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学生群体”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0-05-20吕延岗罗鼎霍平丽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吕延岗 罗鼎 霍平丽

[摘要]为实现高质量扩招百万和做好“新学生群体”的培养工作,高职院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下三项工作:首先,通过争取支持扩展办学资源、改革招生录取方式,做好扩招工作的基础“入口关”;其次,通过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施弹性教学组织管理,做好扩招工作的培养“过程关”;最后,通过落实“1+X”证书制度、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做好扩招工作的就业“质量关”。

[关键词]扩招百万;高职院校;新学生群;人才培养;混合所有制办学

[作者简介]吕延岗(1982- ),男,河北灵寿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罗鼎(1988- ),男,河北万全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霍平丽(1983-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0-0061-07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具体目标。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扩招工作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提出要“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以下简称“新学生群体”)单列计划进行招生。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招生数量368.8万人,据此计算平均每所高职院校招生计划需增加705人,平均招生数量比例增加27.1%。扩招百万是国家在新形势下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专项工作方案予以推进。由于本次扩招方案中明确提出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新学生群体”对象,使得扩招后高职教育生源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新学生群体”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与以往生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作为承担扩招任务和培养主体的高职院校,如何在教学资源没有明显增加或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扩招百万和做好“新学生群体”的培养工作,实现职业教育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发展,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抓好招生“入口关”,落实扩招百万任务

在扩招百万的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资源、招生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争取政府在政策和人、财、物方面保障支持的同时,高职院校要主动改革招生考试方式,做好扩招任务的“入口关”,实现人才培养数质并升。

1.争取政府支持,扩展办学资源。新世纪以来,高职院校经历了国家、省级层面的示范校、骨干校和优质校(重点校)等学校层面的项目建设,现在又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院校在办学空间、办学经费、师资条件和实训条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2018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38%的地市属院校未达到财政部、教育部要求各地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的标准,行业(企业)属院校未达标比例更是达到67%。在此情况下,要更好地完成扩招任务,就必须争取政府在政策和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保障力度。

第一,高职院校要以师生比不低于1︰18为锚点,积极争取地方教育、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尽快扩大教师队伍规模,尽量鼓励引进同城同类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兼职交流和教学,加强规范管理,确保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扩大教师评聘自主权,在职称数量管理上充分考虑扩招后生源规模,在职称聘用方式上更加突出院校主体作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第二,高职院校要争取主办单位落实国家规定的年生均财政拨款不低于12000元标准并逐步提高标准,落实“新学生群体”尤其是退役军人群体的学费减免和补偿政策。

第三,高职院校要争取地方政府在办学场地建设方面的财政和政策支持,通过原地扩建、异地迁建等工程,有效增加教学场地面积;加快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工作推进,引导企业投入办学场地和设备,扩展办学资源。

2.立足生源实际,科学招生录取。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相继形成了普通招生、对口招生、单独招生等多元化招生模式,东南沿海和江浙地区试点了注册入学的新模式,基本满足了招录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的工作需求,也探索了现代学徒制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招生工作的新要求。而面对“新学生群体”的生源结构的突变,现有的招生工作部署和招生模式将必然出现不适应、不合理的情况,所以必须落实招生指标、加强宣传引导、加快招生考试改革,有效提升招生工作质量。

高职院校要整体考虑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场地、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和区域“新学生群体”生源数量情况,科学合理地申请和落实招生计划,避免扩招对院校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冲击和影响,确保稳定办学;根据生源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就业意向,选择专业建设基础好、区域发展急需、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群)作为扩招专业,将技术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按照产业链或职业岗位需要凝聚在一起,形成教育资源集约化利用、优势互为补充的专业集群;主动走访和联系地方工会、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信部门、农业农村部門和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等单位,并下沉到社区、乡镇、企业等基层区域进行定向宣传,进一步拓宽招生渠道和扩招工作的影响面;针对“新学生群体”生源,完善招生录取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根据其教育经历和工作经验进行分类别、分模块、分形式的招生评价手段,将“专业基础+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工作能力”等多模块组合纳入考试范围,形成可选择、可量化、可执行的招生录取方案。

