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郭大力翻译风格研究

2020-05-21蔡强徐偲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译本语料库译者

蔡强, 徐偲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一、引 言

随着翻译研究逐渐从规约性走向描写性,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得以广泛开展。 研究者借助语料库工具,于大数据的基础上描写、分析和解释翻译文本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的特征。Mona Baker[1]发表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首开先河,提出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路径主要集中在译本和原文之间,或是多个译本间,多采用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从标准类/形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词汇频次比、平均句长、报道动词、语义韵,以及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胡开宝[2]撰文指出,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进步明显,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亟须厘清、研究范围有待扩大和研究内涵有待深化”等。

郭大力,江西省南康人,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经济学家。在动荡不安的20 世纪20 至30 年代,郭大力与王亚南合作翻译了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亚当·斯密(Adam Smith)[3]的《国富论》,独自翻译了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人口论》等著作,尤其是《资本论》全本的翻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对《国富论》与《资本论》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专业领域,少部分与译者相关的论文、资料则与郭大力生平及其《资本论》翻译历程相关,学术界缺乏对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策略或译者风格的深入分析。 目前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虽有较大优势,发展较快,但大部分研究仅局限于文学翻译作品及其译者,较少涉及其他领域。因此,本课题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郭大力、王亚南的翻译风格, 加强对具有代表性的非文学译作的考察,对历时性翻译文本译者风格进行研究,考察客观因素在非文学(经济类)翻译译者风格的具体表现及译者风格在非文学类文本中的体现。

二、语料库与具体研究方法

郭大力翻译的著作较多,这里选取的相关语料包括其代表性的《国富论》[4]汉语译本, 最重要的译著《资本论》[5]第一卷(1—4 篇)汉语译本,另外还选取了《国富论》[6]的杨敬年译本,《国富论》英文文本。研究者以《国富论》郭大力译本为基础,将《国富论》的杨敬年译本作为对照,同时参考《资本论》第一卷郭大力译本, 建成一个总字数191.17 万字的中文译文可比语料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郭大力译本”实际应该是“郭大力、王亚南译本”,考虑到郭、王两人当年的历史经历、翻译贡献、署名先后和指称简便等多方面缘由, 在这里将相关术语统称为“郭大力译本”与“郭大力翻译风格”。

文中选用语料库工具WordSmith Tools 7.0、ICTCLAS 和统计工具SPSS19.0, 主要从词汇和句式两大方面描述和比较《国富论》郭大力译本和杨敬年译本,同时将《资本论》第一卷郭大力译本作为参考。 研究者在词汇方面主要分析各译本的类符/形符比、词类使用频度和高频词,句式方面主要分析译本平均句长和“把”字句、“被”字句等汉语典型句式,通过描述具体数据,提炼与归纳郭大力译本的总体翻译风格,同时挖掘、分析这些风格特点的背后成因。

三、结果与分析

以下相关结果与分析都是以《国富论》中文译文可比语料库为基础,同时参考了《资本论》第一卷郭大力译本和《国富论》英文文本。

(一)词汇分析

1. 类符/形符比

形符(token) 指文本中所用词的总体数量, 文本一共有多少词就有多少个形符,类符(type) 是指文本中不同种类的词。 Baker[7]指出,类符/形符比值的高低与写作者词汇使用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成正比。 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值(STTR)采用每标准单位(如每千字)类符/形符比值的均值。 具体而言,比较不同文本的词汇使用时, 如果某文本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值更大, 则该文本使用了更多样的不同词汇,词汇变化丰富多样;反之则表明该文本使用了更少的不同词汇,词汇丰富程度低。

利用WordSmith Tools 7.0 的Wordlist 功能,《国富论》英文文本、郭译本和杨译本的形符、类符和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值如图1 所示。 两个译本形符的数量都比原文少, 这应该是英汉语文本语言的差异导致的结果。 标准化类符/形符比率方面, 原文本为20.26%,郭译本为26.83%,杨译本为24.36%。杨译本在这一方面更接近原文,而郭译本形符的数量少,类符数多, 标准化类符/形符比率高, 跟原文差距较大。比较而言,郭译本使用了更多的不同词汇,其词语变化程度要高于杨译本,用词更为丰富多样。

