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世价值”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及对策

2020-05-25陈振媚

兵团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应对措施危害

[摘要]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的“普世价值”作为西方国家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武器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普世价值”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领域的指导地位、冲击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阻碍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消解了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感召力。面对“普世价值”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成的危害,应敢于抵制“普世价值”、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意识形态竞争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价值观自信;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打破西方迷信。

[关键词]“普世价值”;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危害;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2—0058—07

[作者简介]陈振媚,女,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的重大使命,一直被看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出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可见,意识形态工作仍然是新时期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交融、交锋愈演愈烈。其中,象征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虚假旗号混入我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传播、交流、交锋的重要平台,更被视为“普世价值”渗透的绝佳基地。由于其虚假性和政治目的性,加上国内外敌对分子的极力推介,“普世价值”通过各种方式影响高校师生,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诸多危害。为提高高校师生甄别“普世价值”的能力以及增强其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说清“普世价值”的内涵、剖析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阐明“普世价值”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和论述抵制“普世价值”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普世价值”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仍是国内学界的热门话题。学者们各执一词,表述各有不同。这些学术争论可以看作是儒家的“忠恕之道”和“濠梁之辩”,无可厚非。但是,应从争论中清醒地认识到“普世价值”概念本身就带有模糊和抽象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普世价值”容易成为一些人借题发挥的对象。我们应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辨别是非:对学术领域中确确实实只为求“真”的讨论和争辩,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以“普世价值”为幌子,实际上是怀揣把马克思主义“驱除”出国的政治企图,我们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和反对。本文要分析和批判的就是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普世价值”。

(一)“普世价值”

对于“普世价值”的内涵,学界普遍认为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它。一方面,有学者从价值的“普适性”展开描述,强调人类在价值尺度和价值追求上的共性原则,认为这不是价值普遍与否的问题,而是价值的普遍性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学者从“普世价值”的“普世性”来阐述含义,认为其是指为普天之下所有人接受、并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每一阶段的价值。即这一价值观念适用于每一时代每一个人。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改革开放走向深入,“普世价值”已悄然笼罩着厚厚的政治迷雾,打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烙印,在整个社会蔓延。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人所倡导的“普世价值”不再是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意识形態斗争领域的前沿问题。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和分析方法,借鉴学术界定义“普世价值”内涵时普遍接受的第二种观点,结合当今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所处的大背景,本文将“普世价值”的内涵概括为:这一“普世价值”是作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并赋予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以及在这些观念指导下的基本制度以普遍意义,认为其适用于世界上所有时代、所有地方以及所有人,并要求其他国家也遵循和效仿。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学者们尚未就如何解释和界定“意识形态安全”达成共识,代表性的见解主要有如下:

首先,从概念整体出发,将意识形态安全定义为一种状态或能力。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3],也有学者更为具体地指出,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威胁并能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状态。” [4]

第二,从具体内容来阐述和界定其内涵。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的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指导思想的安全、社会政治信仰的安全、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民族精神的安全。”[5]

上述两种观点对本文界定“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有所启示。从整体上看,“意识形态安全”是一种能力或状态;从具体内容上看,“意识形态安全”又涵盖了指导思想安全、价值体系安全、价值观念安全、精神安全等各部分内容。即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受来自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威胁而维持的相对稳定、健康的状态,其内容包括国家指导思想安全、价值体系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精神安全等。

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维持这样的状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没有受到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受到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的功能得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得到彰显。

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前哨阵地。从高校整体来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指高校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的基础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持久力量,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领域得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高校师生而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则是指作为高校主体的师生们能够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应对国内外各种复杂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破除西方迷信。

二、“普世价值”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

近年来围绕“普世价值”展开的存在于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仍然激烈。“普世价值”逮住一切机会抛头露面,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文化交流为渠道绵里藏针,以学术活动为动力推波助澜,以大众传播为载体渲染气氛,以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借题发挥”[6]。它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消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感召力,高校正在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意识形态安全考验。