二、做好培养“过程关”,确保学生培养质量

在扩招百万后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阶段,面对“知识异构化”的学生群体,需要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满足生源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量体裁衣”,系统设计课程体系。为加强和规范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截止到2019年9月,教育部先后制定了19个大类的347项专业教学标准和136项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对于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和内容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参考。因此,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对标职业教育的国家教学标准,做好公共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

第一,重视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在教育部出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的指导意见和专业教学标准中均对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性质、学时给出了规范和要求。对于“新学生群体”而言,由于其学习生涯中存在“断裂带”,因此对公共基础课程更需要高度重视。首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学生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和党史国史,理解国家开展高职扩招对提高劳动人口素质和保民生、保就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次,加强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搭建“学校—系(院)—班级—宿舍”多级心理健康教育和防护网络,实现学生顺利完成从“社会人”到“学校生”的身份和角色转变;积极与学生交流和分析其职业生涯中发现和存在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社会适应性。最后,对于大学体育课程,原学生群体的入学年龄段较为集中,而“新学生群体”的年龄分布则较为分散,需要对大学体育的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多开设与“新学生群体”年龄相符的体育项目和内容;对于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等课程,退役军人按照相关文件规定予以免修。

第二,强化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在教育部的相关专业教学标准中,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扩展课等类型。对于“新学生群体”而言,其知识和能力基础存在很大差异性,可以采用“补基础、强核心、活拓展、重实践”的方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技能)课程模块根据生源对象的特点进行强化或置换,弥补其原有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吸收大量农民工的建筑行业为例,其技术工种包括砌砖工、钢筋工、管道工等。对于从事多年绑扎钢筋工作的农民工生源来说,其对钢筋进行除锈、调直、切断、连接、安装等操作的熟练程度甚至超过高职院校教师,所以在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首先,弥补学生在原工作中关于建筑材料、建筑识图、建筑力学、建筑CAD等基础知识的不足;其次,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测量、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内容的学习;再次,灵活开设BIM建模、BIM技术应用、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招投标、建筑施工组织与安全管理等相关拓展课程,为顺利获得“1+X”证书中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奠定基础;最后,将行业企业岗位仿真项目或真实项目引入课程实训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增加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和综合竞争能力。

2.“因地制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方法、手段、途径和载体。与从高中、中职体系进入高职院校不同,“新学生群体”更多的是从“社会”“企业”等渠道进入学校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分类教学成为必经之路。

第一,推进“分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新学生群体”的职业经历、专业基础和就业需求,将学习能力、学习程度和学习特长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划分开,在学习过程中允许重新选择和确定专业方向和技术方向,从而实现学生培养的层次化与个性化。在第一学年,构建专业类别互通的课程体系;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设置打破专业界限的“多方向、模块化”跨专业校内综合实训课程,学生可依据自己的预期工作岗位自主选择学习方向。专业群各专业共同开设校内外实践模块课程,推行专业间课程融合互选,学生自助式选课,教师模块化教学,学生可根据个人意向自由选择学习课程模块,由企业导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完成教学。

第二,推进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招生”与“就业”的无缝衔接。为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教育部先后分三个批次遴选和确定了500余个单位,包括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力量参与学徒制试点工作,并于2019年发文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人社部、财政部在2018年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中提出: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并给予学徒每人每年4000元的补贴标准。无论是教育部主导的现代学徒制还是人社部主导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劳动者人口素质,实现高质量就业。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政策红利,在“新学生群体”中全面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三方协议,将学徒、学校和企业的各自权益加以规范和保障。对于学徒来说,可以解决无法长时间离岗与学校要求2~3年集中学习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获得学校学历文凭的同时实现精准就业;对于学校来说,吸收“新学生群体”进入学校学习,通过学校的专业培养和企业的岗位锻炼,共同组织和实施培养过程,提高学生的市场就业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在不影响企业运营生产的情况下,将员工送入学校提升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或者设立学徒培训岗位和在员工岗位增设培训属性,将企业员工的人力培育机制与学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发展带来不竭的人才效益。

3.“信息融合”,深化教师教材教学改革。为推进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部自2010年开始启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截止到2019年9月,在高职高专领域建设了127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先后立项建设了759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3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这些项目为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坚实基础,将信息融合作为推动“互联网+职业教育”改革的引擎和助力,变沉淀的知识资源为活动的课堂教学。

