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初期赖少其版画题材的演变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套色小版画谈起
2020-05-20
本文根据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现存赖少其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套色版画进行分析,探究身为艺术领导者的新兴木刻作者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在新的文艺指导之下,面对新旧社会的转变怎样选择题材以适应新社会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吸收和创新技法。
抗日题材;壁画运动;乡土题材;李特维年柯
赖少其(1915年5月- 2000年11月),生于广东普宁,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安徽省人大代表,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版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作协委员和杭州西泠印社社员。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参加新兴木刻运动,后在桂林主编抗战刊物《漫画与木刻》。
1949年7月2日,赖少其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下文简称文代会),这是新中国文化事业的一次重要大会。大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精神,确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中国美术发展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在组织上以解放区的艺术家为主体,并在他们的领导下,对在学院从事美术教育的艺术家,以及恪守传统、以卖画为生的中国画家给予了重组,并把他们安排进相应的文化机构。在美术体制和机构建设上,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各地分会,改组了各地的美术学院,建立了大众图画出版社,创办了美术期刊《人民美术》等。”1.邹跃进:《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同时,这次大会为新中国美术组织化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对美术队伍的组织和领导作了纲领性的意见,并于1949年7月19日和21日分别成立全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赖少其当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美协委员、首批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大会闭幕后,赖少其回到南京,传达了会议精神,并于1950年编著出版《文代归来》一书。“之后,赖少其由部队转到地方工作,担任了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处长,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受第一届全国文代会精神的鼓舞,赖少其积极筹备,于1949年11月上旬成功地召开了南京市第一届文代会,成立了南京市文联。赖少其后来兼任了市文联主席。”2.胡志亮:《木石魂——赖少其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1952年4月,赖少其从南京调到上海主持华东区文艺界工作,作为上海华东区文艺界主要领导,筹建上海文联、美协、画院和美术馆,负责创建新中国初期华东区及上海市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虽然在上海工作繁忙,但他仍然抽出一定时间创作了一批符合时代精神、具有乡土气息的套色版画。
参加第一届文代会是赖少其艺术思想转变的开始,我们从他在上海创作的这一批小版画中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端倪。
一、题材的演进与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血与火的考验,赖少其内心慢慢回归了平静,夜深人静之时难免回忆起烽火连天的往事。作为艺术家,他拿起了刻刀,以当时在上饶集中营所作壁画《高飞图》为原稿,创作了套色版画《自由的高飞》(图1)。
1941年1月初“皖南事变”爆发,1月中旬,赖少其在突围中被俘。5月被押往江西省的“上饶集中营”。他利用出墙报的机会,创作了《高飞图》刊头画,喻意雄鹰被囚铁丝网内仍然向往自由地飞翔。
另一幅《自由的高飞》中题跋详细介绍了这幅作品由来,题跋内容是“自由的高飞,一九四一年秋,余被囚于上饶集中营,曾作此画。国民党特务认为此是鼓动暴动讯号,极为慌张,其虚弱如此,此所谓作贼心虚者欤?解放以后,刻为木刻,原拟作墨狱红旗封面。林秋茗同志为余狱中难友后才越狱,又得冯雪峰、汤逊安同志之助。雪峰同志已与世长辞,余等皆白发,亦幸存者。特奉秋茗、逊安同志为纪念。一九八六年春节于广州,赖少其记”。
二、题材的转化与心态的转变
