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德医双馨
2020-05-25王大亮
王大亮
摘 要:课程思政是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行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新探索。通识教育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通识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是高校在深化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新举措。本文以医学类通识性课程肿瘤生物学概论课为例,分析了医学类通识课程实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价值塑造、 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关键词:课程思政;通识教育;肿瘤生物学;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三位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
清华大学在第24次、25次的教育工作讨论会上强调了教育要“转变育人理念,实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2]。该教育理念指出人才培养有着不同的层面,但把价值塑造放在了人才培养的最高、最重要的层面,显示了清华大学“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政概念内涵的高度契合[3]。目前,通识教育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通识教育以一种非专业、非功利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为载体,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社会的健全个体与良好公民。它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价值和决定性作用[4]。通识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是高校在深化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新举措。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如何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将课程思政“自然融入,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本文以医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肿瘤生物学概论课为例,对课程思政融入该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医学类通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肿瘤生物学概论课程是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中为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医学类通识性课程之一。通识教育,文理兼修。面对非医学专业的选课学生,在医学类通识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必要性。
1.医学专业内容之外的知识补充
肿瘤是当今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人们谈“瘤”色变。人们关注肿瘤,不仅表现为关注肿瘤的成因,诊断与治疗,也关注就医过程中所面临的医药选择、医患关系、医疗环境,关注健康工作与生活中的“小我”及健康中国的“大我”……非专业学生选修医学类课程,存在对于医学背景知识、社会上的医疗现象人云亦云、缺少正确判断和认识的情况。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入,是对非专业学生补充医学专业内容之外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必然要求,是课程内容深化的“添加剂”,也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2.医学课程双重属性的要求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无论是否为专业思政课,医学类课程始终贯穿着医学人文情怀。古今中外,无数医学成就的背后往往是医学家默默奉献、历经艰辛甚至是用自身实验换来的成果结晶。我国魏晋时代医学家黄埔谧为了寻求治疗风痹症的针灸方法,嘱其儿在自己身上進行千百次的针灸实验,方成就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美国索尔克医生为验证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功效,是在自己和家人身上注射疫苗并取得成功后方换来大众的认可。医学知识本身往往内化了高尚的医德,医学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符合医学课程的“自然与人文”双重属性的特点需求。
3.立德树人、价值塑造的育人环节
肿瘤学的发展与理论知识,与历史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医疗人文环境都息息相关,恰当地引入课程思政,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医学领域视野,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正确看待中国肿瘤防治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国际医学发展接轨,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创新中国理念,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立德树人、价值塑造的有利环节。
二、“肿瘤生物学概论”课程思政的设计素材
1.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政融入
本课程第一讲便是从中医的肿瘤学发展史开篇叙述,课程中介绍了“疡医”(相当于古代的肿瘤科医生)的历史,也介绍了我国古代肿瘤学科的发展阶段、代表性的人物和书籍,还介绍了中国化学家高怡生等合成的现代抗癌药物“羟喜树碱”及其后续药物研发的应用。该部分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强调了中医发展在肿瘤学领域的贡献。
2.社会责任感的思政融入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指出,癌症死亡总数中约7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2015年,只有不到30%的低收入国家报告称可普遍获得治疗服务,而高收入国家的治疗服务已达90%以上。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只有1/5的国家具有借以推动癌症政策的必要数据。而我国于2002年,便开始成立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负责收集、评估、发布中国的癌症数据,截至2018年底,已共收集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1个登记处提交的2015年肿瘤登记资料[5]。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曾介绍,“2018年一年我国已有17种高价抗癌药物降价并纳入了医保体系。在2008年到2018年,我国获得了捐赠价值超过230亿元的药品,发给低收入和贫困患者,为14万癌症患者提供了免费治疗。未来,医疗系统还将为提升国内低收入和贫困患者的药物可及性继续努力。”[6]
从肿瘤流行病学的内容学习中,学生们了解到国内外疾病的发病与治疗情况,感受到在我国肿瘤患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治疗机会,比较中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感受到国家对于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关注。
3.“健康中国”理念的思政融入
