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零丁洋》诗眼新探及文本解读

2020-05-20龚平

文学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诗眼文本解读

内容摘要:《过零丁洋》叙写的是文天祥兵败后被元军拘押的史实,诗文表达了抗敌历程的艰辛,体现出忠国忠君、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及胸怀天下的儒者情怀。首联中“经”字是解读全诗的关键。在《过零丁洋》中,“经”是作者从事抗敌事业、发出爱国呼喊的力量支撑。从儒家学说、读经入仕、精神源泉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与解读,是理解全诗、挖掘文本思想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过零丁洋》 诗眼 文本解读

“诗眼”一词来源甚早,北宋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已有提及,它指诗篇、诗句中最凝练传神、最具表现力之处。这一概念归结起来有两种情况:一是就某句诗而言,指句中最具神韵的某个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的“淡”、“滴”二字;一是针对整首诗而言,指全诗中提纲挈领且极具感染力的句子,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文学史上经典的古诗名篇,皆不乏有诗眼的画龙点睛作用,《过零丁洋》即是其中的一篇。

《过零丁洋》是2018年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所作。诗文展现了当时动荡不堪的社会形势,回忆了自己艰苦抗敌的经历,并表明为国捐躯、留名史册的决心。众多学者、一线教师在解读《过零丁洋》时,多将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认定为该诗的诗眼。本文则认为尾联两句是对全诗情感的升华,是作者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呐喊。将这两句认定为诗眼,并未抓住统摄全诗的关键,不利于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此外,读者若囿于阅读惯性将古诗尾联作为全诗的文眼,可能导致对文本个性化色彩的忽略,亦是对文本思想、文化价值的忽视。

鉴于此,以首联中“经”字作为诗眼似更为恰当。“经”既是文天祥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知识源泉,又是其奋力抗敌的精神支柱,故而是引领全诗的关键。莎翁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这正与当今时代提倡的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观点相契合。因此,对“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经”的探究也应从多个角度进行。

一.“经”为儒家学说

教学过程中为追求创新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是不可取的,多元化解读要以文本事实为依据。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经”的含义时,应提醒学生从整体视角出发关注文本,同时考虑创作主体的实际情况。

《过零丁洋》的经典性与其作者所具备的知识素养是分不开的,其知识素养又与家世师承紧密相连。文天祥成长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其祖父辈都是学识渊博的文人、儒者。长者们不仅将丰富的知识传授于文天祥,更以一生善学的习惯影响了他。少年时期的文天祥就遍读群书,并因此具有极高的儒学素养。成年后又进入吉州白鹭书院学习,书院提倡实学,要求诸生学习要做到心领神会,而不是为应付考试而不求义理。文天祥以温厚的性格和丰富的学识成为书院醇儒欧阳守道的学生,欧阳守道治学、作文讲求实用,为人真诚廉洁,在教以文天祥忠恕之道、孝悌之义的同时又为其树立了言行和品德方面的榜样。可见,无论是从家世还是从师承来看,文天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都是极深的,故而儒家学说应是“经”的含义之一。

另外,联系该诗的创作背景,读者可知文天祥为抗击元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斗争失利被囚禁期间,文天祥在狱中写下《正气歌》一诗。诗序曰:“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1]文天祥在这里引用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是想表明自己拥有坦荡的胸怀与刚正的精神,所以不惧怕险恶的牢狱环境和敌军的种种诱降与折磨。被拘留元营时,面对敌方的威逼利诱,文天祥正义凛然,毫无畏惧,厉声斥责:“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乃锯鼎镬,非所惧也!”[2]儒家经典忠君爱民的思想对文天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其所作的诗文里,更体现在他的言行上。

由此,诗句首联折射出的内容就变得丰富起来。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文天祥将自己历经苦难的根源归结到儒家经典对自身的影响上。儒家学说要求士人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及宽广的胸怀,因为士人肩上担负着比平常百姓更多的责任,他们要走的路途也更为遥远。首联中“四周星”是一个理解的难点,教师对知识点的解答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但在备课过程中却应做充足的准备。对于“四周星”的理解,应结合相关的史实。文天祥从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开始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前后历经四个年头,故为“四”。“周星”是宋代对时间的官方指称,意为一年。“周星”指一年的说法,早在《礼记·月令》中已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3]杨天宇译为“这个月,太阳已经走完了十二次,月亮又回到了去年此月與太阳的会合处,星星也都走完一周天(而回到去年此月所在的位置),一年的日子将近终结,新的一年将要开始。”此处的“星”即指周星,代表大自然一年的循环。故此,读者可将首联理解为“我苦难的一生起源于读经书,从起兵抗击元军,现已经过了四个年头。”文天祥兼具儒者与抗元将领的双重身份,在国运危难之时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二.“经”指读经入仕

