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5-25罗亿林枫枫成林艳徐雅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6期
关键词:微量早产儿静脉

罗亿, 林枫枫, 成林艳, 徐雅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0 引言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 足周而出生的活产婴儿,其体重大多在2.5kg 以下,且器官功能及适应能力均明显差于足月儿,往往出现体温不稳定、抵抗力弱、吞吸能力差等表现,此外,由于肾小球及肾小管的不成熟,大部分的早产儿均伴有蛋白尿、体重下降等症状的出现[1],因此,针对早产儿的临床治疗,需给予相应的特殊护理进行干预。据临床报道,科学的营养供给是保证早产儿存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但早产儿的胃肠功能通常并未发育成熟,因此在常规的喂养中极易出现不耐受的情况,对其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对此,本文选择了94 例早产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94 例早产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n=47)与观察组(n=47),两组早产儿的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均无鲜明差异,P 值>0.05,资料如下:

[对照组]:男:25 例,女:22 例;胎龄:32-35(34.5±3.5)周;体重:1.8-2.3(2.0±0.5)kg。

[观察组]:男:24 例,女:23 例;胎龄:33-36(34.8±3.3)周;体重:1.8-2.4(2.2±0.6)kg。

选入标准:(1)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科学》中早产儿的相关诊断标准,其胎龄均小于37 周,且体重在2.5kg 以下;(2)所有早产儿均在出生24h 内转入我科进行治疗;(3)患儿家长均在知情前提下,同意并配合签字。

排除标准:(1)存在消化道畸形及重度窒息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2)合并严重器官性疾病且生存期预判较短的患儿。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延迟喂养

于早产儿出生后36-96h 后开始喂养,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包括保暖、体征血氧以及并发症等内容,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等。

1.2.2 观察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

于早产儿出生2h 后,给予适当的母乳或配方奶进行喂养,每次2-4mL/次,间隔为1.5-2h,观察患儿在喂奶后是否存在腹胀、呕吐以及胃内残留的情况,并根据其体重增长情况对喂养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出生8h 后,可进行糖水喂养,一次1-3mL,间隔3h,可通过经口或滴管喂养。在喂养期间,若患儿未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可改用1:3 早产儿专用配方奶进行喂养,一次2-5mL,根据其吮吸能力与肠道耐受情况对其喂养间隔进行调整。

以早产儿的体重及日龄等情况为依据,建立科学的肠外营养方案:糖剂量为1- 2g/kg,速度为3-5mg/(kg·min);水溶性维生素为1-3g/kg;脂肪乳剂量为1 -1.5g/kg;氨基酸为1-3g/kg。在喂养24h 后,若患儿未出现反复呕吐及腹胀等症状,可适当增加其奶量,并调整其喂奶间隔,于48h 后向正常奶进行过渡。同时,在治疗期间可依据患儿的进奶量与所需热量对其静脉营养进行调整,以满足患儿的营养供给。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早产儿呕吐、腹胀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及静脉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

(2)对比两组早产儿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血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血糖(Glu)以及总蛋白(TP)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96 例早产儿资料均通过SPSS 20.0 软件处理,文中计数(卡方检验)、计量(t 检验),当P<0.05 时,表示对比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症状消失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

表1 两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d)

表1 两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d)

组名 例数 腹胀、呕吐等症状消失时间 静脉营养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 47 5.1±1.6 9.3±2.5 11.3±2.4观察组 47 3.2±0.9 5.8±1.9 8.9±1.8 t - 7.096 7.641 5.485 P - 0.013 0.005 0.011

2.2 临床指标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血糖(Glu)以及总蛋白(T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

表2 两组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组名 例数 TBil(mmol/L)Glu(mmol/L)TP(g/L)BUN(mmol/L)对照组 47 74.3±10.5 3.2±0.9 55.2±3.6 5.3±1.2观察组 47 79.5±9.8 4.5±1.0 59.6±4.2 6.5±1.6 t - 2.482 6.624 5.453 5.827 P - 0.015 0.001 0.008 0.006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早产儿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其胃肠激素水平及消化酶的含量均明显低于足月儿,且蛋白质的合成功能较差,易因血浆蛋白的低下而造成水肿等情况,且对肝糖原转化为血糖的作用较弱,因此在饥饿时极易造成血糖过低而出现休克等危险情况。此外,大部分的早产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吸吮及吞咽反射不良情况,因此在早产儿的喂养期间,极易引发其胃肠功能的障碍,导致不耐受、呕吐、腹胀等症状的出现,若患儿长时间未得到科学足量的喂养,还易引发院内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出现[2],对其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早产儿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科学合理的营养供给方式是保证其存活质量的重要基础。而在以往的认知中,由于早产儿的吸吮能力及吞咽功能较差,喂养过早易引发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导致死亡等严重情况,因此通常主张在出生后的36-96h 开始喂养。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防止早产儿低血糖症、高胆红素血症等不良情况的出现,目前多建议尽早开始早产儿的临床喂养[3]。

据临床研究显示,新生儿的体重越低,其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风险越高,为临床的营养喂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当婴幼儿完全无法耐受胃肠道营养时,可采胃肠外营养 (PN),通过静脉输入的方式满足其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支持,但长期的静脉营养治疗往往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出现[4],因此,临床通常不建议长期的静脉营养供给。而早期微量喂养的方式则可有效改善婴幼儿的胃肠道激素水平,并延迟其肝功能的异常,从而减少其肠外营养的供给量及持续时间[5],增强其生存能力,在早产儿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采用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供给的早产儿,其腹胀及呕吐等症状的消失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延迟喂养的患儿;且在经过治疗后,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供给下的患儿血尿素氮、总胆红素、血糖以及总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延迟喂养的患儿。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供给在早产儿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改善其胃肠道症状,促进其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供给的方式可有效改善其肠胃道功能,增强其生存能力,值得应用于推广。

猜你喜欢

微量早产儿静脉
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作用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早产儿出院后如何护理才正确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nodules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case report
谈刑事侦查中微量物证的作用及常见发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