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疫情视域下主流新闻媒体“把关人”角色浅析
2020-05-23赵曲扬孔令凤
赵曲扬 孔令凤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不仅是公共健康危机,也易导致信息疫情,产生次生灾难。而各主流新闻媒体需及时进行新闻报道,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纾解公众忧虑。本文通过对主流新闻媒体“把关人”角色的分析,阐述该角色在信息疫情视域下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角色特性、面临挑战等多角度探析其如何在信息疫情环境中贡献力量,并提出可行的把关策略。
【关键词】信息疫情;新闻媒体;把关人
一、研究背景
从2019年年末至今,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在全世界蔓延开来。而在此次疫情之中,除了公众所密切关注的健康危机,信息疫情所带来的次生灾难也不可忽视。据2020年2月11日世卫组织的新冠疫情研讨内容,信息疫情可被称为infodemic,即由“信息”(information)与“流行病”(epidemic)组成的专有名词。该词代表了在疫情语境与互联网时代之中公众面临的又一大危机——传统的信息传播系统受到严峻挑战,公众渴求信息,进而暴露于大量的虚假信息与恐惧情绪之下,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人类需求的不断发展,多变的媒体信息环境也在推动全新的传播格局的出现,公众的信息传播系统因此变得愈发复杂。在疫情爆发之际,公众出于本能的恐惧感,会自发寻求能够降低不安全感且助其获得心理确认的信息,对疫情信息的关注与迫切可能会转化为一种群体非理性的行为,各种关于疫情的虚假信息就此以节点裂变的形式大规模扩散,原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受到冲击。大量甚至超载的信息数据呈现出长时间在线、快速更新、及时传播的状态,公众陷于泛滥的“信息浪潮”之中,很难维持原本的信息判断能力,甚至有可能助推谣言的传播。
在受众认知失调及信息泛滥的环境之中,“把关人”的作用就愈发凸显出来。当下去中心化成为了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的重要代名词,海量信息的发酵与传播难免良莠不齐,信息病毒式传播也可能阻碍疫情中公众真正需要的正确信息的传播,而主流新闻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与公信力决定了其在信息疫情之中具有专业优势。
二、主流新闻媒体“把关人”角色特性
(一)专业媒介组织的参与性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的生产、发布、传播都离不开专业的媒介组织。而在信息疫情之中,主流媒体除了主要的信息采集、筛选、加工、传播等把关环节,还需要对特定环境下的大众传播信息进行科学检查与处理,以高标准要求相关从业人员以专业的姿态参与到疫情相关信息的传播把关活动之中,以应对大众信息参差不齐、虚假新闻与谣言侵占公共空间、恶意炒作行为出现等可能存在的各类危机。
(二)发布新闻信息的权威性
在信息疫情之中,大量的信息充斥着公众的眼球,这时就需要具有权威性的正确信息及时、高效地传达给对信息有着高度需求的公众。主流新闻媒体及时监督舆论,筛选公开传播的信息,结合自身积累的媒体资源及时挖掘真实的重要新闻,全方位做好新闻信息的质量监督工作,进而提高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在信息疫情之中为公众指明方向。
(三)发挥把关职能的必要性
信息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原本的信息传播系统,海量的信息噪音严重影响了公众的信息选择与把控,主流新闻媒体更要在此时承担起自己的把关职责。因为其自身固有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公众在获取疫情期间的信息资源时,主流新闻媒体不仅意味着稳定的信息获取渠道,更意味着可信赖、可安心的信息。
三、主流新闻媒体“把关人”面临的挑战
(一)虚假新闻过载
在快速发展的Web2.0时代,信息的扩散机制从单一向复杂快速转变,话语权的下放为普罗大众参与到信息生产中来提供了充足的可能性与空间,减低了参与的门槛,网络受众的结构变得愈发碎片化,主流新闻媒体的把关权也因此分化,越来越多新的意见领袖争相出现。但不是每一个个体信源都能够经得起事实的考究,也不是每一个意见领袖都能够做好舆论的监督与引导。虚假新闻于混乱繁杂的信息累积与堆叠之中催生,依托于交互性极强的社交媒体渠道,快速传播的错误信息往往能够比正确的信息具有更强的传播力,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而一旦未经过求证核实的虚假新闻以几何级的非线性传播模式快速传播开来,其将对本就难辨真伪的公众产生极大的蒙蔽性与扰乱性。在虚假新闻过载的情况之中,出于平衡社会信息与传播真相的责任,主流新闻媒体“把关人”对海量信息的审查筛选难度骤增。
(二)公众缺少判断
此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指出,此次的新冠病毒疫情是第一次真正的社交媒体信息疫情。国家信息中心合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报告》显示,公众对疫情相关信息的关注度超越了同时间段内的其他信息,甚至超越其他类型的突发公众事件。公众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与对疫情情况的关注,亟需获得与疫情有关的大量消息,进而进入一种沉浸式的信息浏览状态。而信息疫情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就是“迷惑性”,有许多疫情相关的“灰色信息”甚至是“黑色信息”披着“白色信息”的外壳广泛传播,如“双黄连可防治新冠病毒”等谣言都具有极大的蒙蔽性,直接影响甚至误导公众的判断。如若无法分辨消息的真伪性,公众极有可能陷进虚假信息过载的困境,甚至产生一哄而上抢购物品的闹剧。
(三)把关职能弱化
美國新闻学者迈克尔·舒德森曾表示:“新闻业是生产和传播攸关普遍公共利益的重要时事信息的活动或实践。”主流新闻媒体所扮演的社会“先知先觉”的角色对其在此次信息疫情之中的行为职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仍存在新闻媒体报道失真、把关职能弱化的情况。2020年1月31日晚,一则关于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冠病毒的消息被微博号“新华视点”发布,随后人民网转发该则消息,许多其他的新闻媒体纷纷转发,大量公众开始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甚至连“双黄莲蓉月饼”也未能幸免于难。但实际上,文中“双黄连可以抗击SARS病毒”和“研究人员正要开展双黄连的临床研究”的核心观点并未得到严谨的科学论证,有关媒体也并未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导致大量公众陷入信息失真的困境。
四、主流新闻媒体加强把关的策略
(一)利用数据资源,做好舆情监测
