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高段学生的概括能力
2020-05-19邵莉斯
邵莉斯
摘要:概括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运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智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实际操作的语文课堂中存在着低估概括价值,扭曲概括教学本意,缺乏概括学习主体等问题。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就以上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概括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力。
关键词:概括能力;语文教学;思维
一、概括教学的地位
(一)教材传达的目标意识
2011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五、六年级变为“把握(理解)主要内容”的表述变化传达了编者训练学生能力的目标意识。从单篇文章到一本书(六年级中两篇梗概)的概括,对概括能力的训练的要求呈螺旋上升,对概括能力的达成越发具体,最终走向“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学习。
(二)教材传达的教学理念
教材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视,实际上传扬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从教课文向学语文转身。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一个学习语文的例子,一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拐杖。因此语文教材中的概括任务传达着语文教学应从关注内容的学习转向技能、方法习得,从仅仅关注知识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并重。
二、概括教学的问题
(一)扭曲概括的教学本意
语文课堂中的概括教学原本是着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概括成了教师必须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即使关注到文本的整体感知也只是一个关于“主要内容”的提问,再者有着眼于谋篇布局的教学也只是以老师的告知为主,只关注这一内容有没有完成,不关注学生的思维,不关心学生的感悟。就这样,概括成为了课堂的门面,每堂課必有概括课文内容,教学设计中,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流程中,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但是没有深究如何利用策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对概括的本意的歪解!
(二)缺乏概括的学习主体
概括之法,在于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习、培养、提升概括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概括教学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热情,课堂才会有生机,而不仅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给予;学生接受。试想,如果学生在读完课文后主动、积极地想要说一说课文内容,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概括性见解,又怎会出现课堂中教师滔滔不绝而学生一片沉默的情况呢?究其根本,就是缺乏学生在概括教学中的主动参与。
三、概括教学的策略
(一)范例教学,训练概括能力
当学生试图进行文意概括时,“概括无言,言不达意”是一种普遍的状态。那如何才能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使之“概括有言,言之达意”呢?因人制宜的范例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范例,化文为段,让学生逐段感知。通过阶段性地降低概括的难度,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意概括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相信有了范例引路,学生“言不达意”的状态将不复存在。概括教学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让学生把全文的意思根据他的现有水平说一说,然后给他们一个台阶辅助他们概括。根据不同课文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概括教学,教师可以出示概括文章大意的关键词,或提供半成品句子等,逐步引导学生发展的阅读概括能力。
(二)提纲挈领,降低概括难度
“摘句法”能帮助学生又快又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降低学生概括的难度,关键在于学生如何有效无误的找到文本中心句和关键词,从而提高概括能力。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可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爱戴”一词,理解为什么伯父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课文用四件小事回答了问题,最后一段总结回答,这就概括出全文的主旨化繁为简,驾驭全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训练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找重点段落、找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在细读之后,尝试找“中心句”,学会用中心句串联成段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内容,这一过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去习得的。概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方法的指引,课堂的实践。关注概括,让语文课堂成为语文思维的导图;关注概括,展现语文教学的本真。让我们扎实、深入、有效地去引领学生走好概括之路,习得概括之法,提高概括能力,让语言彰显思维的色彩,让思维展现语言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徐廷坤.在阅读教学中训练概括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9).
[2]张淑君.彰显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9(4).