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师范院校本科生合理增负及其推进策略
2020-05-22吴新蕊赵文鹏熊丽嘉王若云
吴新蕊 赵文鹏 熊丽嘉 黄 婕 王若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等教育提质增效背景下,教育部要求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严格管理本科教育教学过程,推进本科生学业合理“增负”。而已有关于大学生增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层面:高校培养模式下的学习懈怠与学业失败、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缺乏、未来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其基础上,本研究从供给端、需求端、考核端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合理建议。供给端针对学校课程方面,较直接地增加学生的压力指数。为保持平衡,需求端增加其课堂内外的学习投入。此外,还要有考核端的实时评价与反馈,实现供给、需求、考核三端统一。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共计307人,主要聚焦于大二和大三学生上,除师范专业学生之外,也适当抽取了小部分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作为补充。受访者相关特征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的基本特征(N=307)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结合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CCSAS),大学生压力量表(CSS),编制了适用于调查本科生负担情况的调查问卷,并进行抽样检查。为验证量表的可靠性,效度及信度检验结果如下:
经Cronbach ɑ(克隆巴赫)检验,量表各维度ɑ值均>0.6,总体ɑ值为0.83,问卷内部一致性高,信度较好,KMO度量值为0.785,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三、数据处理
(一)专业培养与课程设置
1.关于课程学习
86%受访者认为课程考核重心是考察理解与记忆。由此推断,当前师范院校课程考核偏重于考察陈述性知识。偏背诵式的考核不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理性客观地认知所学,反而给其压迫感与心理负担。
约78%的受访者表示大学公共课程十分枯燥,58%的受访者表示选修课程无法引起其学习兴趣。但令人欣慰的是,94%的受访者表示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其有益。可见,公共课、选修课难以满足学习需求,而专业课却有一定质量保障。两者教学效果存在巨大鸿沟。对公共课课程质量与学习负担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321**,P=0.016),证实公共课质量影响学生对于学习负担的体验。69%的受访者认同专业课学习困难,可见专业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学业能力上的负担,而非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由学分驱使的心理负担。但两种不同的负担并非泾渭分明,学生课程学习上的负担往往是两种负担的综合表现,只是不同个体的负担比例会有所差异。
同时,公共课的考核不合理、质量难保证也是关注焦点,把控不当易使学生学业负担天平失衡。
2.关于综合实践活动
67%的受访者认为参加学生活动占用了学习时间,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学生活动有助于锻炼自身能力,但须协调好学生活动和学习的关系,避免冲突发生,在保证学习基础上参与学生活动。
三类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实习见习、社会兼职)对于学生的个人时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消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实习见习。[1]这是提高实习质量和效果的保证,是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体现对于本科生实践锻炼层面有较高的心理诉求与提升期冀。此外,学生活动和社会兼职是学生的个人选择,在不影响正常学习情况下,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活动和社会兼职也是一种锻炼。
(二)基于学生需求端的学习态度分析
学生兴趣和学习负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448**,P<0.001),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程度会显著影响其对于学业负担的认识。通过深入的学习过程体验调查发现:认同“专业学习过程慢慢消磨了我的学习兴趣”的受访者有55%,学习过程体验至关重要,体验感差是学习兴趣低、学习负担感重的先行条件。[2]
值得注意的是,仅30.9%的受访者认为专业学习痛苦,而87.3%的受访者赞成课外投入时间学习本专业,说明大多数学生专业课内外学习有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体现了对合理增负的价值认同感和端正鲜明的学习动机。
42.3%的受访者认为课程任务繁重,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看法存在显著性差异(F(3,303)=3.25,P=0.022)。
55.4%与77.5%的受访者不喜欢难度高的专业课与公共课,可见大学生存在畏难心理,阻碍学习兴趣生成。若得不到合理疏导,可能成为学业负担过重的导火索。此外,教学内容性质与教师授课方式也会影响受访者对于学业的兴趣。学生偏好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需求端的天性,会影响学习兴趣以及对于学业负担的认识。
(三)学业评价体系
在学业考核端,88.3%学生认为论文的代写、抄袭现象严重,并且75.6%学生对于事关自身的毕业论文考核标准存在知情空白区域,甚至91.2%的学生认为存在混毕业证的废学现象,这些都表明“本科生合理增负”的态势刻不容缓。
此外,在学业评价的管理活动方面,84.4%学生认可巡考老师对于考场纪律的把控严格,但是仍然有13%的认为教务处针对学生学业评价的管理还存在欠缺,这说明学业评价各个责任端管理水平层次不齐,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访者的宏观学业感受与具体实践体验,进一步作用于学生对于负担现状的心理认知机制。
四、研究结果
(一)供给端:专业培养与课程设置是其核心构成要件
研究发现,样本关于问题的选择呈现一定的倾向性,即研究对象在对待该类题型时态度鲜明,有自身明确立场,并且这会对处于需求侧的学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如果供给端的质量难以保证,难免会造成一种需求与供给的脱节。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考核方式均有待完善,课程质量也亟需提高,尤其是公共课程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业负荷感。
(二)需求端:合理增负需求明显,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
多数同学认为需要投入足够精力学习专业知识,表现出较高的学习需求。多重分析发现:负担状况与学习兴趣存在显著相关,兴趣程度影响着其负担状况。其中,专业学习过程体验感较差是引起学生负担心理的重要原因,不利于学习动机与兴趣培养与保持。不仅如此,教学内容性质与教师教学方式也明显影响学习兴趣。
(三)考核端:合理增负需要调整学业评价体系
从考核端出发考量,多数本科生对当前学业评价体系持消极态度。学业评价方式与管理活动欠缺,影响其学业感受与具体实践体验,急需进行调整。合理增负应向学业评价体系方向调整。
五、对策与建议:本科生合理“增负”推进路径探索
(一)供给端:增加学业挑战度,构建育人新机制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学习动力不足及课堂内容无吸引力是“水课”形成的两大因素。[3]高校致力于打造“金课”,增加课程吸引力,建立师生共创课程,立足学生需要,补充课程内容介绍及教师选课指导。
从高校领导到教师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高校聚焦本科生人才培养,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有关部门制定符合需要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计划,督促学校工作有序进行。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二)需求端:激发学习兴趣与潜能,引导学生增加学习投入
激发学习兴趣与潜能。“增负”应满足学生倾向,有针对性制定措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可以获得实践的知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增加学习投入。引导学生增加学习投入可以从课内投入与课外投入两方面入手。课内投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性及主动提问,创设多形式课堂教学;课外投入,开设更多的课外实践课程,建立课外学习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增加课外学习投入。
(三)考核端:完善学分认证机制,改革学业评价体系
完善学分认证机制。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拓宽学生学习领域;鼓励学生跨校院、跨专业选课;增加选修学分占比,做好自选学分课程指导;提高学分认证标准,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监督与评价。
改革学业评价体系。高校应多方位、多形式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推进教考分离,教师要将考察重点放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上;推广非标准答案考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