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

2020-05-20刘芬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摘要]新时代下,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是推动地方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最稳健的方式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的意义,然后阐述了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共同发展目标;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层次互动;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动促科研成果轉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校企共同体

[作者简介]刘芬(1982- ),女,湖南郴州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湖南  长沙 41020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0-0057-04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绘制了新蓝图,指明了新方向。“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优于其他院校的稳定的特性、办学风格和发展模式,是学校对自己长期办学经验进行总结,并在以后的办学实践中传承、积累,进而形成的优良传统的结晶,既可以表现为学校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独特风格,也可以扩展为学校的整体风貌。”①近年来,培养技能型人才,适应地方产业技术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有利于实现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产生共生效应。当前,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成为双方工作的重点。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下,通过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特色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的不二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的路径,以促进高职院校特色学科建设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的意义

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地方经济、院校自身、合作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有助于地方经济展现新活力。历史与实践证明,技术人才促进、影响和制衡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及经济增速,如北京中关村、美国华尔街等。校企协同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力担当,是地方GDP贡献担当,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提高本地区人才质量,推动地方企业的技术革新,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2.促进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高职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开展,除需学校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外,还要与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区域经济因素相结合。特色学科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根本所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科研成果转化等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完成。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为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活动和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院校办学效益,促进了院校特色发展。

3.提升地方企业经济效益。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术创新周期逐渐缩短。企业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势必要提高市场应对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无疑是企业应对挑战最快、最近、最有效的解决方案。高职院校特色学科具备技术、人员、专利等优势,有利于针对地方特点对企业进行指导。企业与高职院校展开合作,借助院校的科研资源和技术力量,更加高效地进行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从而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亟须改进。

1.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说自话”。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性质不同,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思想出发点”不一样。高职院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关注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管理、教学与科研,未深入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与社会贡献率。而企业作为营利性机构,它所实施的任何活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可见,高职院校肩负着促进教育公平和培养人才的责任,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公益口碑”;企业显然是关注如何增加利润,提高资金周转率,实现利润最大化。高职院校的公益性和企业的逐利性,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定位不一致、“自说自话”的现象。因此,校企转变观念,建立共同发展目标,是校企共同体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校企合作“淡如水”。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还处于浅层次,可谓“淡如水”。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高职院校由于发展不够成熟,特色专业课程设置混乱,人才培养质量不达标。而且高职院校往往“眼高手低”,热衷于与大型企业和知名企业合作,与中小微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第二,企业提供的实训岗位大多是最基层的生产岗位,核心岗位较少,而且企业期待的校企合作方式是企业高管进校讲座、接待院校师生到企业参观考察等。

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特色人才,“校企合作模式要从‘学校推动模式向‘市场拉动模式转变、由‘点对点模式向‘面对面模式转变、由‘硬性单一模式向‘柔性多元模式转变。”②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开展长期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3.科研成果转化效果不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在未来,科技创新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但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仍然偏低,高职院校的科技研发还未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因此,高职院校要秉持协调性与开放性的原则,帮助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企业产业升级,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三、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的路径

校企共同体的提出,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企业创新发展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面对共同体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高职院校与企业要目标一致、深层次互动、联动促科技成果转化,齐心协力打造命运共同体。

1.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共同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强化责任意识,企业调整战略思维,明确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共同发展目标。创新驱动时代,地方开设职业院校的一大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既要有创新人才又要有技术成果,即依托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因此,高职院校应明确认识到自身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地方经济水平的有力担当。

高职院校与企业要积极面对校企共同体建设遇到的问题,承担起自身的责任。第一,高职院校方面,需调整发展目标,从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办学服务等方面入手,进行科学的目标定位。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推动特色学科建设,找准服务方向,强化服务意识,将促进企业发展作为检验学校工作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特色人才培养力度,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第二,企业方面,应考虑自身的一举一动对社会、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不能只顾及当下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要设身处地地为其他利益相关者考虑,如企业员工、消费者、合作单位以及政府部门。校企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企业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企业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纳入利益相关者范围内,就可以得到政府及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将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纳入利益相关者范围内,那么企业的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就有了稳定来源。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应遵循共同发展目标,推动校企共同体建设。

2.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层次互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性质不同,因此,二者要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建设校企共同体。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是校企共同体得以建立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即在校企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实现双方技术利益、人才利益、教育利益、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共同享受。

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之前,首先要明确各自的利益诉求。高职院校追求的是:丰富特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弥补自身科研资源不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企业追求的是: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缩短上市周期,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开展校企合作时要扬长避短、异质互补。一方面,高职院校“打开心扉”,欢迎企业有能力、有经验的技术骨干入驻学校进行管理、指导、教学,建立企业负责人和院校长联席会议制;深入行业企业考察社会需求和人才结构,与企业骨干一起研讨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另一方面,企业根据高职院校特色学科课程,设置技术实训岗位,提供实习就业一体化方案,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就业,由此企业弥补了学校资金、设备、场地的不足;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进行合作交流,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总之,以特色学科为基础,高职院校应与地方企业整合资源,实现效率最优化,促进校企共同体持续发展,形成互利、互惠、共赢的局面,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动促科研成果转化。特色学科视角下,必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科研成果转化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以科技研发人员为主体,利用软硬件资源,在一定环境下以技术开发、成功转化成果为目标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突出科技创新成果适应具体需求和被企业有效转化应用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只有集中面向企业的科技需求来进行研发,并被企业有效转化应用,才算得上真正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科技创新。”③

为避免科研成果“高”“大”“空”,高职院校在开展科研成果评价时,应将科研成果转化率纳入评价标准。高职院校在注重科研成果数量的同时,也应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率,引导研发人员求真、务实,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考核评价,为未来产品投放把关。另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多元参与、权责分明的研发模式。在特色学科科研项目的构想与设计阶段,学校和企业一起参与市场调查;在特色学科科研项目的开发阶段,学校和企业相互配合,精细分工;在特色学科科研项目的转化阶段,从初试、中试到产业化,学校和企业全程跟踪调研。在整个过程中,校企双方由于沟通不畅和利益诉求不同可能会合作不顺,这时可以引入技术管理服务机构,发挥其中介作用。中介是协调矛盾的“融合剂”,有利于推动科研项目的人员对接和成果转化。

综上所述,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質、高文化、高技术含量的人才,并能创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有力贡献。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要牢牢抓住政策红利下的发展机遇,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李名梁,谢勇旗.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认识的反思与重构[EB/OL].(2006-03-02)[2019-03-05].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61748.html.

②唐金花.“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2):122.

③谷丽洁.高职院校协同企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4):53.

[参考文献]

[1]孟传慧.高职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适配下的校企合作助推路径探讨[J].职教论坛,2019(5):159-162.

[2]凌守兴,陈家闯.高职校企合作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1):52-56.

[3]吴康妮.高职院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6(4):72-73.

[4]徐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7(10):66-67.

[5]王伟麟,方颖,林海波.高职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建设与运行[J].教育与职业,2019(11):69-72.

[6]贺星岳,曹大辉,程有娥,等.“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及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9):96-101.

[7]肖冰,冯孟.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未来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9(14):28-32.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