第一,由教育部主办的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比赛、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平台,虽然其名称由信息化教學大赛变为教学能力比赛,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延伸,但信息化教学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一直没变。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教师是首先需要进行“革命”的对象,改变单向从“教师端”到“学生端”的知识传授方式,构建以学生为教学网络“中心端”的方式,其知识的获取端可以为教师、同学、网络和社会等多个知识源。对于“新学生群体”来说,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已基本实现普及化,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接收和执行教师传递过来的知识和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料转换为类型多样的绿色信息资源并进行开放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交互学习;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大数据功能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如学习时长、学习进度、活动参与、资源查看等),实现教学过程的可测度和可量化。

第二,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建好用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总体来说,使用教育部部本专项资金立项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其主持和建设单位大都是国家或者省级示范校、骨干校或者优质校,其课程和资源的建设质量都是可以得到保证的。现已基本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中心、社会(培训)课程为拓展”的课程体系,包括微课中心、素材中心、资源中心等内容,支持在线作业和考试,其用户群体面向教师用户、学生用户、社会用户和企业用户。在对“新学生群体”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或者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与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课程或者国家精品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对应与匹配,实现学生在指定平台的学习成绩直接认定或者通过参加学校的过程性考试约束认定,这样可以让学生自行规划时间进行学习和考试,教师则通过平台进行监控和管理,对于问题比较集中的知识重点、难点通过线下教学加以解决。

4.“宽严并济”,加强教学组织管理。“新学生群体”由于其学业生涯存在中断部分,与从高中、中职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并且心理、身体、知识、社会经验与一直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对部分学生群体进行单独编班是比较可行的路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校内“学业导师组”,选聘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学生“企业导师组”,实现“学业导师”与“企业导师”双导师管理,深入细致地对学生因材施教。通过专业实训、课程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指导学生以技能大赛、社会服务、创业活动和其他课外实践等项目为载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宽”是指弹性学制安排和学习时间的宽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制按照教育部的专业标准要求一般在3年,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管理规定,延长2年左右时间,在规定年限内,修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通过考核,达到毕业要求,学校发给毕业证书。学分制则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出发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相对弹性的、合理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以学分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以综合考评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动态调整学习进度,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可以积极探索将学生在社会上的非正规学习(如培训学习)、非正式学习(如工作经验)得到的学习成果按照规定进行认定和转换。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年限为参考,实行弹性学制,在修业年限内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且符合毕业的其他条件,即可毕业。对于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达不到规定学分要求的学生,可适当延长修业年限。因此,对于“新学生群体”的生源来说,学分制是更适宜的管理办法。

第二,“严”是指严格考试考核过程和学业预警管理。不断探索考试考核方法,采取多种考核形式来验证学生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水平,契合课程特点,推行过程性考核。对于不同类别的课程,其成绩采取由过程考核成绩与综合水平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并加大过程性成绩和技能成绩的权重。要建立学业预警机制,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对高职院校的相关要求“总学时数不低于2500”“16-18学时计为1个学分”,据此计算总学分应控制在140學分左右,每学期平均20学分左右。因此,可以对于每学期未能获得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学分以上者(含)或学生累积未取得学分超过20学分(含)以上者,由学生所在教学系(院)出具学业警示书面通知单;对于一学年内未能获得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分一半以上(含)者,或未取得学分累积超过40学分(含),给予退学试读处理。通过学业预警和退学试读等政策给学生建立“成绩红线”,以督促学生认真进行课程学习和考核,及时完成学业学习。

三、抓好就业“质量关”,实现学生优质就业

国家扩招百万的目的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社会高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扩招百万的最终落脚点要体现在就业上,通过书证融通、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胜任力,最终实现学生优质就业、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1.书证融通,搭建就业高起点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的《关于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的公告》中确定了5个领域的“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试点院校320所、Web前端开发422所、物流管理355所、老年照护231所、汽车运用与维修465所与智能新能源汽车195所,这些院校的确定标志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实施,并拉开了序幕。

