。最后,还应注重从法律层面完善文化体制。法律是最为有力的力量,也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落实的最为有效和持久的力量。将那些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建设经验法律化,将极大推动我国文化体制建设与文化发展。

(三)构建良好网络生态

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习近平在相关会议工作中指出,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符合人民的利益,反之乌烟瘴气的网络空间与人民的利益相悖。所以,在文化治理中,需要将网络生态构建作为重中之重。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网络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保持开放是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之一,但与此同时网络的这一特征也为其安全性埋下隐患。当前“互联网+”方兴未艾,社会各个领域纷纷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因此网络安全维护尤为重要,政府部门、企业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应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构建全覆盖的网络防护墙。

其次,要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使之成为舆论聚集地,人们也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反映社会问题,政府应将网络作为与民众互动的平台,接受人民群众的网络监督,及时处理网络舆情。

(四)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力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也是我国文化治理以及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

首先,要坚持学术艺术民主原则。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学术民主的具体体现,这一原则依然适用于当前的学术研究与艺术研究,要鼓励学者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学术探讨应该是平等的,应当求同存异,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学术讨论中要区分好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不能将二者简单混淆和处理。

其次,要提高我国文化开放的水平。文化开放能够有效激发民族的文化创新力,也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一是可以扩大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通过汉文化推广来拓展文化交流空间;二是鼓励文化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投资,在增强本国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同时,也吸收国外文化管理的成功经验与优秀文化成果;三是构建海外传播媒体矩阵,打造属于自己的旗舰媒体,发挥海外传播主力军作用,按照国际惯例强化宣传效果。

责任编辑:杨建平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挑战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