文天祥自称“南朝状元宰相”并非言过其实,其21岁时便以一篇万余字的《御试策》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魁。《御试策》一文针对理宗皇帝提出的“志愈勤,道愈远”等关于治国理政的疑问,提出为政者要效法天地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来治理国家。文天祥科举得冠一事在诸多史料中均有记载,《宋史》如此评价文天祥:“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言,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擢为第一。考官于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镜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4]其才识、学养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文天祥考取的是经义进士,而“经义”考试是从众多的儒家经典中选取数句作为试题,要求参加考试的诸生紧扣试题阐明其义理。从这一点可推知,文天祥对儒家经典及其熟悉,并能融会贯通,将其运用于具体实践中。

可知,读经是文天祥成长、修身的起点,而读经入仕又是其成为南宋名相、抗元名臣的关键。诗句首联“辛苦遭逢起一星,干戈寥落四周星”点明抗元生涯的艰苦,亦交代了这艰苦历程的根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工具书与结合教材注释,并不难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学习的难点在于通过对诗眼的分析挖掘出文本背后潜藏的深刻内涵,感悟文天祥作为爱国英雄的人格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紧扣“经”这一诗眼,同时结合文天祥的仕途经历与南宋末的社会状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由上,对颔联、颈联四句的解读就要通过诗句表面涉及的意象来探究其背后隐含的深刻思想内容。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絮”指柳絮,风吹柳絮的自然景象比喻国家的衰亡。“萍”指浮萍,即一种无根的、随风漂泊的水草,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象征人的无依无靠及人生的漂泊无依。诗中“雨打萍”形容诗人身世的坎坷与无奈,其在抗元战争中兵力不足,多次失利。在苟且偷生,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涯中,又经历了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的惨况。国破家亡,身世浮沉,境况已经无可挽救,诗人只能发出“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感叹。这两句值得仔细赏读、玩味。“惶恐滩”与“零丁洋”是实实在在的地名,这里是诗人将地名与自身感受相结合,借用其双关语义,表达自身深沉的情感。“惶恐滩”是诗人回忆景炎二年(1277)自己在空坑(今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一事。说“惶恐”反映出诗人追忆兵败经历时的惊慌、心神不宁。“零丁洋”是指诗人在五坡岭兵败被俘,被元军拘押行舟过零丁洋一事。“零丁”字面上指眼前的零丁洋,实指自己被俘的孤苦处境。此外,“零丁”还有明经行道、执守丹心之人少的意思。尾联的一“说”一“叹”,揭示出文天祥深怀满腔热血却回天乏力的悲愤和绝望。“惶恐”和“零丁”意义双关,昨日的惶恐加诸眼前的零丁,体现出文天祥为国奔走的生路之艰,悲壮之情使人读之怆然!

三.“经”是精神源泉

古人进行文学批评时往往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今天的文学作品解读亦可从中借鉴一二。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所表述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5]把文本放回其产生的“土壤”中来解读,对其追根溯源,无疑有利于对文本内含的思想、文化意蕴的挖掘。

文天祥作《过零丁洋》时,南宋局势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他没有选择在乱世中苟且偷安,也未接受外敌的劝降。文天祥将报效朝廷作为一生行动的准则,这一点有其诗为证:“第一胪传新渥重,报恩惟有厉清忠。”[6]可知,儒家理论中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的思想是文天祥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他忠君爱国、以身殉国的精神核心。文天祥的例子在当时或许是少数的,但在历史长河中则不是零丁的,他与历代忠臣义士血脉相连,铸造成民族灵魂,终将被载入史册,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是诗人感情的升华,亦是作者对自己终生理想信念的高度概括。“丹心”是赤红炽热的心。丹心何来?这与自孔孟以来的基本价值取向有关。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忠”和“恕”,受其影响,注重人的價值、舍生取义、淡化个人利益、重视民族大义成为士人追求的价值目标。因此,在苟且偷生和以身殉国之间,文天祥选择了后者,他坚信自己能够留名“汗青”。此处“汗青”特指史册,诗人认为古往今来没有谁能免于一死,唯有以赤胆忠心在史册留名。尾联体现出文天祥垂名青史的愿望及信心,其忠君忠国、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也在读者心中愈发清晰起来。同时,其民族英雄形象正契合鲁迅的观点:“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7]

综上,抓住关键点仔细研读是解读文本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整体关照《过零丁洋》一诗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将“经”作为其诗眼更为恰当。解读该诗,首先应定位其诗眼“经”字,明确“经”对全诗的统摄作用;再紧扣诗眼细读文本,结合颔联、颈联、尾联的具体内容,从儒家学说、读经入仕、精神源泉三个层面对“经”加以阐释。[8]在明确诗眼、阐释诗眼的前提下,对全诗各句进行细读、赏读。以点带面,由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推动对全诗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酌情运用梯度教学艺术,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既能加深学生对诗眼的理解,又便于引导学生通过诗眼挖掘出文本背后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文天祥.文天祥全集[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2]同[1],1985.

[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同[1],1985.

[7]鲁迅.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8]刘华民.文天祥与儒家文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01).

(作者介绍:龚平,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诗眼文本解读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抓住诗眼深化诗歌教学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