(一)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领域的指导地位

诱使高校师生推崇“普世价值”,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普世价值”高扬全人类共同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口号,这些美好的词汇无一不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充分迎合了高校师生的心理。再加上“普世价值”仅仅停留于抽象的普遍适用意义,回避社会中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会让大家误以为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同理念。致使师生把“普世价值”视为高于马克思主义之上的普遍真理,进而推崇“普世价值”,质疑“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了。正如一些高校存在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现象:高校学术界的“西化”倾向,部分高校师生在总结经验不是结合实际提出对策,而是生搬硬套西方理论和方法;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好好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甚至有些老师认为该类课程完全没有开设的必要,以至于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热情不高、效果不佳,每次草草上课,寥寥结束。种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诱导高校师生崇尚“普世价值”,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辩证的否定”,它是在吸收旧事物合理因素的同时不断发展自身、丰富自身,因此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的。而在“普世价值”虚假外衣的误导下,部分高校师生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反而十分向往所谓“普世”的美好意境:有些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是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加之高校师生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同时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而会痛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矛盾与负面因素,容易被诱导反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性地位:有些人认为中国出现社会矛盾的诸多困境都是因为没有坚持“普世价值”。诚然,我们在改革发展中遇到了或这或那的问题,但这都是前进路上不可避免的。“普世价值”恰恰是抓住这些问题不放并把它扩大化,指责马克思主义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冲击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普世价值”以其抽象性质疑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宣扬抽象的人性论,早在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批判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的缺陷——抽象的人无法应用于实践维度。而“普世价值”却以所谓的“普遍性”为话题,鼓吹“意识形态中立”“淡化意识形态”,以此来质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革命性。这种表面上推崇众人平等、无差异的思想充分吸引了大学生们以及“自由派”教师的眼球,他们具有较强的反叛和求异心理、向往自由,但他们却陷入了“普世价值”的陷阱。

“普世价值”以其欺骗性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精神指南,它不同于“普世价值”这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然而某些推销“普世价值”的人却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普世价值”普照的结果,连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震救灾、成功举办奥运会都是“普世价值”的功劳。“普世价值”论调者伪装成一名公正的法官,通过学术活动和文化交流等形式对高校师生们进行说教,利用他们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认识缺陷,展开欺骗。

“普世价值”以其迷惑性否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普世价值”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温和外衣出现在高校师生的视野中,那些鼓吹者们狂热地通过学术研讨和科研活动等推介所谓的“普世精神”,那是蕴含着“自由”的黄粱一梦。导致高校师生开始质疑、否定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根基的合理性,忘记了在中国人民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附和“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更有甚者被“普世价值”所迷惑,把至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都说成是“普世价值”,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普世价值”以其虚伪性打击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掷地有声地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然而部分高校师生被“普世价值”所蒙骗,盲从资本主义制度与价值,排斥社会理想、反感国家利益。近年来,美国打着“维护人权”的口号干涉许多第三国家内政,美其名曰把西方先进的制度与价值观传向更多国家。一些不谙世事、不明所以的师生误以为美国在为全人类“普世价值”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才是真善美的举动,却不曾想想美国那么“慷慨”,为什么我们想买美国的高科技它却卖都不卖?

(三)阻碍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普世价值”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的功能。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曾说:“以往支撑我们发展的传统的亚洲道德、责任观念,正让位于更为西方的、个人主义的和自我中心的生活观。”[7],这启示着我们“普世价值”所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念已蔓延开来,其潜在危险正悄然生长。而对于处在“拔节孕穗期”,身心发展还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其影响是显著的。部分学生中出现只顾追求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象,他们淡化集体意识,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他们忽视勤俭节约的美德,追求享乐、盲目攀比;他们崇尚拜金主义,幻想不劳而获;甚至有些高校过分崇尚西式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到美国等高校培训;晋升职称时必须要有国外留学背景;淡化、裁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些做法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削弱教师的价值观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具有强基固本、凝神聚气的功能,但是“普世价值”正从高校师生的方方面面入侵破坏这种功能。

“普世价值”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的地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划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其中也有“自由”“民主”等相關表述。“普世价值”宣扬者利用语样歧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混为一谈,甚至认为中国开始接受与实行它了。加之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没能清晰讲授课堂上的知识,以至于同学们产生误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认为它是“普世价值”的延伸。还有些论调者声称“普世价值”具有一种平等、开放的世界理念,以此否定我国以民族国家利益为本位的爱国主义观念。种种抨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调导致部分学生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向往抽象的“大同世界”“人间正道”。甚至不能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反而认为以“普世价值”为首的西方社会思想观念具有醍醐灌顶的功能,更别提能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了。