2. 词类使用频度

所建译文语料库已通过ICTCLAS 进行汉字分词和词性赋码, 研究者借助WordSmith Tools 可以检索各译文中具体词类的使用频数。 Stubbs[8]提出文本中实词数量与总词数的比率, 即词汇密度,可以衡量语篇的信息量。实词比例大则文本包含的信息量大,其阅读难度增加。相反,实词比例小则文本包含的信息量小,难度较低,容易理解。Stubbs 的研究的对象是英语,而汉语的词类划分及实词和虚词的区分方面却一直存在争议。 王克非[9]所做研究主要采取了王力、吕叔湘与朱德熙先生的看法,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归为实词。 此处参照了王克非的分类标准。

由表1 可知,杨译本和郭译本中名词、形容词及实词总数的使用频数差别较大,P 值<0.0001。 而经检索获得 《资本论》 郭大力译本中的实词数为98444, 总词数为520073, 计算其词汇密度为18.93%,呈现出词汇密度更低的倾向,表现出郭译本更加降低了文本信息难度。另外通过检索词类使用,研究者还发现两译本在结构助词使用方面差异显著。 汉语的结构助词主要是“的”“地”“得”,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能使书面语中的结构关系更清楚,行文更加紧凑。 郭译本的结构助词使用频率为4.41%,杨译本结构助词使用频率为5.42%, 说明郭译本比杨译本整体行文更为松散,接近汉语中无主语句多、连词数量少的特点。

图1 《国富论》形符、类符的相关数值(形符、类符的单位为万)

表1 《国富论》郭、杨译本实词数目及词汇密度比较

3. 高频词

高频词通常指文本中使用频率高的词。马创新[10]认为高频词可以分为高频通用词和高频特征词两类,高频通用词是语言中通用的高频词,而高频特征词是属于特定文献中使用的高频词,它们既高频出现,又能够体现出特定文献的主题内容和语言风格。 Sara Laviosa[11]定义的“出现频率至少占库容0.1%以上的词”高频词应属于高频通用词。 这里综合采用以上学者的相关分类, 通过WordSmith Tools 制作词表,分析《国富论》郭译本与杨译本中高频通用词的相关数据,见表2。

表2 《国富论》郭译本与杨译本中高频通用词信息

表2 呈现的数据显示,郭译本与杨译本中高频通用词的数量接近,但是郭译本高频通用词的使用累计比例和重复使用率都要低于杨译本。通过比较两译本的高频特征词,发现虽然两译文源于同一英语原文(主题),但杨译本中大量的重复使用诸如“数量”“自己”等词,这些词在郭译本中并不常使用。 回溯原文,发现郭译本有用词多样、更为简练的语言特点,见表3。

表3 《国富论》原文与郭、杨译本部分高频特征词翻译示例

在高频特征词方面, 除了这些实词差别明显,两译本还在处置句用词上显著差异,杨译本使用了801 次“将”字,占比0.11%,而郭译本则使用“把”字690 次,占比0.10%。 王力[12]在《王力语言学词典》中认为“将”字句是汉语中早于“把”字句而表示处置的一种句式,到了清代,口语里的“将”字句就完全被“把”字句取代了。 由此,在处置句词汇的运用上,杨译本因高频使用“将”字更具有书面语特征,郭译本则因高频使用“把”字更显口语化。由此,文章从繁多的“将”字句中列举出两例,见表4,意在更直观地对比分析杨译本与郭译本之间的区别。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 杨译本与原文紧密贴合,句式和内容都很完整,同时也体现了非文学文本的严谨、客观性。郭大力译本保持信息完整的同时,句子却更加俭省、利落。 从中可以看出郭译本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家危在旦夕,人民亟需精神上的变革,译者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在原作者与读者之间译本自然地倾向了读者。

表4 《国富论》原文与译本中“将”字句翻译示例

(二)句式分析

句式特点是研究译者风格的一个重要参数。 借助WordSmith Tools 7.0 的Wordlist 分析, 我们首先得到所研究文本的平均句长数据, 郭译本的平均句长为55.7,杨译本的平均句长为65.9,英文原文的平均句长为68.3,郭译《资本论》的平均句长为47.8。郭译本的平均句长要比杨译本和英语原文更短。 但王克非[9]认为仅凭句子长度还无法反映翻译句子的内部组织结构,因为根据Chen[13]的研究,75%的汉语句子由两个以上的句段组成。王克非的研究结果表明:汉语文本的句段长度低于英语文本; 汉语翻译文本的句段长度明显高于汉语原创文本, 且更接近英语源语文本。 他还指出汉语翻译文本的句子扩张与英语源语文本相关。 在此我们通过检索文本中的标点符号数量计算出各文本中的句段平均长度。 郭译本的句段平均长度为13.48,杨译本的句段平均长度为18.05,杨译本接近英语原文20 的句段平均长度。 由此可见,杨译本句子扩张明显,而郭译本的句子则短小精悍,更接近汉语原创文本句子短小的特点。下文对两个汉语典型句式进行进一步分析。