在信息疫情视域下,各类信息纷乱繁杂,也不乏有各种灰色信息甚至是黑色信息充斥交织、夺人眼球。新闻媒体作为能够纾解公众慌乱、稳定公众情绪的“稳定剂”,本就被赋予了大量来自公众的期待。因此,无论是处于数据更新、危机预警、应对措施的哪一环节,新闻媒体都应履行传播者的关键职责:可以利用数据资源在社交媒体传播的海量碎片化信息之中寻找可能的新闻线索;通过建构有关舆情监测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进行实时热点监测,自动判别有价值、有使用需要的信息,再通过筛查确认,为关心疫情防控进程的公众提供有效信息。同时,借助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密切跟进疫情实时发展动态,及时分析舆情动态变化与发展趋势,牢牢把握舆情管控的方向标,主动发声辟谣,减少信息疫情给社会所带来的不安感。
(二)把握报道时效,及时回应关注
施拉姆曾表示:“对于公众危机,首先应该是信息公开。信息不透明、阻塞将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心理,甚至会引发盲动、骚乱、暴乱等社会负面行为。”疫情防控的新闻讯息非常注重时效性,如何才能让公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接收全面真实的信息,则需要进一步考查新闻媒体的报道时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曾在分析非典带给国人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媒体的最大作用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满足公共决策部门的知情权。公众的知情会形成舆论压力,影响公共政策,最终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在面对诸如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公共危机时,参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普通公众最为关心的应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而新闻媒体能够提供满足公众这两个较低层次需求的有关信息。一方面,新闻媒体是政府部门与医疗部门的“传声筒”,将防控的相关措施及时扩散至大众;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也是及时回应公共信息了解需求的“首要阵地”。我国主流新闻媒体充分承担职责,及时构建疫情信息的报道阵线。央视新闻每日在微信中更新有关疫情的相关报道与数据等信息,并在微博中创建“共同战疫”的话题,实时发布、及时更新疫情地图、战疫故事、疫情数据等内容,为公众提供公开透明、实时有效的信息获取平台,方便公众随时随地了解信息。
(三)确保报道准确,提升媒体公信
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设置有关议题来影响人们关注的事实、产生的意见以及它们的先后顺序。议程设置理论在信息疫情语境下仍有其适用之处。在《议程设置》一书中,媒介议程和公共议程的显要性可被刻画为“媒体的报道倾向”和“受众对报道的态度”,由此可知,媒体的报道倾向与报道内容会对公众的认知与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为何我国的主流新闻媒体在疫情报道之中更要做好新闻事实的查验与整理,高度确保报道的信息准确性。信息疫情的海量内容和高速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与观念,主流新闻媒体出于自身的报道能力,可以充分利用议程设置这一方式,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通过有关内容准确的报道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引导公众舆论向有利于稳定民心、推动抗疫的方向发展。同时,其还应该坚持总体真实,客观呈现事件的全貌,针对公众日常关注的焦点、重点、难点对症下药,提升媒体公信力。
(四)构建传播矩阵,平衡新闻报道
传播环境在日益发展,传播手段也在日益革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报告》分析指出,疫情期间,微信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成为信息传播的首要渠道;新闻客户端则依靠其丰富的资讯资源、实时的信息推送优势,在疫情信息传播公众使用渠道中排名第二。随着终端功能与移动平台的逐渐升级,越来越多的主流新闻媒体也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传播矩阵,整合短视频、VR、H5等多种形态,打通两微一抖等各种渠道,致力于为公众提供直观、丰富的信息动态。例如央视频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慢直播”吸引了超过1亿网友在线“云监工”;陈小桃momo创作的漫画“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新闻媒体中广泛传播,吸引力大量网友转发点赞。此类极具内容与形式创新的融媒体产品在信息疫情之中丰富了人们的视听体验,通过创新话语方式、改变传播形态等多重方式,有效提升了优质新聞信息的传播力,甚至增强公众的抗疫信心。
五、结语
在信息疫情的特殊语境下,面对信息传播系统受挑战、公众的信息判断受干扰、虚假新闻过载等重重困境,主流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职责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需构建基础的信息把关与传播策略,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与各类新媒体渠道整合报道,重视自身工作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我国主流新闻媒体在坚持总体真实的前提条件下,以自身的媒体公信力为以托,紧抓时效,实事求是,创新疫情报道的模式,报道更多切合公众现实需求的即时新闻,也报道更多有温度、有情怀、贴近公众内心感知的价值新闻。
参考文献:
[1]徐剑,钱烨夫.“信息疫情”的定义、传播及治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05):121-134.
[2]秦聿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健康类谣言的特点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双黄连”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0):104-105.
[3]张涛甫.“信息疫情”考验新闻正义[J].新闻大学,2020(10):3.
[4]王涵林.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传播——以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传播为例[J].青年记者,2020(23):28-29.
[5]李鹏飞.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组织中“把关人”存在的合理性探析[J].视听,2020(08):205-206.
[6]郭子辉,谢安琪.信息“疫情”的扩散特点与网络治理研究[J].传媒观察,2020(08):30-34.
[7]张田田.“信息疫情”:形成机制与媒体应对[J].新闻战线,2020(11):36-39.
作者简介:
赵曲扬,孔令凤,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钱塘区学源街258号),浙江省杭州市,310018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