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日记体写新闻 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2020-05-19王佳丽吴国桢

各界·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

王佳丽 吴国桢

摘要:2019年4月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在《黔东南日报》策划推出“脱贫攻坚日记”栏目系列报道,以日记体裁、第一人称的视角写新闻,讲述来自5个减贫摘帽县在脱贫攻坚最前线干部群众真实的脱贫故事。系列报道描绘了脱贫攻坚的全景图、展现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以语言朴实生动打动人、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关键词:脱贫攻坚日记;系列报道;脱贫故事

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岑巩县、黎平县、天柱县、台江县5个县今年要实现减贫摘帽目标,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5个县的干部群众正以“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一天不能耽误”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作风发起总攻、决战决胜,稳扎稳打攻克每一个堡垒。今年4月中旬至6月初,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在《黔东南日报》一版策划推出“脱贫攻坚日记”系列报道,采访组深入5个减贫摘帽县脱贫攻坚一线蹲点采访,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记录真实的脱贫故事,发出正能量,迅速掀起新一轮决战决胜热潮,为5县夺取脱贫攻坚关键之年决定性胜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脱贫攻坚日记”系列报道以日记体裁、第一人称的视角写新闻,讲述来自5个减贫摘帽县在脱贫攻坚最前线干部群众的扶贫经历和感受。历时50天,采访了20位脱贫攻坚代表人物,采写了20篇接地气、带泥土、冒热气的新闻作品,受到读者和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和关注。

一、立体呈现,描绘脱贫攻坚全景图

“脱贫攻坚日记”栏目系列报道的采访对象为国家部委、省外及本省、市、县派驻村工作队队员,党员干部、村干、第一书记、贫困户,还有合作社社员、致富带头人等。以不同群体、不同身份共同参与脱贫攻坚战役的人,展示他们凝心聚力向贫困开战、形成强大合力的干劲,描绘一幅脱贫攻坚全景图。

《总理嘱托记心间》讲述了黎平县蒲洞村村支书杨昌发时刻牢记2015年2月13日李克强总理视察蒲洞村时对他的嘱托:“一定要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他一刻不敢放松,一点不敢懈怠,带领村民谋发展、找出路,决战脱贫攻坚。几年来,蒲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从杨昌发的视角出发,描写全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变化。

《第一书记进城卖木耳》讲述台江县方召乡巫梭村第一书记杨胜富,这位从办公室走到田坎上的干部,带领村民种植木耳丰收,因为天气原因错过销售时机,他带着村民跑市场、找销售,希望村民们知道能种出木耳是条对路子,同时培养村民市场意识,确保自己走后他们也能把产业发展下去。

“脱贫攻坚日记”栏目系列报道汇点成面,聚沙成塔,每一篇日记是一个鲜活的“点”,而几十篇日记便形成了“面”,有人物、有故事,有图、有真相,构成了5县脱贫攻坚的全景式扫描。

二、纵深开掘,展现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州融媒体中心将“脱贫攻坚日记”系列报道作为精品栏目打造,深度挖掘脱贫攻坚一线的点滴事、小人物,不讲大道理,不说空话,以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感知到齐心攻坚、决战贫困的党员干部群像,展示了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责任与担当。同时,让人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战既是对党员干部干事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党员干部作风的一场洗礼。

《脱贫攻坚没有退路》讲述台江县台盘乡党委副书记张黎明到乡镇任职时女儿正好一周岁生日。工作两年后,女儿从蹒跚学步的“小不点”长成了满院乱跑的“小捣蛋”,虽然偶尔也会摔倒,但是总会坚强地爬起来继续奔跑。脱贫攻坚亦是如此,没有退路,唯有奋勇前行,方能抵达全面小康的终点线。2019年是台江县决战脱贫攻坚实现整县摘帽之年,更是要卯足了劲继续干。

《坚守最后一班岗》讲述了“再过3年,就要退休了”的岑巩县凯本镇大寨村第一书记罗祖光,临近退休,他却依然坚守在脱贫前线。面对妻子“你都快退休的人了,还这么拼命干什么?”的疑问,他坚持着一定要“坚守最后一班岗,把工作做好,带领大寨村群众打赢这场脱贫攻坚大战。”

一篇篇日记,是一个個扶贫干部的“内心独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生动反映脱贫攻坚成效的同时,也反映了干部作风、干群关系的喜人变化。从中能够感觉到,干部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

三、细节表现,语言朴实生动打动人

干的是实在事,说的是大白话,“脱贫攻坚日记”专栏以生动细节和朴实语言取胜,以情感的力量氤氲其中,以泥土的清新弥漫新闻报道,以朴实、通俗打动人。

《锄头落地不亏人》,讲述了天柱县江东镇兰溪村委会主任杨光敏带领村民脱贫的故事。文章从“一天做了四件事,每一件都和兰溪村脱贫产业有关”的朴实话语和细节开始讲述,以杨光敏带领村民改变“兰溪坡,坡外连坡灾难多,卖对撮箕换斤米,出了娘胎落穷窝”的穷貌为主线,在“锄头落地不亏人”奋斗精神的感召下,苦干实干,兰溪村变成了家家有产业的富裕村。

《不甘愿当一个贫困户》从黎平县口江乡岑仟村贫困户吴鲁权日常生活切入,讲述了这位因母亲早逝、父亲重病欠债、家中还有七旬爷爷需要照顾而致贫的青年人故事,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外出学习养殖蜜蜂,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并带领村民脱贫。他说:“我是一个贫困户,也是一个有手有脚的人。我不甘愿当一个贫困户,也不能等靠要,而要做一个像‘工蜂一样的人,不停地工作、奋斗,最终会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系列报道没有豪言壮语,而朴实的话语足以让基层干部显得更加可亲可敬。有细节、有现场,也有心理感受,让报道产生了独特的力量。

四、紧扣时代,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在减贫摘帽、决战决胜之际,记者深入践行“走转改”,写小人物、点滴事,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把最基层、原汁原味的百姓故事折射大时代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工作。

《支教帮扶路上,我无悔》文中的主人公是杭州市余杭区第二高级中学教师王菲菲,克服了家中还有年迈父母的困难,来到天柱民族中学支教,在这里进行教育扶贫,反映了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杭州市对我州各方面大力帮扶的情况。

《把扶贫“温度”传递下去》讲述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坊负责人陆婷的脱贫故事,她建立了岩洞、肇兴、高屯、蒲洞等7个侗绣基地,带领3000多名农村妇女和80多名残疾人,参与到刺绣中来,他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增加了收入,脱了贫,生活更有了底气。

一篇日记,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从细微处入手,小角度切入,以小见大,折射出大时代背景下的脱贫攻坚伟大工程。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栏目组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走进贫困户家中,讲述着一个个真实的脱贫故事,记者不仅感受到脱贫攻坚给地方带来的巨大变化,自身也得到了一次全面的历练;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员干部通过战贫困、谋发展,也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同时,也看到了全社会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
报纸系列报道的新闻策划研究
央广推出“一带一路”五周年系列报道 精雕细琢正当时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系列报道新探
用创新意识策划重大阶段性报道
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组合报道异同
《辽河晚报》:以活动策划为抓手搭建互动平台
《张家口日报》:弘扬“工匠精神”,把“小亮点”变成“巨能量”
浅谈企业报如何策划好系列报道
浅谈企业报如何策划好系列报道
对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