1. “把”字句

“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典型句子结构,以王力、吕叔湘、丁声树、朱德熙、张伯江和邵敬敏等为代表的汉语专家从句法、语义、语用及对外汉语教学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综合而言,“把”字句的基本结构是:施事+把+受事+动词,施事为动作执行者,通过“把”字将受事(宾语)提至动词前,突出了受事(宾语),同时突出了动作及其后果,方便衔接前后语句,形成短小精悍的句法特点。 “把”字句是一种主动句型,表达的是“处置”的基本功能或语法意义,在日常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书面语。

英语中缺少“把”字句这种将受事宾语提到动词之前的主动结构。近年来有些学者基于语料库对汉语译文中的“把” 字句使用特点进行了考察,柯飞、胡开宝和胡显耀三者都发现了“把”字句在翻译语料中要比原创语料中明显增多。 柯飞[14]把它归因于“把”字句更适合于表达复杂和细微的含义。胡开宝[15]认为译本中“把”字句应用的动因主要是认知、句法和语用等。 胡显耀[16]认为“把”字句在汉语译文中的大量出现可能与英语原文的SVO 结构有关,其结构复杂化体现了翻译汉语的杂合趋势。这些研究结果体现了“把”字句在汉语译文中使用的总体趋势,但其分析重点主要在文学语料。

通过检索文章语料库统计出各译本中“把”字句的使用情况,见表5,杨译本的“把”字句出现频次为175 次,每千字“把”字句占比0.2385;郭译本中“把”字句的出现频次为690 次,每千字“把”字句占比0.9745; 而在资本论1 到4 篇郭大力的译本中,“把”字句出现了734 次之多,每千字“把”字句占比1.4980。

表5 “把”字句统计数据

柯飞[14]基于语料库考察发现,汉语非文学类原创作品中“把”字句千字出现率是1.01;而胡显耀[16]通过检索汉语非文学类原创语料“把”字句千字出现率是1.122。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郭译《国富论》中“把”字句的使用率接近汉语非文学类原创作品,郭译《资本论》中“把”字句却比汉语非文学类原创作品还多。 郭译本“把”字句的使用要比杨译本更多,接近同类汉语原创作品。 以下提取英语原文,具体分析《国富论》杨译本和郭译本中“把”字句使用的部分例子。

(1)In those great manufactures, on the contrary,which are destined to supply the great wants of the great body of the people, every different branch of the work employs so great a number of workmen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collect them all into the same workhouse.(《国富论》原文)

反之,大型制造业为大多数人供应巨大的需求,每一个不同的工作部门都雇用大量的工人, 不可能将他们全都集中在同一个工场内。 (杨译本)

反之,那些大制造业,要供给大多数人的大量需要,所以,各工作部门都雇有许许多多劳动者,要把这许许多多劳动者集合在一个厂内, 势不可能。 (郭译本)

这里郭译本通过“把”字句将“许许多多劳动者”提到动词“集合”前,陈述客观事实的同时,突出“劳动者”,与后面的“势不可能”一气呵成,“劳动者” 一词的重复使用意在激起广大劳动者的共鸣,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时代背景。

(2)With the money which one man gives him he purchases food. The old clothes which another bestows upon him he exchanges for other old clothes which suit him better,or for lodging, or for food, or for money, with which he can buy either food, clothes, or lodging,as he has occasion. (《国富论》原文)

他用一个人给他的钱去购买食物。他用另一个人给他的旧衣服去交换比较适合于他的另外的旧衣服,或住所,或食物,或钱,用这钱他又能购买食物、衣服或住所,随心所欲。 (杨译本)

他把一个人给他的金钱,拿去购买食物,把另一个人给他的旧衣,拿去交换更合身的旧衣,或交换一些食料和寄宿的地方;或者,先把旧衣换成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食品、衣服和住所。 (郭译本)

郭译本在上例中用了三个“把”字句,尤其是将“with which he can buy either food”翻译成“先把旧衣换成货币, 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食品”,通过“把”字句,突出了金钱,旧衣,“先把旧衣换成货币”原文中并没有这句话,而是存在于句意中,这里是明显的显化翻译。 “把”字句有口语化的倾向,频繁使用意在提高普通劳动人民对文本的接受度。

由此可见,郭译本的“把”字句的使用使得句子短小,句意简练明,却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