《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指出:“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有序开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积极引导新增生源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已积累的学习成果(含技术技能),探索通过水平测试等方式进行学历教育学分认定。”高职院校作为“百万扩招任务”和“1+X证书制度”落实的具体承担者,做好两者的结合工作具有先天的便利,要把“1+X证书”获取与“新学生群体”培养结合起来。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政行企的融通合作,积极参与与“1+X证书”相关的职业标准、“证书”型课程、任职教师标准等文件的开发工作,做好“1+X证书制度”在院校落实的前导性工作。另一方面,面对“新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例如,年龄偏高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较为丰富的“新学生群体”,可以获取老年照护技能类证书;原来从事快递及运输行业的“新学生群体”可以获取物流管理技能证书;原来从事汽车修理或者机械维修类工作的“新学生群体”可以获取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技能证书;原来从事建筑工程或装修行业的“新学生群体”可以获取建筑信息模型技能证书。这些证书的获取可以让学生在毕业时拥有学历证书和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重新进入就业市场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学校要结合“1+X证书”的标准重构和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满足学习者、行企、社会的需求,助力学习者优质就业、行企高效招工、社会资源最优分配。

2.借助外力,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摒弃学历至上观念,减少人才高消费,广泛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活动中,是深化产教融合、集聚社会力量办学的关键点,也是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确保新增生源高质量就业的突破口,更是企业成长、院校进步、学生受益、经济发展的多赢举措。高职院校要主动开放优势专业,引入实力雄厚、员工培养经验足、社会责任感强的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以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

企业通过直接参与高职教育办学或间接影响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等方式,将掌握高技能人才作为抢占高地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合作行业企业及时发布人才需求和招聘信息,并将劳动力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高职院校,从而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高职教育办学和高职人才培养,为自身发展聚集人力资源。企业从参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将自身人才需求贯穿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展学徒制、订单班、培优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既有的毕业前夕才启动的单纯的信息对接性就业服务,转变为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的岗位技能提升与定制化培养,实现培养过程与就业服务的统一,从根本上保障院校、企业、学生多方受益。

3.鼓励创新,加大创业的支持力度。由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与宜信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显示:青年首次创业年龄平均为 24.67岁,20~26岁创业活跃度最高,大专以上学历占75%以上。相对于持续接受学校教育的高职学生而言,“新学生群体”年龄相对成熟并集中在该年龄段,对于创业所需要的社会经验、人脉资源、资金支持也相对较多,也更能承担相对大的创业风险。在“新学生群体”中,加强创新创业的培养力度,做好创新创业的服务管理,有可能实现学生的“创业式就业”,甚至带动同学之间的团队式创业。

高职院校要制定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管理制度,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服务团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聘请行业、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多渠道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并宣传创新创业政策。为有效激励“新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可以用知识产权和创新创业成果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课程进行学分互换,引导创业条件成熟的学生利用学校的创业孵化园区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按其专业特点、创业能力、具体个案安排教师团队进行分类和专题指导。创业园区可以统一聘请法律人士、工商税务人员、行业企业专家,为学生提供法律事务、财务知识、投资融资、企业会诊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本次高职专项扩招百万是落實“政府工作报告”的实际举措,更是践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行动。在现有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上,以扩大招生规模和改革生源结构为载体,通过政策引导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夯实院校办学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88-91.

[2]教育部.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9-08-12)[2019-08-23].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8/.

[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陆燕飞,陈嵩.百万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9(7):32-36.

[5]常姗.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9(7):26-31.

[6]肖称萍,徐书培,卢建平.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9(7):42-46.

[7]景安磊,周海涛.高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8):17-19.

[8]国卉男,秦一鸣,赵华.扩招100万:重点人群进入高职教育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与变革路径[J].职教论坛,2019(7):79-85.

[9]余祖光.以改革促发展的思路为高职百万扩招做好必要准备[J].教育与职业,2019(16):5-10.

[10]高扬.基于国际标准构建1+X证书制度的价值与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22-26.

[11]肖贻杰,雷世平.基于企业责任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建设[J].职教论坛,2011(21):12-14.

[12]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青年首次创业平均年龄24.67岁[EB/OL].(2016-12-20)[2019-10-03].https://zhuanye.eol.cn/qianjing/201612/t20161220_1477164.shtml.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