健康中国,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明确了环保、体育、食品安全、公共安全、民政养老等部门须“守土有责”,“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主旨。
肿瘤发生的病因与吸烟、饮食、生态环境、不良习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何控制吸烟,控制大气污染、水污染,维护食品卫生安全,营造绿色生态环境,在肿瘤的病因与预防章节的内容中多次提及,预防肿瘤发生的种种措施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健康中国的战略实施密切相关。
4.把学生职业发展与肿瘤防治事业相联系
在肿瘤的机制探索及治疗内容的讲解中,学生们不难发现,现在很多行业的发展都与肿瘤治疗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肿瘤临床诊治各个层面的进步,其在肿瘤流行病学和基因组学等大数据分析、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针对肿瘤影像学和病理学数据的辅助诊断,以及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和新药智能筛选平台的建设等各方面发挥了优势。
不仅人工智能如此,生物医学的工程技术、物理学的影像技术、化学的小分子试剂研发,环境学的污染处理,甚至是经管学中的医院管理,新闻媒体的医疗相关报道……除了医学专业本身,学生们可以发现很多专业的发展都与肿瘤防治事业息息相關。本课程期待激发来自各专业学生的肿瘤学学习热情,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未来中国的肿瘤防治事业积极联系起来,推动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
5.医学人文精神的思政融入
在肿瘤治疗的相关章节中,学生们了解到现在的微创手术、个体化医学都是“以病人为核心”的理念:对患者治疗过程中不是仅仅肿瘤切除即可,还要注意手术创口的大小、乳腺癌术后的外观、胃癌手术尽量保留一段胃壁以防止术后反酸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等,在保留病人生命的同时还要尽力维护病人的生活质量;通过肿瘤疾病晚期姑息治疗的学习,学生们理解到要如何尊重病人最后的选择与尊严。总之,通过各种医学人文的思政融入,有助于学生树立“以病人为核心”的医疗理念,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培养学生“德医双馨”的价值观。
6.“增加国际竞争力,创新中国”理念的思政融入
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把国内药物的可及性及购买印度仿制药等问题摆在公众面前,引发热议。如何看待主人公的行为?是不是出于对病人的理解,而因此鼓励药品仿制,违法违规?学生们在了解了肿瘤制药的艰辛历程之后,越发意识到原创药的重要性,明白“鼓励原创,杜绝仿制”的道理,也明白了国家在肿瘤药物定价在国计民生重大问题上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在肿瘤药物应用的内容讲述中,我们提到了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新药,是我国科学家在抗癌药物研发中的标志性成果。原创意识的鼓励,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增强我国在国际医学竞争力、 “创新乃大国重中之重”的意识,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积极抗癌、“健康中国”的理念。
三、“肿瘤生物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措施与方法
本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雨课堂等智慧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何将上述课程思政的素材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中,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方式,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实际教学应用中的措施与方法。
1.规划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
为了将课程思政的素材有效地融入课程内容中,做好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必不可少。此处的课程设计包含对于课程思政的内容安排、题目设定以及文献阅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统筹规划。
(1)内容安排
首先,在全学期的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教案及具体课程时间表里提前将每个章节中的思政内容安排做好设计,以保证有效的思政内容在合适的章节中合理的融入。譬如在绪论章节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肿瘤病因及肿瘤预防的相关章节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在肿瘤治疗章节中开展医患关系维护、新药研发鼓励等,每一组思政素材的内容都在不同的章节中做好设定和安排。
(2)题目设定
有些思政内容我们通过题目讨论来展开,需要事先把题目在各章节中做好设定。譬如,对于肿瘤晚期病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伤医、辱医事件如何看待?如何看待高仿药和原创药对于我国肿瘤治疗事业发展的影响?如何将自身的职业发展与肿瘤防治事业联系起来?如何从肿瘤治疗的进展看待我国在国际医疗领域的地位?在每个章节,我们都会事先设定相应的思政讨论题目。
(3)文献阅读
作为通识课程,文献阅读是对学生课下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用课前背景知识预习或是课后作业的形式提出要求。布置的文献阅读材料里可以适当涵盖课程思政的知识内容。譬如,在要求学生学习每年最新的“美国临床肿瘤年度报告(ASCO年度报告)”文献,学生们可以借机了解美国当年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国家政策、财政投入、护理及罕见病等肿瘤研究方向。在学习“中国年度肿瘤进展”相关文献时,也可以对比中国的医疗政策、肿瘤领域的主要进展和发展方向。临终关怀、叙事医学的相关文章,也可以作为肿瘤治疗阅读材料,进而推进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
2.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完成课程思政的规划设计后,需要将课程思政的素材有效地融入课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形式来实现。
(1)“故事”讲授
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知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顺其自然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是主要应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举例来说,医生在治疗危重晚期的肿瘤患者时,在“与家属沟通、用药选择、手术方式”等很多方面可能遇到不同的情况;医生在抢救危重传染病人时,也有面临手术期间划破手指受伤感染的可能;病理科医生在肿瘤取材时被甲醛固定液甚或是肿瘤内的液体溅到眼睛的可能……讲解中通过各种医学人文小故事的融入,都会建立一个有温度的课堂,让学生们体会到医疗职业的崇高,唤醒学生们内心潜在的美好情感,激起学生们的共情感悟与人文情怀。
(2)案例分析
混合式教学的好处之一在于可以把传统的理论知识内容以线上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学,课堂上便拥有了更多的习题练习及案例分析的时间。譬如在肿瘤诊断的章节中我们设计了案例讨论环节,学生们分组根据病人的主诉和已有检查结果,以医生的身份提出进一步的检查方案并确定疾病的诊断。站在医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学生不仅熟悉了应有的肿瘤疾病诊断过程,也明白了虽然在医疗检查过程中为排除肿瘤疾病有些检查措施不可避免,但考虑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检测,能够减轻病人的负担。同时也更加理解了医院的疾病检查与收费制度,体会到医疗中处理医患关系所应秉承的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