2. “被”字句

英语的被动结构是“be+动词过去分词”,在非文学文体中使用频繁。 据考察,英语被动句翻译成汉语,经常被处理成“被”字句、主动句和无主句等,其中“被”字句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被动式,考察该结构能够较好地体现译者的风格。

按照汉语传统语法,“被”字句的语义表达功能和使用频率都较为有限, 属于一种非典型表现形式。王力[17]、吕叔湘、朱德熙[18]、赵元任[19]都认为“被”字句含有消极、贬义的含义,其使用范围变宽和频率增多是受西洋语法影响所致。 连淑能[20]认为,作为原语的英语等主要欧洲语言中有标记被动式的使用频率普遍高于汉语,汉语中被动句增多可能跟英语等语言的影响有关。

经过统计,《国富论》杨译本中“被”字出现频次为698,郭译本“被”字出现频率为435,杨译本要比郭译本更多使用“被”字句,经过SPSS 卡方检验,P 值<0.0001,两者差异显著。郭大力译本更倾向于使用主动句式或采用替换词的方法表示被动含义。 例如:

(3)They may perhaps be considered as appendages,as a sort of splendid and showy equipage of the empire.(《国富论》原文)

它们可被看作是一种附属物,是帝国的一种壮丽华美的装饰。 (杨译本)

它也许可以算是附属于帝国的一种壮丽华美的装饰吧。 (郭译本)

我们检索出各译本中所有的“被”字句,进一步了解译者在使用“被”字时是否存在语义倾向。在检索中,以“被”字左右跨度为10 个字符为考察对象,将“认为,视为,是,看作”等词视作中立词;将“驱逐,征服,滥用,废除”等词视作消极词;将“崇敬,有利于,崇高,鼓励”等视作积极词,分析以“被”为中心搭配的语义倾向。

表6 显示,与杨译本相比,郭译文中“被”字句的消极语义的占比更高, 通过卡方检验, 两译本比较的卡方数值为5.0370,P 值0.025,小于0.05,差异显著。 由此可见,郭译本不仅更少使用“被”字句,而且其“被”字句使用时更多采用了代表消极、贬义的汉语传统语义。 而较之20 世纪,现在“被”字的用法已经更为广泛。 故郭译本的用词习惯受到当时的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 满足当时读者的阅读需求。

表6 各译本中“被”字搭配句式的语义倾向

四、结 语

郭大力、王亚南翻译《国富论》《资本论》时,中国正处于20 世纪20、30 年代,“五四”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观念开始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定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但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国难当头、命运多舛的时期。郭大力在学习西方哲学的过程中,认为当时的中国非常需要《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并决定将其完整介绍给中国的普通民众。 在翻译《资本论》的过程中,郭大力碰到古典经济学的理解困难,则和新认识的王亚南商定“决心系统地译几部古典经济学的著作,用这种翻译,作为一种细密研究的手段。 ”(《资本论》译者跋),为翻译《资本论》做准备,其中一部就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 因此,郭大力、王亚南翻译《国富论》《资本论》,其目的与意愿完全是为了向中国民众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希望这些晦涩难懂的经济类读本能够被广大的读者群众所接受。 在郭译《国富论》之前,严复曾将亚当·斯密的代表作译成《原富》,但郭大力、王亚南认为该译本“文字过于深奥,删节过于其分,已经不易从此窥知原著的真面目”(《国富论》 译序),有必要对原文本重译出版。因此,不难解释郭译《国富论》用词丰富、句意清晰,语言通俗易懂的风格特点。 此外,郭大力还在《国富论》译序谈到了翻译的过程,“关于这个译本的译事,我们自问是颇为小心谨慎的……译的时候,我们随时相互商量;译成以后,又交换审查了一遍。”对于一些难译的词汇,“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却特别感到一种困难,那就是有些名词的意义颇为含混,所以没有办法,只好按照意思,把它们译成各式各样的字例如‘看不见的手’如实翻译,还直接引进了西方的经济术语,如‘工资’、‘资本’、‘利润’等等。 ”由此,我们看到郭大力、王亚南在从事具体翻译时的孜孜求索、认真谨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些同样对其翻译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译者风格并不是译者的胡乱创造,而是在受到原文制约的范围内, 根据当下的需求,基于一定的读者群体,译者在原文中留下的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印记。当今社会非文学翻译占有大量比重,诸如郭大力译者风格研究有望为同类题材翻译带来一定的有益启示。

猜你喜欢

译本语料库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英文摘要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英文摘要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