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推动语文核心素养落实进程

2020-05-20张姝华

小学时代·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张姝华

【摘  要】  在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为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需要语文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而陶行知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对于推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学做合一”理念,并重点阐述了“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旨在通过“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有效运用,推动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做合一;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认为“教”“学”“做”是分离的,因此导致“教”与“学”脱节。学生只“学”不“做”或只“做”不“学”,阻碍了语文核心素养生成,课堂教学低效、低质。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念认为,“教”“学”“做”是同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强调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以“真学”“真教”,打造“实学”“实教”的语文课堂,推翻了传统意义的语文课堂,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在主动学、乐于学、学会学中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一、“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概述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念提出,教学需要手、脑与思想、生活合一,而不是将教学与学习当成一种“劳心”“劳力”的任务,遵循了整体性的教学原则,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做中教、做中学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学习中解放手脑、解放思想、链接生活、实践探究,以此积累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

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中,将“做”作为“教”与“学”的实践,而“教”与“学”的关系分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与“教学相长”三种,通过在“教”与“学”中渗透生活元素,引领学生在学科知识的探究中相互研讨、启发、碰撞,结合学情制定教学方案,做到寓教于学、寓教于做、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把握学科特点,培养语言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又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需要教师在落实“教学做合一”理念中把握学科特点,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前提,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语文一年级《比尾巴》为例,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水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认识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形成良好的语感、理解文意。教师在分析学情之后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如在课前设置“教学做合一”的游戏,师生共同组织、参与“我来说,你来做”的游戏,全体师生边拍手边做游戏,齐说“一二三,摸摸你的脸;一二三,摸摸你的鼻子;一二三,摸摸你的肚子;一二三,摸摸你的尾巴”,当说到“摸摸你的尾巴”时,学生们没有摸到尾巴,教师引出话题:“小朋友们没有尾巴,那么什么动物有尾巴呢?”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到“猴子”“兔子”“松鼠”“公鸡”“孔雀”有尾巴。教师追问:“那么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在多次的课文阅读中熟识生字,从文章中剖析出每一个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学会在阅读中筛选出重要信息。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让语文课堂在趣味游戏、反复阅读与动物角色的扮演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2.通过主体参与,培养学习能力

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走出被动的、机械的、单一的学习状态,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中落实“做中学”,学会如何学、如何做,明确学习的方向与目标,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在主动建构中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蝙蝠和雷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预习中落实“做”,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蝙蝠的材料,思考“蝙蝠”与“雷达”之间存在哪些关联性,“雷达”的创作者是如何发现“蝙蝠”的探路功能的,在课前预习的“做”中先学。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夜航吗?人为什么在黑夜中看不见东西,飞机能够在黑夜中安全飞行吗?”以问题为驱动,激活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探索思维,在激疑——质疑——释疑中锻炼学习能力,发现蝙蝠身上的特点,了解到人们是如何从蝙蝠身上获得启示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解答疑惑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性明显增加,学习目的性更强,在主体参与中锻炼了学习能力。

3.创设语言情景,培养思维品质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单方面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所吸收的知识均来源于教师的讲解,而教师的讲解仅仅体现了教师本人的个人理解,具备个人色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理解与感悟“高度复制”,无论是对文本的理解还是作文的创作都会出现高度的一致性,不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阻碍了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教师应创设适宜的语言情景,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引领学生在问题情景思考中锻炼思维敏捷性、灵活性、辩证性,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亡羊补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对视频资料中的人物表情、动作、神态的观察,了解到“劝说人”的急切,“牧羊人”的懊悔,直观地看到小羊被狼偷走的过程,在语言情景中融入到寓言故事情节中,恨不能替牧羊人修好羊圈。看了视频资料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从文本内容阅读中走向文本教育价值的挖掘,深刻理解“亡羊补牢”的含义。为了锻炼学生的辩证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为几个辩论小组,围绕“你赞同牧羊人的‘亡羊补牢行为吗?”为主题,正方、反方對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以此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辩论活动的“做”与“学”中锻炼思维能力,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4.挖掘文本内涵,培养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编制中经过了精挑细选,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这种教育意义往往比较隐晦,不易被学生发觉,特别是在传统的理论讲述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文本内涵理解并非源于自身的“做”与“学”,而是源于教师单方面的“教”,导致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过于浅薄,因此需要教师设置“做”中“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文本内涵的挖掘、分享、交流中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感受到文本中的真情实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以小学生普遍喜爱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互动活动,让小学生感受到盘古的无私伟大、普罗米修斯的善良、精卫的坚持不懈、女娲的博爱,让学生在精彩的神话故事学习中生成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可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做合一”理念,优化语文教学活动,创新语文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发挥“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教学价值,助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海.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2]陈逸君.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J].才智,2016(18).

[3]刘洋.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法[J].才智,2014(36).

[4]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5]吴欣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09).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