新中国建立后,文艺路线发生了从过去揭露黑暗社会到歌颂新生活的变化。毛泽东也曾指出:“许多小资产阶级作家并没有找到过光明,他的作品就只是暴露黑暗,被称为‘暴露文学’,还有简直是宣传悲观厌世的。”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5年。他主张文艺向苏联学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就是以写光明为主”。4.同上。
②《自由的高飞》,26×18cm,20世纪50年代,上饶集中营名胜区管委会藏
1949年之前,赖少其的版画主题大都集中在人民卖儿卖女、贫病交加、仿徨无助的困顿生活,用对比强烈又极具表现力的黑白线条表现黑暗的旧社会,揭露那个时代的阶级矛盾,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民给予极大的同情。如《卖女》《债与病》(图3)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中国以来,抗日救亡成为赖少其大量木刻创作的主要题材。其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幅版画作品如《怒吼的中国》《东北同胞的怒吼》(图4)等,画面中强烈的黑白对比、扭动紧张的人物姿势,无一不表现着尖锐的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华民族自省的抗争。
③《债与病》,12.5×16.5cm,1934年,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④《东北同胞的怒吼》(曾发表于《救亡日报》1939年3月第四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积极向上,社会欣欣向荣,国家也进入和平时期,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作为艺术家的赖少其内心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慢慢发生改变。旧时中国残缺不堪,纵然有大好河山哪有心境欣赏;而现在,亲手缔造的山河已无恙,一草一木都是那么可爱可亲,此时赖少其的心态和青年求学、抗日救亡时的心境完全不同。创作题材开始侧重描绘平静的自然风光,题材上的转向也体现了赖少其内心的幸福祥和。小幅套色版画《江南春雨》(图5)《初夏》《轮船》(图6)等作品反映了赖少其由黑白版画到套色为主的版画转向,也反映了赖少其继续探索版画技法的多种可能性,这一时期的画面题材不再有往日的杀伐之气,取而代之的是宁静和生机。
⑤《江南春雨》,38×26cm,1958年,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
⑥《轮船》,26×38cm,20世纪50年代,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
我们可以在版画《江南春雨》中看到江南水乡的景色描绘——春雨中渔人的结网捕鱼、小桥流水、鸭群觅食、小鸟归途,这种景象也只有在和平的年代,人们才能安下心来静静地欣赏。《初夏》则表现了夏日农田蚕豆枝上大小两青蛙在池塘的情景,画面动静结合,表达了一种生活情趣。当然也有描绘现代化的产物和新事物的主题,如《轮船》。
新中国成立前赖少其的版画在题材上主要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画面上呈现着的气氛是紧张、压抑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文艺政策要求艺术家反映社会的光明,赖少其作为美术界的领导人,自然有义务把文化政策贯彻下去。在文艺政策指导之下,赖少其的版画风格开始转变。这个时期的版画创作,也由对过去的回忆转变为对现实美好事物的表达。时代的变迁导致艺术家的艺术观念、表达手法以及对于时代的诠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题材的大众化与乡土意识
1949年开的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无产阶级服务的艺术思想,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则确立了文艺为现实主义服务、为新中国文艺创新的基本原则。
怎样为工兵服务,是新中国文艺的要求,也是各级美术领导人的任务要求。时为上海美术界领导人的赖少其在1958年1月2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在沪理事扩大会议暨2月1日在沪全体会员大会上的报告《贯彻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以革命干劲展开群众性美术运动、繁荣社会主义美术创作、勤俭办好美术事业》中指出:“一、加强创作思想领导,贯彻为工农兵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美术创作日益繁荣。二、美术家应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造思想,加强马列主义学习,组织美术家上山、下乡、下厂、到劳动中去锻炼”。5.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编:《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六十年文献集》,2014年。
“为了让艺术接近人民群众,上海美协与有关单位组织了4个巡回展览工作队,自三月初起已分批下乡,赖少其、陈烟桥、邵克萍、林风眠、关良、吴大羽等一行11人所组成的巡回展览工作队,带了百余幅宣传画等复制品,已下到东郊区严桥乡同心农业社。他们在农村白天主要参加体力劳动,趁农民的休息空隙进行作品展览,同时收集采访,创作题材写生和速写,准备创作。”6.同上。在下乡过程中,赖少其参与了壁画运动,并创作了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
