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灌注成像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价值

2020-05-21李皓楠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0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脑缺血

李皓楠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云南 楚雄 675000)

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为40%,同时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其中以脑血管痉挛最为常见,而想要为其提供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就必须在早期及时对脑血管痉挛进行诊断[1]。根据调查显示,在患者并发脑血管痉挛后,CT 灌注成像能清楚显示病灶位置和大小,对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具有显著的意义[2]。因此,本文将选取我科2016 年4 月—2019年4 月收治的30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 灌注成像,对其在并发早期脑血管痉挛方面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6 年4 月—2019 年4 月期间接受治疗的30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其中男18 例,女12 例,患者年龄36 ~80 岁,平均年龄50.6±4.8 岁,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8 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0 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 例。患者Hunt-Hess 分级:Ⅰ级12 例,Ⅱ级16 例,Ⅲ级2 例。择取同期30 例健康体检者(参照组)作对照,其中男15 例,女15 例,患者年龄35 ~82 岁,平均年龄52.9±4.3 岁。经初步统计对比,两组一般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采用64 排螺旋CT 机进行检查,常规横断面扫描参数为:层厚设定5mm,层间距设定5mm。而后行相邻层面与基底节灌注扫描,参数为:管电流设定70mA,管电压设定120KV,FOV 设定240mm*240mm,层厚设定8mm,扫描矩阵设定512*512,每次扫描4 层,周期为1s。造影剂选择优维显R370,由肘静脉行静脉团注操作,剂量为50ml,注射速度为5ml/s,延迟5s,共扫描25 次,每次2s,即50s。共获得动态图像100 帧。

1.3 观察指标

重建原始数据,使用CT 灌注软件行图像处理,系列视图上的动脉输入选择大脑中动脉与前动脉,将上矢状窦作为静脉输出的主要兴趣区,获得时间-密度相应曲线。计算最大密度投影图(简称MIP)、CBF 图、CBV 图与MTT 图。于以上图像中选择左右镜像的颞叶、额叶与枕叶作为灰质定义感兴趣区,以测量CBF、CBV 与MTT 数值。

1.4 分析统计学

本研究所收获的两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整体数据与信息,通过SPSS21.0 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率(%)的形式判定为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校正,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判定为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P<0.05判定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

观察组30 例中,有10 例在出血后在不同阶段内,发生脑血管痉挛不良反应。脑缺血相关症状患者2 例(6.67%)中,因病情发展较为严重,中途放弃治疗,另1 例(3.33%)遗留单侧肢体瘫痪,其余患者康复出院。

2.2 脑缺血症状组与无脑缺血症状组参照组CTPI 检查结果的比较

30 例患者中10 例出现脑缺血症状,20 例未出现脑缺血症状,与出现脑缺血症状组相比,20 例无脑缺血症状组脑血流量(CBF)值出血后第14 天明显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值于出血后第10 天、14 天明显延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例脑缺血症状患者MTT 值第7 天开始即升高,出血后第14 天21天仍然高于无脑缺血症状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作为神经内科中较为多见的危重病症,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而脑血管痉挛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巨大威胁。想要及早诊断,将该并发症彻底进行治疗,就必须要对病灶位置以及病情发展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对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的康复几率。而临床医学研究表明,CT 灌注成像检测方式要更为有效[3]。

表1 脑缺血症状组与无脑缺血症状组参照组 CTPI 检查结果的比较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脑缺血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剧烈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颅外血管事件及脑卒中复发相关性研究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晕厥的紧急处理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