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研究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以中西茶文化课堂为例

2020-05-21

福建茶叶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西生词茶文化

刘 川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共青城市332020)

行动研究指的是实践中的科研,这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过程,由最初想法(initial idea)→发掘事实(fact-finding)→行动计划(action plan)→进行实施(implementation)→监测(monitoring)→修正(revision)→修改计划(amended plan)→循环往复(and so on through the cycle)(McDonough&McDonough,2000:26)[1]。因此,由以上行动研究的过程概括起来,研究步骤主要分为:(1)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2)通过观察重新确认问题(3)设计行动计划(4)计划实施(5)反思。行动研究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已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方向(郑敏,陈凤兰,2000[2];杨永林,2006[3];方子纯,2006[4]),但总数偏少。

本文以中西茶文化这一主题为例,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点,参考郑敏,陈凤兰(2000)的研究设计,从定性角度探讨行动研究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1 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1.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对象是85名2005级非英语专业两个自然班的学生(56名男生,46名女生)。他们分属江西一高校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年龄跨度19-22,平均年龄20。每周两节听力课。使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听力教程第二册,并由同一老师任教。

研究工具是三篇关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英文听力材料。其中内容涉及中西茶文化相关知识、中西茶文化物质形态方面的不同、中西茶具的不同、中西方在茶叶选择的差异、中西饮茶习惯、礼仪等方面的差异、中西茶文化行为内涵对比等。

数据主要来自于对学生的半开放式访谈、问卷以及课堂观察。访谈用中文进行并记录,内容涉及“在听之前你对中国茶文化了解多少”、“听之前对西方的茶文化知识了解多少”、“描述你的听力过程”、“听力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听力过程中你会采取什么策略或方法理解中西茶文化的差异”,“你希望老师从中发挥什么作用”等,行动前后都进行了访谈。问卷的问题改编自张殿玉(2005)[5]的听力学习策略,用于行动研究前后以考察行动研究带来的影响,并进行定性分析。

1.2 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对于中西茶文化这一主题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这也是阻碍听力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之后的访谈中也得到证实。

在听力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采用的是自下而上(bottom-up)的处理方式忽视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他们抓住句中或篇章中关键词句的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不能预测内容与结果。词汇量有限,往往停留在一些不懂的词或句上,听后忘前。

通过与学生的访谈,问卷及课堂上的观察,笔者发现听力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1)缺乏相关背景知识——中西茶文化知识(2)生词多(3))听了后面的内容就忘了前面的内容。

针对上述四个问题,笔者初步提出了以下假设:

(1)在听力前应当针对文章主题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如中西茶文化相关知识。

(2)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词汇记忆方法。死记硬背单词表;其次,在听力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听力习惯。过于关注生词,尽管这些并不是关键词;

(3)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尤其是句子和语篇宏观理解能力。

1.3 设计行动计划

基于以上假设,笔者采取如下措施:

(1)介绍背景知识

对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仅体现在综合英语课上,在听力训练中也非常必要。比如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境中以中国思维理解、判断西方茶文化现象,出现很多文化误解和矛盾,这也会降低听力效率。

(2)扩大词汇量

生词多是调查中学生反映的普遍问题。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得知他们记忆词汇往往死记硬背。这些被孤立记忆的词往往不能进入长时记忆,因此记忆效果也很不理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系统的讲授一些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如利用语境和词缀推测词义,同时对于词语的多义现象则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3)加强听力技能训练,克服不良听力习惯

在对85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76%的学生认为听力材料的语速过快,往往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内容。这要归咎于听力技巧。大多数学生在处理材料时都习惯采取自下而上方式,把句与句之间割裂开来,以单个单词为单位逐个处理,这样一个完整的对话或语篇就成了零星的碎片,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大脑处理起来也就更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听力技巧,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背景知识和关键词、句子进行合理推测,即从语篇的宏观结构进行分析推导,而不是一些学生所说的“瞎蒙”。

1.4 计划实施(行动)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指定了为期六周的行动。其中涉及了词汇、听力技巧和课外练习三方面。每周以不同的重点进行讲解并配以相应的练习。在第六周结束时再对学生进行访谈,问卷反馈,进行定性分析。

1.5 词汇

大多学生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单词,例如一些学生在访谈中谈到“有的词一听就知道学过,就是想不起什么意思”,这是因为听力理解还处于感知阶段,阅读词汇大于听力词汇(姜维焕,2006)[6]。这样结果只能是词汇进入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短。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有当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才能有助于信息的持久性。因此,仅凭借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建立联系,形成信息网。这样大脑在提取一端的同时也会激活相关的信息,这样才能有助于长时记忆。因此我们设计了根据同义词、反义词、词缀、上下文语境等方法记忆单词推测记忆单词。在行动后的访谈中75%的学生认为上述方法不仅快,而且也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1.6 听力习惯和技巧

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个词句上,逐词逐句听懂。缺乏必要的歧义容忍;习惯边听边译,缺少选择注意;不善于利用背景知识,不能有效的进行听前预测、听后联想,以及缺乏整理归纳能力。在整个行动过程中,我们每周针对各个方面对学生讲解,加以训练。比如在茶文化的听力材料,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及经验对主题进行预测,学生大多围绕茶具、饮茶时间,茶的种类这条线索进行推测。事实证明,对话内容确实随着预测方向进行。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不但提高了,还能从中体会到了成就感。下表中是问卷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行动前后某些听力策略的变化。

表一 此表内容来自方子纯改编张殿玉(2005)的听力学习策略(方子纯,2006)

从表中不难看出,行动前后大多数学生的听力策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们对生词的容忍度增加了,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每个词每句话都要听懂。对关键词句的关注加大。更加注重听前预测,经常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进行推断。更善于运用整理归纳的方法。这说明此次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学生的听力技巧,促进了听力水平的提高。

1.7 课外听力

由于听力课时有限,课外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多数学生抱怨录音语速太快,听了下句就很快忘了上句,一些学生谈到“其实很多所谓的生词是认识的,只不过自己的发音不标准与录音中的发音相距甚远,误认为生词,从而阻碍了理解”。这主要是听的太少,缺少练习。因此在课堂之外,我们同时推荐了一些作为巩固和提高的课外听力材料,从易到难。正如一位学生在行动后的访谈中说“听了‘Chinese Tea Culture’我学到了不少新单词,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中西方文化更感兴趣了,这也提高了我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1.8 教师反思

此次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听力能力和本人的职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六周的行动,从对行动前后学生的访谈,以及学生听力方法的使用情况(见表一)的比较,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词汇量、听力技巧上有显著改善。学生普遍反映听力的效果不错,听起来也更轻松。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1)尽管一些学生了解了方法与技巧,但还不能灵活运用。一些学生在访谈中提到:“我知道要做什么,但是不知道何时用,经常控制不住。”这是因为他们的方法只是陈述性知识,还没有自动化,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转化为程序性知识。(2)习惯不是一时就能养成的,有些学生在行动期间所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在行动结束不久又回到了从前。

2 结语

此次行动研究基于中西茶文化这一主题,从词汇,听力技巧和课外练习三方面来探讨听力教学的问题。实践证明行动研究是行之有效的,它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听力技能和水平的提高,很好的解决了教学过程中教与研究的脱离。但同时此次研究也有诸多局限性,如研究时间较短,难以巩固成果;样本太小,研究手段不够丰富,缺乏多样性;由于时间限制,没有采取语言能力测试的形式进行前后比较的定量分析,而只是进行了定性分析,这也将作为笔者下一个行动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明。

猜你喜欢

中西生词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五个生词』快速阅读法
茶文化的“办案经”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生词库
生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