(一)参与壁画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一度兴起了大规模的农村群众美术运动,而“新壁画运动”是这场美术运动的中心。1958年,赖少其作为领队,和林风眠、关良、陈烟桥等十余位画家到上海川沙县参加劳动,深入农村,体验农民生活,并和关良、林风眠一起在民房墙壁上制作壁画。后来赖少其根据自己的所看所感创作了版画《乡村壁画》(图7)。这件作品记录了农村百姓热火朝天制作壁画的场景,画面上男女老幼齐动手,大人们或站在地下,或站在板凳上,所画的内容都是老百姓所熟悉的鸡鸭牛羊。细节上,着重刻画了两个在旁边观看的小朋友,一个扒着大人在缝隙中朝里观看,另一个抱着一个娃娃在旁边观看,很符合当时儿童的行为。最右边坐在凳子上的是一个女性,她的主要任务是写宣传标语。女性的参与,而且是识字的女性,这在旧社会是无法想象的。这也体现了新社会妇女地位的相对提高,女性能顶半边天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这幅版画表现了热爱艺术的农民在自家墙壁集体创作的过程,也践行着艺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理念。
⑦《乡村壁画》,26×38cm,20世纪50年代,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
(二)乡土意识
赖少其作为党的文艺的领导人,积极拥护党的文艺方针,参与新壁画运动。在下乡的过程中,赖少其画了大量速写。写生是赖少其一生的习惯,留下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如《水车》(图8)《水车草图》《乡办工厂》(图9)及《乡办工厂草图》等,我们也可以结合赖少其的速写草稿和版画作品,窥探他是怎样把速写转换为创作的。另外,赖少其在描绘场景时,很注重细节描绘,如《水车》中四位农人一起劳作,而姿态各有不同。《打铁》中,艺术家形象地描绘了几个人配合打铁的瞬间,最妙的是一个小朋友在旁边坐着观看,对打铁的高炉和旁边的自行车描绘更增添了整幅作品的生活气息。
⑧《水车》,38×29cm,20世纪50年代,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
⑨《乡办工厂》,38×29cm,1950年代,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
此后赖少其也创作了《农村食堂》(图10)《瓜棚》等小幅版画作品,尤其精心刻画了瓜棚中农民对瓜苗的帮扶,从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劳作的场景。《水车》《打铁》《农村食堂》《瓜棚》四件小幅套色版画作品也在内容上反映了农业生产、农民劳动和农村生活,充满了乡土气息。
⑩《农村食堂》,38×29cm,20世纪50年代,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
赖少其遵从党的文艺政策,带领艺术家们下乡采风,把文艺作品送给广大农民,并且积极参与壁画运动,创作了反映新时期农民生产、生活等场景的版画,其贴近农村生活、反映农业生产及农民活动的系列作品深刻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观念。
四、文化交流背景下对苏联专家技法的吸收以及技法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前后赖少其版画的最大变化在于技法。解放前的版画大都是黑白单色木刻,原因有二:一是解放前版画材料难以取得;二是当时的木刻主要用于宣传,大批量的套色对于财力确实是一种考验。解放后赖少其的版画大都是套色版画,并且构图等艺术语言都发生了变化,用色也比较浓郁,虽然颜色仍然比较单一,但也反映了赖少其在当时条件下不断探索的艺术精神。如赖少其在版画《初夏》的背面所记载:“1958年作于上海郊区,先印深色,再印浅色,后印墨绿。此画为后来成为“新徽派”木刻之最初尝试。”7.于在海:《赖少其版画文献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年。
1958年,苏联文化部派瓦连金·卡夫里洛维奇·李特维年柯到中国访问,并在中国举办了画展。他是乌克兰最卓越的艺术家之一,曾先后获得全苏维埃共和国最高的艺术称号——功勋艺术家和人民艺术家。李特维年柯到中国后与赖少其、唐云、程十发、张乐平等人密切交流,双方相互切磋学习版画技法。从赖少其与李特维年柯教授于1959年合作的版画作品《有朋自远方来》(图11)中可以看出,赖少其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技法,也吸收了国外木刻的优秀工艺。
⑪《有朋从远方来》,22.5×20cm,1959年,赖少其亲属藏
结语
新中国建立后,作为新一代文艺工作的领导人,赖少其5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版画作品体现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导。他所呈现的作品从揭露社会的黑暗到歌颂时代的变化,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下以及农民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的社会境况下,他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题材的作品。另外,在与苏联专家的积极交流中,赖少其的版画创作不断融入更多的绘画语言,这也体现出赖少其版画语言形式的多样性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