(四)消解了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感召力

动摇高校师生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心理,崇尚“普世价值”。一方面,“普世价值”鼓吹者们通过一些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团以学术研讨、慈善资助、科研项目等方式进入高校领域,借助开展活动积极向与会者宣传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诸如信奉个人主义和民主主义等;与此同时,还通过在高校领域培养“精英学者”“自由派教师”等亲美人士充当“传话筒”的角色,为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便捷,这些精英学者们把大学讲堂当作是摧毁中国自身文化价值,宣扬“普世价值”的舞台。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古板的说教为主的现象,教师们缺乏对于包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的内化梳理与外化阐述,使得学生们不能理解文化自信的来源与深厚底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口号晦涩又空洞。像“普世价值”这种高举民主、自由的文化价值观念,他们契合当代青年人渴望追求的生活方式。一边是“普世价值”带来的自由思想与民主体验、另一边是“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的“教条化”,使得“普世价值”在一些高校领域很有市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削弱高校师生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推崇“普世价值”。随着“普世价值”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部分高校师生开始质疑、否定自身文化的合理性以及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高校师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微信、微博等软件更是每天必不可少要关注与接触的信息媒介,这就给敌对分子鼓吹“普世价值”有了可乘之机。许多微信公众号里发布着赞扬西方“普世文明”的文章,并流传在各种微信群聊里,甚至有些公众号名称就以“普世国度”“普世文明”“追求自由”等词汇光明正大叫板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还有甚者,故意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与西方先进的文化理念相比较。种种这些海量的错误信息冲击着高校师生们固有的思想观念:他们容易被误导,进而忘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忘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已经失去了鲜明的活力,生命力不如从前,并开始崇尚以西方为主流的个性文化。总而言之,高校师生对我国文化生命力与活力的坚定信念在消解,反而迎合西方文明,赞叹“普世文明”先进性。

三、抵制“普世价值”,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伴随着中国的强大,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加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愈加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国改旗易帜。而我们有些人却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8]。可以说,若任由“普世价值”渗透蔓延,危害是剧烈且颠覆性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具有针对性地抵制“普世价值”,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

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方法,识别和批判“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方法是我们剖析“普世价值”问题的科学思想武器,只有运用其才能充分揭露普世价值“抽象人性论”和“永恒价值说”的真面目,认清“普世价值”背后的本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维度看,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或意义。马克思曾深刻批判抽象的人类本质而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生活与生产,因此在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就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由于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在阶级社会中就形成了不同阶级),因此追求的利益与需求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事物的判断也不尽相同。这就是说,价值是具体的。同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是一种价值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没有一成不变的经济基础,意味着价值观念也会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价值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永恒的。在这个意义上,一些人鼓吹的“普世价值”就是个伪命题,抽象的民主与自由只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敌对势力用来蒙蔽高校师生双眼的屏障,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讲的是具体的民主与自由,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因此,为了彻底拆穿“普世价值”的谎言,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科学解释价值观必然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正确甄别“普世价值”,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与分析国内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9]因此,高校有必要注重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创新,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的能力。对于我国而言,从国际形势上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各种外部阻力随之而来,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问题上接连发难,贸易纷争、华为事件及南海军事问题等。如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经常美其名曰为维护自由与民主、伸张正义而扮演“平衡者”的角色,我们就要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多插入实例,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察这些现象,透过“热点”看清一些人的政治意图:近年来我国频繁面临领海权益维护考验,美国的介入是重要原因,这是美国的“敌意”,而不是“好心”。就国内形势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遗留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民主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反腐败任重道远……这些社会发展问题让“普世价值”有可乘之机。总之,高校应以课堂为依托,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课、报告会、校报等形式帮助师生审视当前国内外形势,根据中央精神解读重大事件,谨记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本清源。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意识形态竞争力

