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磁共振及CT 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
2020-05-21张富丽
张富丽
(临沂市中医医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急性颅脑损伤是因外部暴力造成的头部损伤,病情危急且发展较快,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在实施手术治疗前医生必须掌握患者颅脑损伤相关的准确数据,而核磁共振和CT 检测均为临床常见的诊断方法[1]。本文观察并探讨核磁共振及CT 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之后的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诊断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Excel 表格将2017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间来我院进行检查的106 例急性颅脑损伤脑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 例。对照组基础资料中,男、女性别比为30:23,年龄分布在22岁至71岁之间,平均(50.27±4.13)岁,患病时间在3至26小时之间,平均患病时间(17.84±2.16)小时,其中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的比例为12:29:11;研究基础资料中,男、女性别比为29:24,年龄分布在23 岁至73 岁之间,平均(50.31±4.21)岁,患病时间在2 至26 小时之间,平均患病时间(17.76±2.18)小时,其中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的比例为13:26:14。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可实施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CT 检测
患者取仰卧位,选择多层螺旋CT 扫描,参数为矩阵512×512,常规检测层宽10mm、层距10mm,重点趋于需增强扫描,层距5mm、层厚5mm。
研究组:给予核磁共振成像检测
患者取仰卧位,选择核磁共振扫描仪检测,矩阵为288×224。TR 为4700ms,T2WI 为TE137ms,层厚7mm,患者病变位置扫描层厚3mm,同时实施加厚、薄层处理,设置层厚1mm。
1.3 疗效判定标准
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探究两种检测方法的急性颅脑损伤检出阳性率以及不同部位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急性颅脑损伤检出阳性率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检测准确率对比[n(%)]
2.2 两组不同损伤检出情况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损伤部位对比
3 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高危病症,致残率、致死率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多为外部力量暴力的所致,造成头部重创,影响患者机体正常功能。急性颅脑损伤因其高危性而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必须予以最快速度的救治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而医生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必须获取患者影像学检测报告,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和颅脑损伤情况。CT 检查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可以为医生提供较为清晰的影响,帮助医生对损伤位置以及范围有一定了解,但是临床诊断准确性并不十分理想[2]。医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核磁共振检查也在临床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应用,对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准确度有更加理想效果[3]。
比较而言,CT 检测时间较短,设备购置成本低且操作难度不高,但是对于患者颅脑少量积液、积血,CT 检出率并不高,易造成漏诊,给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带来隐患,可能会提升二次手术风险[4]。另外,CT 检测不能将颅脑结构立体显示,医生可能会因成像问题漏检颅顶、颅底病灶组织,这些都限制了CT 检测的准确性[5]。MRI 即磁共振成像,该检测方法与CT 检测等其他检测方式不同,其检测后能够反馈给医生的信息量更大、成像更加清晰,患者从中可以清晰了解病灶信息、解剖结构和病例变化,且不会存在CT 检测中伪像的情况[6]。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对医生来说更为理想的原因就是其不仅可以使医生对患者病灶部位更加了解,且立体成像可使医生对颅脑受损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知[7]。核磁共振成像的多序列方式能够提高医生对于影响阴影部位评估的准确性,提升了积血、积液检出率,这与CT 检测相比优势更加明显,是对于CT 检测弊端的有效弥补[8]。因为高敏感性,核磁共振检测出体积较小病灶的准确性更高,这无疑为检测准确性的提高提供了坚实保障,且核磁共振成像为无电辐射,不仅检测范围更广、图像质量更高,还不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负面影响,患者及家属接受度更高[9]。
综上所述,相较于CT 检测,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准确率更高,能帮助医生快速诊断病情并予以有效治疗,可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