(3)题目讨论
题目讨论的思政融入方法在线上、线下不同的教学环节都适用。首先,线上课程多被分割为若干微慕课进行讲解,讲解内容往往凝练、简洁。由于时间的限制,讲解中课程思政的引入多是关键句子的引领,而深入展开则相对较少,以题目形式展开的思政内容讨论是线上课程思政融入的重要形式之一。
譬如在“肿瘤生物学概论”线上课程的讨论区,我们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你的生活与工作中,环境因素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肿瘤预防的关系。”有同学提出“输液管和塑料药瓶之类的用具在医疗的应用,无形之中增加了环境中的塑料污染,能不能开发新的生物医学可降解材料,减少医疗污染”“作为食品工程的学生,可以把生物实验应用到食品工程行业,提高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提升工业加工技术和污染物回收和利用手段,这一系列要求可以有效降低促进肿瘤发展的环境因素”等说法。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社会大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战略性举措。课程思政的融入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
(4)实践教学
课程中我们设计了参观医学院医学标本馆的实习环节,让非专业的学生见识到真正的肿瘤标本。在参观过程的讲解中,结合意大利解剖学家莫尔加尼(Margani)冲破教会的禁止,通过尸体解剖发现病因,并建立器官病理学的做法,我们向学生们强调了医学路上要尊重客观规律,具备大胆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同时,在讲述标本馆中的解剖及病理标本来源时,我们提到了遗体捐赠者的伟大。正是这些遗体捐献者的贡献,才使得医学界的学者们能够掌握和丰富人体的基本知识。解剖课上的遗体捐献者,被我们尊敬地称为“大体老师”,是他们让学生能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训练。通过实习环节的参观和讲解,课程思政让学生们感受了医学科学之路、医者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
(5)热点聚焦
通识课程教育,往往与经济民生、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等很多方面息息相关。结合當下医疗热点话题及重大事件,选择性地开展与课程相关的线上线下课程讨论,也是课程思政融入的方法之一。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看法。医护人员成了“战士”,教师成了“主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有恐慌、有欣慰、有感动、也有感慨。抗疫期间,我们专门在肿瘤生物学线上课程的讨论区发布了防疫讨论特辑,鼓励学生们交流“对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说的话”“停课不停学,说说你对抗疫情的方式”“疫情带来的感悟”“疫情之下彰显医学的重要,未来的你可愿薪火相传?”“疫情的反思与启示”
等。结合热点或重大事件的讨论,会让学生们对于思政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更加感同身受。
3.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1)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
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是做好思政教学的另一关键要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信任教师、尊敬教师,医学人文的情感便很容易在师生之间传递。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认同,语言表达流畅,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辨力和较强的沟通能力等。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有效传递思政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医疗中的社会现象、学会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2)加强学风建设、注意培养学生的诚信
意识
学风建设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现阶段,国际交流频繁,网络技术不断进步,学生中对待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会因此受到的不同影响,在大学生中进行加强学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流思想,全面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素质。
清华大学曾提出“学好”的三层境界[7]:“学得好”是学生求学问道的第一层境界,包括功课学得好、成绩考得好。但是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瘴痼疾。“要好学”,是为求学问道的第二层境界,强调努力学习的精神追求与责任。“要学好”,说的是品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学习。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上坚守专业定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考试、作业的评判中杜绝弄虚作假,做“四有教师”,用“三个境界”帮助大学生在学风建设的影响下加强诚信意识,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在肿瘤生物学概论课的通识教育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通过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我们将爱国主义、创新科技、医学人文、健康中国等多角度的课程思政素材,通过“故事”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后习题、实践教学、热点聚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全程、全方位、全员的课程思政融入,努力打造一个有“知识高度、创新力度、情怀温度”的高质量课堂教学。
当然,“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一种新尝试,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有效方法仍需不断探索。开展基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和创新,是今后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于向东.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N].光明日报,2019-03-27.
[2] 袁驷,郑力.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术志趣,提高培养质量[Z]. 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文集,2014.
[3] 彭刚.“课程思政与‘三位一体”专题报告[EB/OL].清华大学新闻网,2019-12-16.
[4] 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5] 郑荣寿,孙可欣,张思维等.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9,41(1):19-28.
[6] 钟升.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国内已有14万癌症患者获得免费药物治疗[N].中新网,2019-08-25.
[7] 杨斌.“学好”的三层境界[Z].清华大学本科教学,2020-01-11.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