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认清“普世价值”的本性。高校应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搭配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师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引导他们运用其各个部分,有针对性地向“普世价值”展开批判,达到辨别和抨击“普世价值”的效果。正如习近平所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教育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破除“普世價值”的抽象性,马克思的阶级观点与阶级方法是观察与分析普世价值问题的一把钥匙,只要运用它就可辨识出“普世价值”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识别“普世价值”的欺骗性,必须向高校师生引导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因为我们坚持走中国道路,坚定共同理想,并不是“普世价值”普照的结果;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解蔽“普世价值”的迷惑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唯有不断教育高校师生强化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同感,才能充分解蔽“普世价值”迷惑性;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认清“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必须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它引入到高校师生学习与生活中,引导他们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只有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才能说服学生发自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筑起一道思想防线。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构建批判“普世价值”的渠道。首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1]。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为古板、生硬的“填鸭式”教学,停留于“灌输”层面,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不能发挥得当。我们应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方法等,結合微博、微信、QQ、论坛等网络新媒体,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的途径,在课堂的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自觉抵制“普世价值”等错误论调的侵扰。其次,构筑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高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还有利于构建和谐校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委、团委、学生会、社团协会等多支力量,多管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活动,借助讲座、报告会、文艺表演、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高校师生的思想中去。再次,深化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可以利用网络的快捷以及受众多的特点,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融合到网络。例如南京大学公众号“南大青年”推出的《神会马克思》系列文章,用平实、幽默的语言解读,让马克思主义“生动化”。这些手段有利于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潜移默化地维护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价值观自信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风尚,强化凝神聚气的功能。高校要敢于和“普世价值”做斗争,揭露西式民主、自由面纱背后的虚伪性,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12]。为此,就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带好队伍、守好阵地。高校党委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管理权,起带头作用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校园正气,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校团委和学生会等部门要多开发、多举办贴近师生生活、接地气的活动,善于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师生乐于参与的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人们接受和认同,真正成为高校校园里的主流价值观。同时,有关部门要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讲好模范故事。诸如党委部门可以开展“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的分享会活动,学生会可以评选“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价值观的传播不能仅靠空洞、抽象的“灌输”与口号来维持,而是要真正地接触、记录、宣传那些脚踏实地、勤学苦干、乐于奉献的榜样们。教育是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看到身边的好人好事,我们会不自觉地学习与模仿,长久如此,每个人的善意,汇聚成整个校园向上的风尚。因此,高校要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风尚、强化其凝神聚气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师生对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情感认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增强凝聚统合的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要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解释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13]。为此,要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当下,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制度对立,因此在分析价值观问题时必须看到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差别与对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一些人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又在后来实践中背离思想本质含义,模糊普遍性与特殊性,实质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一直大力倡导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因不言而喻。近年来,西方通过“普世价值”不断侵蚀高校师生的思想与信仰,这种趋势不会减弱,反而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而深化。可以说,中国高校领域仍然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与意识形态挑战,能不能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齐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凝聚高校师生共识、增强反抗各种思潮侵蚀与渗透的意识,把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各级部门中、各个教学阶段中、各门专业课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

(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打破西方迷信

加强对“文化自信”的认知教育,在思想上认知认同。高校里的教师与大学生掌握着较丰富的知识与技能,拥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他们反感古板的、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因此,高校对于“文化自信”的认知教育,无论是对教师展开的培训还是对学生进行的传授,都必须注重知识与形式相统一,讲授知识要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逻辑严密、有理有据;教学形式要注意多样化,避免教条化解读与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视频、音频、游戏等载体做到创新教学。同时,发挥协同育人作用。“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4]。在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开发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肩负重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从事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们必须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学会用逻辑和历史道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用现实和道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性,让高校师生真正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发展和繁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总之,只有加强对“文化自信”的认知教育来证明其合理性,才能回应“普世价值”的误区,破解西方“普世价值”论的迷信,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实践教育,在行动上落实落细。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单靠思想上的认知与认同还不够,还需要把“文化自信”的教育延伸到实践层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5]。“文化自信”本来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回击“普世价值”的,其引导教育也应回到实践生活中去。因此,在课内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开展课外的学术研讨活动、经典著作读书会等。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入手,提炼与“文化自信”相关的内容,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研究专长与学生们的学术兴趣,开展专题活动,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活动的开展中深化师生的文化认同感。此外,在校内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等渠道来真正解决师生们存在的文化误区、认知困惑,以增强师生们对自身学习生活、对国家建设发展的信心。在校外,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红色革命基地、“三下乡活动”等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做到明史,才能提高对当今形势的鉴别能力,进而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总之,只有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认同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源于中华人民伟大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才能引导师生扛起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最终达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

结语

“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16]。一些人吹捧的“普世价值”正在以各种形式制造舆论、混淆视听,隐藏在高校的思想洪流中。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围绕“普世价值”展开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激烈,抵制“普世价值”、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脚步还不能停歇。因此,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教师“德艺双馨、以德为先”;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才能有效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图谋,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9][10][11][12][13][14][15]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3-19(01).

[3]莫岳云,李娜.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几个问题[J].湖湘论坛,2014(2):107.

[4]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秦晓华.“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的渗透:路径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8(6):61-65.

[7]维平.如何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J].发展论坛,2001(5):18-19.

[8]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1-5.

[16]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1).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应对措施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